《1》
十几年前了吧。
刚开始喝茶的时候,本城有一个知名的茶商,每年会举行一届斗茶赛。
跟现如今烂大街的斗茶赛不同的是,那时候的斗茶赛,不是斗茶,是斗人。
不是比赛茶的质量好不好,而是比赛人的喝茶水平如何。
是以人为本,不是以茶为本。
比赛的时候,桌上一溜排开18种红茶,谓之“十八名秀”。
参赛的选手,一律盲喝,没人提点。
摆在面前的十八种红茶,但凡能准确报出十五种的名字,就能得第一,拿到那五千元真金白银的现金奖励。
一时间参与者众,现场热闹非凡。
但能喝出十种以上的,却是凤毛鳞角,不少自命不凡之士,皆败下阵来,灰溜溜逃之夭夭。
村姑陈李麻花也去试过,彼时,我们喝的茶还非常少,嗯,连吃过的鱼,行过的路,见过的人,也非常少。
这样的两只菜鸟,喝错个十几种,亦是平常事。
然而,那一届,还真的有人喝出来了十六种。
是农大的学生,两个。
很青涩的样子,很学院派的样子,但人家就是喝出来了,分清楚了。一切公开公正透明,令人不得不服。
想想也正常,象牙塔里的学生,心无旁骛,一心专读圣贤书,天天练的就是喝茶,斗茶赛,不过就是平常考试的正常发挥罢了。
于专业选手而言,能盲喝出各种风格迥异的红茶,不是难事。
《2》
那个斗茶赛,坚持了好多年。
最终消失于茶海。
相比之下,如今的斗茶赛,主角更换了,以茶为主,获奖者是制茶师。
这种玩法,可以提高业界的制茶水平。
却对于茶行业和茶圈的发展,缺少直接的影响和推动。
以人为主的斗茶赛,比的是人对茶的了解程度,熟悉程度,掌握程度。为了得到奖金,参赛者会提前练习喝茶的技能,研读茶学知识。
这从一定程度上,营造了一个学习氛围,也给予了爱茶者一个学习的理由。
并且,在一定范围内,促进了茶圈的扩张。
有很多好茶者,因由这个契机,而成为了更加坚定的爱茶者。
而一些徘徊者,因由这个契机,则成为了坚定的追随者。
这是好事。也是益事。
也因由这个斗茶赛,村姑陈知道了,有一些人,喝茶是很厉害的,盲喝,也可以把不同的茶,叫出准确的名字来。
高手是有的。
也在民间。
《3》
所以到了后来,有人说,一摸泡袋,就可以摸出一泡武夷岩茶的好坏来的时候,我是信的。
只是觉得这话太狂妄了而已。
狂童之狂也且。
确实,茶喝久了,是可以摸出一泡茶的好坏来的。
只是这个“好”,这个“坏”,是定义过的“好”与定义过的“坏”。
是广义的“好”与“坏”。是带着外延的“好”与“坏”。
是仅凭隔着泡袋的触摸,仅凭这简单的触觉,所能感知到的、有关茶叶品质的一星半点的信息。
这个好,指的是,包装是否高档的好; 是茶叶条索是否揉搓紧结的好;是条索粗细度是否符合品种外观指标的好;是硬度与碎度是否达标的好。
这个坏,指的是,包装袋品质比较LOW的坏;是指茶叶碎度太高的坏;是指茶叶条索过细的坏;是指茶叶条索不够紧结的坏;是指茶叶叶片过碎的坏。
这些“好”与“坏”,也是判断一款茶价格的依据之一。
试想,一泡茶,如果品质很好,价格很贵,掌柜的会用便宜的泡袋包装它吗?
便宜的泡袋容易走光、易于跑气,那么贵的茶包在里面,万一不小心存坏了,岂不是哭都来不及?
当然要买贵一些的、质量好一些的泡袋来包装,才符合这款茶的身份。
同样,透过泡袋摸索茶叶,也可以摸到三五分这款茶的“脉络”。比如,摸到茶叶很碎很碎,这里面就有几种可能。
一是,这茶有可能是采得太嫩,焙火的时候没把握好火候,焙太焦了,导致茶叶轻轻一碰就碎了。
二是,包装工手太重力气太大揉碎了。这就从侧面反映出,这款岩茶品质不太高——贵的茶,好的茶,哪个包装工敢下重手?必定是小心翼翼,生怕碰坏一星半点。
所以,根据泡袋的品质,根据透过泡袋摸索那仅有的几分触感,有经验的人是可以从中得到几分线索,从而对这泡茶的价格和品质,得出几分判断的。
要说很精确,不可能。
但大概总是知道,茶是不是太便宜,自己要不要喝它。
《4》
又过了一些年,喝白茶喝得久了,发现,味觉灵敏起来。
是不是S师傅的茶,一喝便知。
是不是高山茶,一喝便知。
是不是日光萎凋的茶,一喝便知。不仅喝,看也能看出几分。
然后照例有人是不信的。
说,怎么可能,你是神吗?你怎么喝得出来高山茶和台地茶的区别?
一脸惊讶的样子,一副村姑陈在忽悠人的样子。
其实这有什么奇怪的?
个中情由,卖油翁老早就说过了,无他,唯手熟耳。
卖油翁能让油从铜钱的小孔当中穿过去,是因为他天天练,时时练,长久下来,当然就驾轻就熟。
就像李麻花,从小看她爹给人扎针,看久了,看熟了。
一旦遇到走江湖卖艺的,光看拿针的手法,她就能知道,这人行针,年月尚浅。
村姑陈喝茶也是如此。
年年喝,月月喝,天天喝,自然就熟悉了。
多喝好茶,自然烂茶一喝就知道。
多喝高山茶,熟悉了高山茶的气韵,那平地茶一入口,立马就能反应出,这是与高山茶不相同的汤感、风味、气韵,那么,得出它是平地茶的判断,便是极为简单的事情了。
这世上是有人可以分得清高山茶与平地茶的。
也是有人可以分得清荒野茶与台地茶的。
只要喝得多,喝熟了,都能喝出来。
毕竟茶这种农作物,吸天地灵气而生,与生活地区的“温光水气土”五大条件息息相关。
自然,它的身体里,叶片中,就自带了生长地自然环境所赋予的气息。
高山的气息,与平地的气息,是如此的不同。
喝惯了高山茶的人,当然一口就能喝出杯中的茶,气韵出自哪里。
《5》
井蛙不可语海,夏虫不可语冰。
没有见过的世界,便是不存在的世界。
没有喝过的茶,便是不存在的茶。
没有看过的风景,便是不存在的风景。
喝的茶太少,分不出高山与平地,台地与荒野,这很正常。
但切不可因为自己不具备分辨的技能,便否认“分辨技能”的存在。
做井底之蛙,可不是什么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