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岁狗不理包子如今成“人不理”,食客:1笼120,还没贵的道理
古语有云:“民以食为天。”在中国,“吃”一直是老百姓生活中的重中之重。毫不夸张地说,200多万年来,所有人类都在思考这样一个“终极难题”——今天吃什么?明天吃什么?未来吃什么?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推动了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因为为了吃饱,人类必须挑战大自然,探索、发展新技术;为了吃好,人类不停提高食物质量,寻找新的烹饪方式,一步一步从茹毛饮血走向文明社会。所以说这“吃”,确实重要。
对于“吃”,咱中国特别有发言权,去天津,煎饼果子按套卖,狗不理名扬海内外;去山西,刀拔面条像比赛,没老陈醋不吃菜;去云南,蚂蚱能做下酒菜,三只虫子一盘菜。还有北京的烤鸭、重庆的火锅、四川的串串、湖南的臭豆腐,若是要把中国美食一一道来,三天三夜都说不完,所以今儿我们就挑其中一个代表——“天津狗不理包子”来说说。
狗不理包子,乃中国天津最有名的风味小吃,创始于公元1858年(清朝咸丰年间),时至今日已经是162岁的“老人”了,早在2011年,狗不理包子还被列入第3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名副其实的中华美食代表,然而在近几年,狗不理包子却频频爆出坏消息,被大家怒称为“人不理”,这背后,到底发生了什么?
狗不理包子的发家史
公元1831年,一个健康的男婴在武清县下朱庄(现天津市武清区)呱呱坠地,由于他出生这一年,他的父亲已经40岁了,为了让儿子平平安安长大,于是给他取了“狗子”这个乳名,希望他可以像小狗那样容易养活(起贱名,中国古代民间常见习俗)。
也不知道是不是“狗子”这个名字发挥了作用,高贵友(狗子本名)果然平安长大,14岁那年被送去天津南运河边上一小吃铺做伙计,高贵友勤劳肯干,机灵懂事,店里的师傅都喜欢他,于是经常指点他,教他做菜,以后也有一技傍身,高贵友认真学习。
仅仅3年,聪慧的高贵友就练就一手好活,特别是做包子的手艺出神入化,师傅们皆连连称赞他,于是高贵友决定自己开一间包子铺,取名为“聚德号”,由于高贵友手艺高超,做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包子的外观也很漂亮,每个必须有至少15个褶。
再加上高贵友做生意实诚,从不掺假,价格又实惠,这样的铺子,不火都难!于是来“聚德号”买包子的人越来越多,每天排起长龙,以至于高贵友常常忙到没空说话,一些和高贵友熟识的人打趣道:“真是狗子卖包子,不理人!”这句话越传越广,于是大家都忘了“聚德号”这个名字,而是叫“狗不理包子铺”,高贵友觉得这样也挺有意思,于是便接受了这个“新名字”。
转眼间,来到了民国时期,“狗子”高贵友病倒在案台前,临终前,他再三交代儿子,一定要坚守初心,将“狗不理包子”继续发扬光大,儿子应允后,高贵友溘然长逝。比起高贵友,儿子高金铭更有经商头脑,他一上任,就立马开了分号,扩大了自家包子的人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狗不理包子铺”是越开越多,品种也是越来越丰富,如今他们有足足98个品种的包子,啥鸡、鸭、鱼、海鲜馅料样样俱全,再加上蔬菜、野菜、菌类为原料,做好以后,既可以选择蒸,也能选择煮、烤、烙等多种烹调技法,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龙凤包”、“鸳鸯包”、“什锦包”、“大虾韭菜包”,光是想想都让人流口水。
然而就在“狗不理包子”越开越多的时候,天津本地人却开始摇头,甚至不愿吃他家的包子,外地人也不再排队购买,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狗不理包子的陨落
最重要的原因:太贵,且毫无道理的涨价。咱不说几十年前包子卖多少钱,就以今天的物价为准,去便利店买个包子也就2~3元,一笼也就10~15元,但一笼狗不理包子,售价为120元,这还不是最夸张的,最夸张的是他家的花生米,一碟58元,请问用的是“黄金油”炸出来的吗?
其次,狗不理包子失去了原来的味道。众所周知,口味是一家美食店能否大火的基础,而如今的狗不理包子,却根本不遵从以前的标准,别说15个褶,不给你用速冻包子就不错了,而且还每家店味道都不一样。
最后便是加盟商良莠不齐,他们为了快速赚钱,根本就没有完全通过培训,导致新店铺售卖的包子差强人意,差评如潮,这样的包子,没人愿意理。
从狗不理包子身上看未来
说完狗不理包子的发展,不由得让笔者想起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那句话——“最好的食材往往只需要最朴素的烹饪方式。在这个商业社会里,为了金钱什么东西都拿来吃,什么东西都加进去,现代人的味蕾已经被麻痹……”
如今咱中国的经济越来越好,老百姓的腰包也越来越鼓,我们对“吃”的要求早就从“吃饱”变成了“吃好、吃健康”,然而一些商家却在成功打开市场后,就把心思都放在赚钱上,投机倒把,欺骗顾客,违背自己的初心,这样的商家,注定是走不长的,比如120元一笼的狗不理包子,比如200元一只的全聚德烤鸭。
人无信不立,商无信不兴。在经营这条路上,中国的百年老字号们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在此希望他们切莫忘记初心,将中华传统美食长长久久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