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凿空西域,李广利带回来一种水果,曹丕一说起来就流口水

葡萄是现在人们喜闻乐见的水果,在中国已经衍生出了非常多的品种,满足了爱吃人们的口腹之欲,但绝大多数人并不知道,葡萄其实是舶来品,就连葡萄这个名字都音译,这也能明白为什么是国外的葡萄酒更加出名,就跟中国的白酒一样,葡萄酒在国外已经经历了几千年的酿制历史,当然会更加的出名。

张骞凿空西域,李广利带回来一种水果,曹丕一说起来就流口水

葡萄传入中国大概是在西汉的时候,也就是说秦始皇虽然统一了中国,但是并没有吃过葡萄,葡萄传入中国以后,立刻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及封建统治者的喜爱,在唐朝的时候也将葡萄文化发挥到了极致,不仅有水果葡萄,还可以自己酿制葡萄酒,所以才有了“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诗句,葡萄酒都要用夜光杯来盛,可见其珍贵程度。

葡萄传入中国多亏了两个人,一个是张骞,一个是李广利,而三国时期的曹丕也对葡萄的喜爱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

首先来说葡萄传入中国,很多人认为张骞凿空西域以后,就把葡萄带入了中国,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李时珍也在他的著作中采纳了这种说法,张骞带回来了苜蓿,但并没有史书记载其带回了葡萄,真正在史书中有记载的是在《汉书》与《太平御览》中,这两本书中记载带回葡萄的其实是李广利。

张骞凿空西域,李广利带回来一种水果,曹丕一说起来就流口水

李广利多次对大宛和匈奴用兵,也曾威震西域,因为军功封海西侯,后来兵败投降匈奴,次年被卫律杀死,李广利带回葡萄就是在征伐大宛的时候,公元前75年到公元前65年之间,李广利曾三征大宛,大获全胜后带着缴获的天马和当地的特产回到长安,其中就有葡萄的种子,从此葡萄就在中国境内生根发芽,并广泛传播,成为人们喜欢的水果。

张骞凿空西域,李广利带回来一种水果,曹丕一说起来就流口水

而到了三国时期,葡萄早就已经成为了人们喜欢的水果,而曹丕则是葡萄的忠实拥趸,他对葡萄的喜爱可以在一篇文章中看的出来:《与吴监书》,这本书专门描述了曹丕对于葡萄的感受:

中国珍果甚多,且复为说蒲萄:当其夏未涉秋,尚有馀暑,醉酒宿醒,掩露而食,甘而不饴,脆而不酸,冷而不寒,味长汁多,除烦解倦。又酿以为酒,甘于曲蘖,善醉而易醒。道之固以流羡咽嗌,况亲食之耶?南方有橘,酢正裂人牙,时有甜耳。即远方之果,宁有匹者乎?

《与吴监书》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中国地区地大物博水果丰富,珍奇水果不在少数,今天就让我来个你说一说葡萄,在夏秋之交,正是葡萄成熟的时候,此时秋老虎还没有走,天气还有些炎热,喝酒以后睡上一觉,趁着朝露吃一串葡萄,那真是甜而不腻,脆而不酸,清凉但不感觉到冷,果肉多汁,味道绵长,不仅能够解渴消暑,还能去除烦恼。

此外,葡萄还能酿酒,葡萄酒比曲檗甘甜,就是后劲比较大容易醉,但也很快就醒来。只是说一些葡萄,就让人流口水了,更何况是真正的吃上一串呢?我听说南方也有柑橘,但是酸的让人倒牙,只是偶尔有几个甜的,其他地方的水果,有能够跟葡萄相比的吗?

张骞凿空西域,李广利带回来一种水果,曹丕一说起来就流口水

不得不说曹丕不愧是大文学家,只是描述葡萄,就能把葡萄的功用还有味觉的层次感描述的非常形象,让人听了非常想来一串,而通过曹丕的描述,也能看得出葡萄在当时的中原已经有比较普遍的种植,这才能满足贵族们的消耗。

当然现在的葡萄已经成为一种普通的不能在普通的水果,虽然依然有多种品种,而且也有价格非常昂贵的,但是始终是大众消费的水果,在如今的新疆,葡萄及葡萄制品依然是当地的特产,毕竟是葡萄的原产地,种植出来的水果更加有特色,再加上独特的气候,也让当地的葡萄能够特别的香甜。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27 字。

转载请注明: 张骞凿空西域,李广利带回来一种水果,曹丕一说起来就流口水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