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是我国最知名的酒类品牌,茅台酒也是我们大家所熟悉的,但即使对于喝茅台多年的酒友,关于茅台的这些冷知识也未必都知道。
茅台酒瓶像瓷器,但是,它并不是瓷瓶。茅台酒瓶是乳白色玻璃瓶,茅台人称“乳玻瓶”。之所以要用这种瓶子,是为了避免阳光直射,影响酒的品质。
1966年3月,茅台酒厂厂长刘同清和技术员季克良参加轻工部出口酒工作会议,决定将茅台酒陶瓷瓶改为螺旋口的白玻璃瓶。当年7月,内外销陶瓷瓶一律改用乳白玻璃瓶,沿用至今。所以,这样算来,茅台酒瓶现在已经53岁了。
茅台酒的红色飘带的内侧是有数字的。它代表着茅台包装员工的工号,从飘带上的工号就可以知道每瓶茅台的经手人是谁了。
除了防伪溯源,它同时还具有检测漏酒,标志性装饰的作用。
茅台酒所使用的瓶子都是有代码的,共有四种:HB、MB、CKK、口,它们代表的是酒瓶生产的厂家。
同一箱茅台酒瓶底部的标志应是一样的(最多只能有两种),若一箱茅台的标志各不相同,就有可能是造假商人回收酒瓶后手工装箱,因为回收的酒瓶,很难做到底部标识的统一 。
茅台酒酒瓶上面标注的规格是500ml,我们往往以为,一瓶茅台酒就是“一斤”。但事实上一瓶茅台酒并不是一斤,而是要低于一斤,因为酒的密度要比水的密度小。
1986年9月1日起,茅台酒瓶的计量废除了1斤装,改为500毫升等规格。1986年前的茅台则是一斤,大约540ml。
茅台的英文商标是MOUTAI不是MAOTAI。
上世纪20年代,贵州茅台酒已经走向世界,当时使用的是威妥玛拼音,还没有现代汉语拼音,贵州茅台酒就是KWEICHOW MOUTAI。
而直到1958年2月11日,中国政府正式批准《现代汉语拼音方案》。此后,在中国大陆地区,威妥玛拼音系统逐渐被现代汉语拼音所取代。
但是由于贵州茅台酒在国际市场的形象已经为人们所熟知,所以继续沿用KWEICHOW MOUTAI这一拼写。
很多喝过茅台的人都知道茅台瓶口有两颗小珠子,这两颗小珠子是用玻璃做的。
在酒瓶口添加两颗小玻璃珠,有四个原因:减缓倒酒时酒液流出速度;珠子大小恰好堵住酒瓶开口,起到一定的辅助封闭作用,防止开瓶后酒香过快散发;防止在运输过程中漏酒、洒酒;防止倒灌造假。
胶帽上的三行喷码数字,第一排喷码是出厂日期,即这瓶酒的包装日期。
第二排喷码是生产批次,即该酒体的勾兑日期及批次,格式为“年+顺序号”。因为每一瓶茅台酒都是需要百种以上的基酒组合,以酒勾酒勾兑调味之后,还要分批次继续存放一定的时间,之后才会灌瓶出厂。
第三排喷码是不同批次流水号,即这瓶酒在当天生产过程中下线的瓶号,通常为五位数字。
为加强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从2017年7月7日开始,在原瓶帽喷码的第三排流水号前加两位班组编码,班组编码由“A+一位大写字母”表示,所以你现在看到的生产日期如果是2017年7月7日以后的酒,第三排流水号应为“A+一位大写字母+五位数字”。
这三排数据具有唯一性,若出现三排数据都相同的两瓶酒,则其中必有一瓶属假酒。
用目前茅台酒自带的第三代小酒杯(8ml)装酒,大概能装62杯左右,按官方零售价算,相当于25元钱左右一小杯。
飞天茅台与五星茅台是一样的酒,在品质上面没有任何的差别,同一车间生产出来的茅台酒,上午装飞天茅台的瓶子,下午装五星茅台的瓶子。而之所以要区分开来,只是为了便于内销与外销的区分而已。
早在1975年开始,乘坐中国民航国际航班的旅客都免费赠送茅台酒1瓶。后来直接改为免费供应,直到20世纪80年代末才取消。
在1974年,国务院有关领导亲自主持茅台酒的易地生产规划,从技术人员到工艺流程,再到原材料、辅料、生产设备,甚至试验基地等也从茅台酒厂搬运,严格按照茅台酒酿造流程、遵循自然变化进行严苛试验。
整个异地试验历时十一年,经历9个周期、63次轮次,30000多次分析试验。
1985年包括时为茅台酒厂总工程师季克良先生在内的25位专家对试验制酒进行评定。最终鉴定委员做出了“鉴定酒质量接近市售茅台酒水平”,但始终不是茅台。
而那款原本是复制茅台酒的白酒,更名为珍酒,现在也自成一家,有些名气了。
茅台酒外包装盒上的红色印章“一七〇四”,1704这个年份对茅台品牌具有特殊的意义。
据悉,1704年以茅台命名的白酒品牌开始出现。茅台镇最早的烧房之一“偈盛烧房”于1704年将其生产的酒正式定名茅台。因此1704便成了茅台酒的历史源头。
以上这些关于茅台的冷知识你知道几个呢?
下次酒局不妨拿出来考考大家吧~
来源:茅酒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