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食谈》:八个国家的“饮食男女”
◎曹雪盟
一部《舌尖上的中国》让吉林查干湖的鱼、云南的诺邓火腿等一众吃食化身活色生香的画面;《风味人间2》宛若大片的拍摄手法令人对悬崖采蜜的惊险刺激印象深刻;《早餐中国》里一碗热气蒸腾的肉丝粉暖着屏幕内外的心与胃;《人生一串》中深夜街头滋滋流油的烧烤卷着烟火气扑面而来……
越来越多的美食纪录片或是以昂贵的摄影设备、高水准的镜头语言造就美食奇观,或是用草根气息的真实味道、短小精悍的体量形式成为下饭陪伴,又或以富含哲理的文案、食物背后的故事触发观众共情。与食物有关的内容还能拍出新意吗?除了食物本身,还有哪些故事可以讲述?
由HBO Asia制作的八集单元剧《亚洲食谈》(又译《点食成金》)提供了一种可能。来自亚洲八个国家的八位电影导演操刀,每集讲述一个故事。每一集都从食物切入,每一集都与食物有关,但食物却只是配角,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矛盾、故事和关系才是主角。
番茄凤尾鱼意面、羊肉酸汤、豆花糖水、咖喱饭、猪血汤……《亚洲食谈》里的食物,看起来大都如其名字一般平平无奇。没有花样的炫技、富于冲击力的画面、色泽诱人的滤镜,显得平淡、粗糙、随意,甚至还有几分提不起食欲,却自然真实地嵌入每一个故事中、每一个平凡人物的生活中。普通的食物与味道背后,是普通人五味交织的百态人生。锅碗瓢勺的碰撞之间,烹调的是食物,传递的是情感。
从一成不变的咖喱饭,到充满心意的辣炒茄子,拉蒂与丈夫的感情在敞开心扉的改变中回温;一碗特殊的汤不仅治好了白人演员迈克的呕吐,也让第一次踏上泰国土地的他逐渐爱上这里的文化;因故障暂停的电车上,阿刚想着要结束生命,阿婆递过来的双份便当所承载的善意让他重新燃起希望……用味蕾探索生命的本质,用食物包裹心意与寄托,天南地北,人生海海,人们对口味的感受和偏好或许不同,但总会在某个瞬间被某种味道勾起万千思绪,总能在一菜一饭中得到温暖和疗愈。
初看以为是“舌尖上的亚洲”,细看却如拓宽视角的“饮食男女”。我们习惯了美食类纪录片以食物背后的小人物为对象,捕捉那些丰收的喜悦、艰辛的泪水,记录那些筚路蓝缕的历程、匠心传承的面孔。但同样是小人物的平凡生活,《亚洲食谈》“谈”出了一些不同。
开篇第一集就用涅维斯的故事抛出了一个不那么个体化的问题:享受美食是不是富人才有的权利?那些没有走出贫困的人,是否拥有享受美食的资格和能力?
从贫穷小渔村走出来的涅维斯在马尼拉跟雇主学会了如何享受食材的原味,也领悟了食物在果腹之外的意义。然而回到家乡,家人们不仅对她的烹调方式不买账,更不能理解她那些新潮的理念和想法。
做意大利面时是选择家乡人习惯的甜味,还是坚持正宗的酸味,隐喻着涅维斯要在两种生活中做出抉择。最终,当她登上返回马尼拉的小船,耳边响起父亲曾说过的话,“虽然远,但不是不可能的”。故事借涅维斯之口道出“想感受到自己活着”这一朴素又深刻的愿望,也将开头的问题引申了一步——人是否可以渴望当下难以企及的事物,是否应该坚持看上去遥不可及的梦想?
在地域的转换、人物的变化中,《亚洲食谈》用一个个小故事呈现着生活的不同切面。在丰富的情绪和层次间,并非以食物作为结构故事的中心,而是将食物作为一面镜子、一个切口,故事从这里深入一根探针,轻轻揭开人生的一角,让人窥见一种真实。在这样的叙事中,创作者用轻巧的方式承载起有重量的话题:梦想、贫富、性别、文化差异、自我和解、情感纠葛……用一餐饭勾连起多重遐思,谈改变、讲传承、聊接纳,镜头里展现着亚洲人文风情的同时,也将不同人的喜怒哀乐和社会文化图景糅进食物之中。
尽管八个故事来自不同国家,主人公身份迥异,但很容易在剧中人身上找到自己或身边人的影子,也很容易体会到和剧中人相似的感受。他们的迷惘不安、犹豫纠结我们都有,剧集里的阴差阳错与低谷消沉也从来离日常不远。
更可贵的是,《亚洲食谈》对大团圆式的结局并无执念,剧集的结尾,不是所有人都有惊无险,获得完美人生。有夫妻重归于好,也有情侣劳燕分飞;有人重拾信心,也有人被生活压倒。他们并非总能让所有问题迎刃而解,也不是每一次抱头痛哭后就能走出阴霾,摆脱困境。这样的剧中人才更像屏幕外的你我,这样的故事才更像现实的生活。总有无能为力,总会力不从心,正如第一集中借费妈妈之口说出的“一切都会变的,那是生活中唯一确定的事”,皆大欢喜之外的笑泪交织、平凡日子里的冷暖交替才是人生的本来面目。
《亚洲食谈》不是一罐精致甜腻的巧克力,仅有入口回甘远远不够,还有酸、苦、辣、咸。看着每一个故事开始又结束,也许不会泪花闪烁和开怀大笑,却总不免轻轻一叹或沉思几秒。就像裹在食物外边的江米纸,入口即化之后余下的味道才是正餐,尽管没有令人垂涎欲滴的画面,也可以让人继续“努力加餐饭”。
“人生不能像做菜,把所有的料都准备好了才下锅”“没有什么是一顿饭不能解决的”“想要抓住对方的心,就要先抓住他的胃”……《亚洲食谈》能让你想到有关食物与人生的种种“名言”,也印证着食物的魅力不可限量,不仅安抚饥肠,更治愈心灵。《亚洲食谈》里的高光瞬间不在美食之上,它认真诉说着,可以“点食成金”的不仅是手艺技巧,让日子有滋有味的也不止美食盛宴,更是百态生活、百味人间。
【来源:北青网】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邮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