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转自:十点电影
ID:sdmovie
今年以女性为主导的生活情感剧,忒多。
而悬疑剧紧随其后,从各大平台席卷而来。
正巧,叔刚发现一部关于女侦探破案的新剧。
眉头一皱,琢磨着:
这算是女性和悬疑的杂糅?
有点好奇,不妨我们一起来看看——
乍一看,叔差点被《旗袍美探》这几个字唬住。
百度之后才发现,
原来这部剧的原名叫做《爱思小姐探案集》。
耳熟吧?
它与澳剧《费雪小姐探案集》只有两字之差。
而它也确确实实由其翻拍而来。
叔估摸着,这剧改名有两个原因:
一是,剧组对服化道有信心,想搞点小噱头;
二是,能不往原作上靠就不往原作上靠,防止对标。
但既然是翻拍,很难不被比较。
叔追根溯源,先和你们说说原版澳剧的来头。
原剧源起克里·格林伍德的同名悬疑探案系列小说。
所以这一次翻拍,我们基本上可以认为——
它是对原版剧作的一次本土化尝试。
但对比两部剧的口碑,《费雪》评分节节攀升。
而《旗袍美探》的表现却差强人意。
它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叔这就和你们说说。
故事背景选取为正处于民国时期的上海。
女主是曾经游学欧洲的海归名媛,苏雯丽。
大概是为了凸显女主身上的异国风情,
马伊琍对这个角色的塑造多少有一点浮夸。
女主喜欢穿各种漂亮衣服。
花钱大手大脚。
而且,还很爱管闲事。
于是她刚回到上海,就和男主罗秋恒打了个照面。
男主是中央巡捕房探长,正在调查一桩案子。
而女主提出的如下几个知识点,让案情瞬间明朗:
这段话单摆在这儿,其实晦涩难懂。
在场所有人之中,也就只有男主听明白了。
所以说,聪明人喜欢的也一定是聪明人。
这感情线的伏笔,在这儿也就算埋下来了。
这么一看,剧情引入名家典籍,好像本土化挺成功?
先不下定论,咱们继续看。
女主既然是“旗袍美探”,总得有案可探才行。
胡家别墅中,胡老爷突然身亡。
而胡老爷的夫人胡太太与女主是旧识。
赶上女主登门拜访的当口,
她便看见警方在运送胡老爷的尸体。
剧情中提到了两个女佣。
一个是案情发生时的第一目击证人,小桃子。
另一个是被胡老爷搞大肚子扫地出门的李巧妹。
关于洗脱两者嫌疑,女主对李巧妹有同情。
但对小桃子使用的排除法,恕叔不能苟同:
女主做为一个探案专家,分析案情居然靠直觉。
这样的言论听起来,实在是站不住脚。
更何况,第一个案子的水准本就一般。
不管针对原版还是翻拍,其推理的难度都并不高。
再加上女主的不专业,就会让人觉得有蒙的成分。
另一个值得一提的桥段是——
李巧妹因为怀孕而做了人流手术。
原版的堕胎医生好歹真的是个医生。
国产改编居然把他的出身改成了……杀猪的?
看到这里,叔真心觉得,
经他手术过的李巧妹还能被抢救回来,
实在是命大。
而这些破绽百出的情节也可以让我们确定——
这部作品从翻拍开始就没有想好落点。
编剧只是单纯想将澳洲案情嵌套入旧上海模式,
但因为没有想好落地依据,所以呈现效果十分生硬。
说起不该改的细节,剧组倒没少下功夫。
比如女主在晚会上跳舞的桥段。
原版很高级地演绎了一出双人舞。
但国产的舞蹈环节……就很像在闹着玩。
接下来,想说说这部剧的整体质感。
倒不能说多精良,但从大体上来看还是可以的。
剧中提到了民国时期的“留学热”。
提到了一些诸如葱油饼类的上海特色美食。
包括令女主涉险的土耳其浴室,也是旧上海一景。
这些细节或多或少能让我们领略到摩登上海的风采。
关于服饰,官方曾对女主的造型给出一些图解。
叔在这里选取两张,给你们看看。
单看服饰似乎很扣题,但整部剧的定位却跑偏了。
片方原想打造一部年代探案剧。
但剧照上却出现了民国时尚情感剧的字样。
这足以证明,本剧的推理情节比较弱。
连片方都很清楚,探案并不是一个多好的卖点。
而且,叔每每看到平台上的滚动条推荐,
其主推的剧情都是感情线,比如:
忽略剧名,你根本无法看出它是一部悬疑剧。
互探情史、吃醋亲吻。
把他们放在任何一个青春剧里一样成立。
足见这部翻拍悬疑剧的眼界。
很奇怪吧?
探案剧拍到最后,两个搭档会恋爱。
家庭剧拍到最后,兄妹也会恋爱。
只要编剧愿意,万事万物皆可设计感情线。
无论怎么演,反正最后男主和女主一定会在一起。
这很像绝大部分国产剧共有的默契。
最后,我想聊聊优秀的国际作品如何本土化。
反面典型当属中国翻拍日版的《深夜食堂》。
原版用各种日本食材串连起一个个温暖的故事。
举个例子,在剧中某一单元曾出现了猫饭。
这种食物本身在日本当地比较普及。
那么,翻拍时问题来了,中国可没有猫饭啊。
于是,编剧便将其更改为“鱼松饭”。
试图通过这种方式引起中国观众的情感共鸣。
但从评分上来看,这种想法显然没有实现。
因为,中国版的《深夜食堂》不应该是这样的。
用充满日式气息的场景复刻剧情,只是无用功。
叔以为,真正属于我们的深夜食堂应该是《人生一串》才对啊。
因为它牵动了我们每个人的烧烤情结”。
其实,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批判。
所以,正面的例子,十点君也想提一个。
那就是翻拍自美国经典电影《十二怒汉》的《十二公民》。
在豆瓣上,它曾获得了高达8.4分的成绩。
27万余人认为这是一次成功的本土化尝试。
在这里,我也特意截取了两段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评论与你们分享。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
所以你看——
只要能认真完成翻拍作品的本土化,观众就会认可。
怕就怕生搬硬套,从一开始就没想好如何落地实施。
因为——
本土化翻拍作品也需要被赋予存在的价值。
如果只是无条件复刻,其实大可不必浪费时间。
点“在看”,给我一朵小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