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贾玲发了条微博:
筹备三年,电影《你好,李焕英》今日开机。
难免有遗憾,总想如愿以偿。
可以重来,何其有幸。
今年大年初一,《你好,李焕英》正式上映。
作为贾玲自编自导的第一部电影,它出乎意料好评无数,成为春节档的最大黑马。
截至目前,票房突破20亿,单日票房超越《唐探3》,位列首位。
贾玲也因此成为中国票房最高的女导演。
如果能亲眼目睹这份成绩,妈妈也该为她骄傲了吧。
要知道,李焕英的原型,就是贾玲的母亲。
这部电影,正是贾玲写给亡母的情书。
19岁那年,一个清晨,初入大学校园的贾玲,接到了家里的通知。
父母去通稻草的路上,母亲从草堆得很高的翻斗车上摔了下来,意外去世。
听到这个消息,贾玲方寸大乱。
那一年,她还没有自己的手机。为了打电话回家确认,她给车里的每一个乘客下跪,求他们把手机借给自己。
但最终,贾玲没能见到母亲最后一面。
这成为她终身的遗憾。
跟这个遗憾一起的,还有她没能给母亲分享的许多好东西。
母亲再也看不到她过得很好的样子。自己事业成功了,也再没机会去孝顺她。
大概是对母亲的遗憾太深,很多年以后,她终于以女儿的视角,重现了记忆中最美好最温暖的李焕英。
她说,“我不是为了当导演才去拍电影,是为了拍李焕英才去当的导演。”
当我们看着屏幕里的李焕英,几度失控,在电影院泣不成声。
其实内心浮现出的是自己母亲的影子。
李焕英这样的女人并不少见。她是中国很多妈妈的真实写照。
(以下正文含剧透,请谨慎观看)
李焕英是一位性格温柔的母亲。她说起话来总是面带笑容,爽朗大方。
她省吃俭用供女儿上学。为了省车费,她把女儿送上去学校的汽车,然后独自在大雪天步行回家。
女儿闯了祸,她也不会生气责骂,反而会平静地安慰。
每当看到她的笑容,你仿佛会感受到这世间所有的美好,忍不住陷入母亲的温柔里。
从小到大,晓玲从不是一个能让人骄傲的孩子。
别的小朋友都能自理了,她还会时不时拉裤兜。
她长得不漂亮,成绩也很差。因为考试不及格,作为家长的焕英不知道被老师叫去训了多少次话。
但焕英没有因此更严厉地对待女儿,反而给与了足够的肯定和鼓励。
高考结束,晓玲考上了成人教育学校。
一心想给母亲长回脸,不惜找人伪造了张一本学校的录取通知书。
母亲果然欢天喜地地宴请宾客。
可谎言很快被拆穿。
酒酣耳热之际,真正的录取通知书以最不体面的方式,暴露在所有人面前。
晓玲胆战心惊地以为,母亲肯定会发脾气,会狠狠责怪她。
想象中的责备却没有发生。
焕英如往常一样,骑自行车载女儿回家。
坐在后座的晓玲揽着母亲的腰撒娇,你该想想,你女儿挣钱以后你要买什么啦。
一句话逗笑了焕英。
她笑得眼睛眯起来。母女俩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高高兴兴回了家。
成长过程中,这些瞬间实在太平常了。
每个人的生命里,都曾有过“当时只道是寻常”的点滴。
可母亲的温情,就藏在这些平凡的细节里。
多年以后,当我们也开始承受生活的重压,尝尽全世界的苦,才会明白,
一个女人到底要用多少力气,才能化解生活的全部压力,把苦都担在自己身上。
我们也才知道,
作为儿女,被母亲的温柔抚慰过,到底多么幸运。
温柔的李焕英,一直用绝对包容的方式,呵护着晓玲长大。
她的爱有多毫无保留、不求回报,全体现在电影的一个动人反转里。
跟现实中的故事相似,电影里,一场车祸让母亲意外去世,幸福戛然而止。
但此时,电影却创造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意外,带领晓玲穿越回1981年。
看到母亲年轻的面庞,晓玲想,如果她当年生的不是我,应该比现在幸福吧。
所以回到从前,她最想做的事是改变母亲的命运。费尽心思帮她嫁个更富有的丈夫,生个更优秀的孩子。
哪怕代价是,自己可能无法来到这个世界。
可她不知道,在她做这一切时,母亲比她付出了更多。
由于焕英习惯性帮女儿补了裤子,晓玲联想到,年轻时的母亲根本不会针线活。
晓玲马上明白了。
紧接着,这个呼之欲出的真相,给影片带来了核弹级的泪点。
下一刻,看到她边流泪边跑着去找母亲,观众终于意识到,
原来穿越的不只晓玲一个人。这个真相,只有母亲自己知道。
回想起来,一个母亲的眼神和心意怎么藏得住呢?
重回年轻时代的焕英,拥有了重新来过的机会,当然也惊喜。
可看到从天而降的女儿,她的本能却是喊了声“我的宝”,然后伸手去接。
女儿那些刻意的撮合,她都明白。她配合,是为了让女儿开心。
但她终究没有接受富二代的爱情,回到了原来的人生轨迹。只为再一次拥有这个哪怕不能让她骄傲、却带给她很多快乐的女儿。
穿越后的晓玲对焕英说,
你是大富大贵的命,我会看面相。
你以后的老公倍儿有钱,女儿很优秀,在美国上大学,月薪8万……
焕英只对晓玲说了一句话:
我只希望我的女儿健康快乐。
如何形容这份深爱?拿网友的话说,
你以为你已经很爱很爱妈妈了,但妈妈远比你想象中更爱更爱你。
在妈妈眼里,女儿再胖再不成材,她也是世界上最独一无二的宝儿。
哪怕再给她无数次重来的机会,她依然会选择你成为她的孩子。
花絮中,有这样动人的一幕:
作为导演的贾玲,看着监视器里的母亲在割水稻,突然红了眼眶。
她觉得很心疼。
年轻时的妈妈,应该也像电影中那样辛苦吧。
母与女的关系,或许注定会存在这样的割裂。
母亲见证了女儿完整的、年轻鲜活的前半生。
可女儿能参与并真正有记忆的,却是母亲青春不再的后半生。
就像贾玲说的,
打我有记忆起,妈妈就是中年妇女的样子。
所以我总忘记,妈妈也曾是个花季少女。
而作为女性导演,她以细腻的观察和感受,丰富了一个有魅力的八十年代女性形象。
年轻时的母亲,也曾身体健康,生机勃勃,爱美漂亮。
她能用缝纫机做好看的衣服,可以打排球,能下地劳动,手脚利索。
她也有自己的朋友,闲暇时也会约上闺蜜,去小酒馆喝酒。
我们身边的妈妈们,女性们,大多也具有这些美好的品质。
可后来,母亲的后半生似乎一无所有,除了孩子。
母亲的身份对女人的改造是显而易见的。这些变化,不过寥寥数语便可概括:
女儿出生后,李焕英几乎没为自己买过任何东西。
印象中她只说过一句,那件皮衣,要是再绿一点就更好看了。
这种对比和转变,让长大后的女儿们,渐渐理解了一个母亲坚韧背后的苦。
于是,对如此平凡而伟大的一生感同身受的贾玲,在电影中加入了自己的私心。
“李焕英应该为自己而活。
她不仅是贾玲的妈妈,也是她自己。”
如今的贾玲,不负期待地成长为一个有独立人格和积极生活态度的女性。
可当她回顾母亲的一生,却发现,感动之余,更多是不忍心。
看到一个花季少女,顶着“无私”的标签蹉跎于生活,把全部人生用来完成妈妈的使命,没能体验更多快乐。
那句“李焕英应该为自己而活”,何尝不是在思考,
如果她更自我一点,而非被限制在贤妻良母的标签之下,是不是可以活得更快乐。
但她永远没办法知道答案了。
生命的告别太匆忙,有时甚至来不及跟你打招呼。
子欲养而亲不待,恐怕是贾玲,以及我们每个人最难以跨域的坎。
在假期最后1天,离家的孩子不妨一起点个「在看」吧。
希望新的一年,我们都能对妈妈更关心一点,更包容一点。
余生不长,别等待,别留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