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八楼象女士
我在北京,今日晴
我是象女士,这是我们在一起的第218天
今天看了一篇Angelababy的采访文章,还真看出了一些感想。
文章里写,Angelababy在接演《摩天大楼》之前,八个月没有拍戏。她开始问自己做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为什么要做演员?为什么要拍戏?
以及她一字一句看了大家的评论,反思自己为什么会给大家造成偏见。
紧接着她遇到了《摩天大楼》这部剧,饰演钟美宝。这个角色虽然在第一集就被害,却贯穿全剧,算是这部剧的灵魂人物。
Angelababy说她演钟美宝的时候不敢松懈,强制自己不拥有那么好的睡眠,因为钟美宝是个有心事的人,看上去不应该是轻松而是沉重。
以上是那篇文章中的一小部分内容,很好理解,Angelababy是想提高演技的。
但关键问题不是“想不想”,而是“能不能”。我说句可能会被粉丝打的话,Angelababy很难有横跨式的进步,注意是横跨式。
她是美的,无论何时都是美的,其他女演员多少都有一些颜值崩坏的图在网上流传,唯独她,是个奇迹。
一段时间内,她甚至是很多女孩子的整容模板。
讲一个真实案例。我曾经和一个朋友去看Angelababy主演的电影,她不止一次真心夸赞出现在银幕上的那张脸,后来我这朋友有了点小钱,第一件事不是买包包,而是去日本做了个小整形,模板就是Angelababy。当然朋友如今越整越跑偏,所以现在再看到Angelababy的脸就变得更加感慨,以至于有一丝愤怒。
Angelababy最开始是模特,个人认为她颜值巅峰期正是模特时期,端正中掺杂着一丝混血感,很洋气。
估计很多人都没有想到,小模特出身的Angelababy能走到今天这一步,是小模特的最佳发展模式。
她2007年开始将工作重心转向娱乐圈影视业。我今天好好看了看她这一路的发展,不得不说还是顺利的。我承认其中有努力想要向上的冲劲,但也真的是命好,遇到了娱乐行业最繁盛的那几年。
那几年哪哪都能看到Angelababy,综艺上、晚会上、电视剧电影中、时尚杂志上……小新闻不断,大新闻更是好多。2015年她和黄晓明的婚礼成了各大媒体冲KPI的绝好物料,而那一年距离她正式迈进娱乐圈还不到八年,这放在娱乐圈是一个很短的时间了。
我们常读的名人故事,总是夹杂着很多怀才不遇又缺少运气,所以太多人符合“大器晚成”这个词,读起来都有一份唏嘘。
Angelababy像是脚踩一个奔跑机,一路狂跑、过关就跨、跋山涉水,仿佛都没有喘息过,一路小跑完成着“女明星”这个选题,交上一份分数不低的答卷。
她是这个时代最“女明星”的女明星。有好看的脸,让人羡慕的身材,源源不断的话题度,和永远挑动着旁人的好奇心……她不是活得不明不白的那类人,她想得开也想得明白,估计混迹娱乐圈的时候都不禁自叹,“不就是这些路数么”。
我见过Angelababy一次,全程没有不完美的时刻,见谁都是一副灿烂的笑脸,嘴上挂着“谢谢你呀”、“辛苦啦”。
有那么一瞬我是看不出她的真实性格的。有些明星的性格像是刚放进榨汁机的水果,一块一块的,非常分明;她像是被榨汁机完美搅拌过的奶昔,让人看不到那么具体细碎的生动瞬间,很模糊。
Angelababy是另一种“高情商”,她从不说很深刻很漂亮的话,就那么明媚笑着,至少不会拒人千里之外。
所以我觉得她很难在演技上有非常巨大的进步,因为真正的演员大多有棱角,是混沌的、易碎的、甚至想不明白自己人生的人。只有这样才能说服自己成为剧中的角色,带着共情能力和轴劲去演绎。而她不是。
周迅并非科班出身,但被很多人认证是演技派。有灵气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她演一个角色就要活在角色身体里一段时间。演戏前先骗自己。
周迅说她演《红高粱》的时候,就回想自己这么些年的不如意,然后再投射到角色身上,看着角色这一生的不如意,一下就产生共情了。这种感情强大到,她多年后回看这部剧的片段还是会哭,眼泪收不住。
这就是一些轴和倔,加上强大共情能力的结果。很多好演员都有这种质感,比如郝蕾、袁泉、吴越……
她们总能找到自己和角色的相似点,没有相似点就把自己装进角色中,所以呈现出来的效果就像是在演自己,那么自然那么有刺痛感。
没有共情能力,太懂得自己要什么的人很难做成“好演员”,演戏毕竟不是做数学题,只要学会解题公式就能得满分。
演戏需要强大的感性、感情和感知力,对于一路上朝着目标头也不回的赶路人来说,这几乎是挂在天上的词,等到他们回过神儿来想要拥有,发现已经练就了过于无坚不摧的外壳,任何动情一幕都戳不到泪腺和心脏了。
所以Angelababy最擅长的是做一个毫无破绽的“大明星”。完美,华丽,但身上缺少一块可以被攻破的软骨。
她很像生活中的一类人。
做事只是完成结果,很少去感受过程。当然了,现阶段很多人秉承这一做人做事原则,因为觉得这是个不配有真情实感的时代,付出真心,总要迎接一盆冷水。
想必大家在工作生活中都遇到过这类人,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工作从来不会出错,但也不容易看到他有真情流露的时刻。
他们只是把工作当工作,需要投入50%,绝不会投入51%。
和他们相反的是有些理想主义、抱着一腔热血在做事的人,他们的日常通常是慌乱的,因为热情会打乱做事节奏,当然也更容易出错。一项简单的工作,被这群人干的是风风火火。
自认为,我和身边的一些朋友可以归类到后者。
我之前是写娱乐稿件的,可能很多粉丝也是在那时认识的我。那些你们看到流泪的稿子,其实我自己写得时候就已哭过一遍。
直到现在我都相信的一点是,想要通过文字打动一个人,首先得打动自己,倘若自己都觉得写下的文字无滋无味,别人只会食如嚼蜡。
而这么做的结果是精力会被快速耗光。比如上次我写王霏霏和孟佳的十三年友情,需要整整一天的时间去缓解那种带着感情狂敲六千字的心情。
放在演戏这件事上,大概是一个演员用着强大的感情和精力演完一个角色,需要好几年去充电沉淀。而那些只把演戏当工作的演员,每年都能保证一定的输出,挣的是盆满钵满。
这大概是演员挣得不如明星多的原因之一。
而带着轴和共情去工作的另一种结果是,受伤流泪成了家常便饭。
我有个工作特别卖力的朋友,倒也不全是为了挣钱,80%都是一腔热血。
我可以感受得到,她不只是在完成一份工作,那种投入真情的氛围太容易分辨了。说句过于直白的话,她每次和合作方打电话都流动着一股子真挚,因为每一句话都像是在为自己争取利益,而不是公司。
她比别人投入了更多的精力和感情,所以当现实朝她摆尾时,别人可以点着脚尖轻轻走过,但她做不到。那大概是一种被辜负的感觉,只会下意识想为什么会这样。
我步入社会生活之后,总觉得这类人和那些演一个角色迟迟走不出来的演员本质上相同。
投入付出、打包感情、受伤心寒、调整回血、继续投入付出……
哪一类行事法则更好呢?我不知道准确答案,我只能说出自己脑子里的答案。
我更愿意去做一个花感情去共情世界的人。
是,这样很容易受伤,会有无数个瞬间让人意识到一切不值得,也会被现实打击到想要放弃。
可是在轻而易举就能将漫长岁月变得无趣麻木的当下,片刻的心碎都像是一枚珍宝。
这个时代里不只看结果,不选择直奔目的地的人,哪怕时不时有漏洞出现,偶尔受一次伤,可能在年老时都会庆幸自己拥有那么真实热烈的一刻。
人毕竟是感情动物,总要在感情作用力下给自己创造一些“信念”,只有自己相信了才会不遗余力地去奔跑。即便被打个遍体鳞伤,也不会流下后悔遗憾的眼泪。
千言万语只有一句,“甘愿”最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