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江流域自然遗产地有许多盛名之景,如梅里雪山、香格里拉、哈巴雪山等等。
鲜有人知的是,在三江并流的核心腹地还存在一块美丽地方—维西叶枝镇。
这个澜沧江峡谷中的偏僻所在,因一条公路的改道,成为了一个失落在历史苍茫深处的地方。
以前维西至德钦的老公路贯穿整个叶枝古镇,而新公路则绕开了老街道,使得如今的古镇街道两旁还可见上世纪80年代的场景。
一面大江奔腾,河谷温暖湿润,水稻成片,一面高山耸立,青稞连绵,一路的景色美得惊心动魄。
行在叶枝镇里,仿佛行走一个民族文化的博物馆里,古老的音符、久远的舞蹈,或欢腾或哀伤的诉说着那些隐秘而古老的故事。
【明清时期,一个传奇家族让它声名大噪】
叶枝镇往东约30公里,就是金沙江,往西不到30公里是怒江,澜沧江自北向南跨境而过,在60公里的直线距离之内,似乎已经能感受到彼此的气息。
早在唐代时期,叶枝就已经建城,当时已是滇藏“茶马古道”上一个重要的集散点,但正真崛起要数明清时期,传奇的家族“王氏土司”的出现,让它声名大噪。
以开采银矿起家的李氏大户俗称“李大富,明清以来,一直是“茶马古道”贸易的主要组织者和保护力量,系藏、汉结合部的主要跨国土司,显赫一时。
王氏土司衙署完全摆脱了当地的建筑风格,融汉、藏、白族的建筑风格为一体,建成大规模的“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群。
经过几十年变迁和风雨剥蚀,“王府”建筑中还有城门,一个碉楼,北四合院及附属建筑尚属完整,城墙、花园、经堂、黑神殿等遗址尚有迹可寻。
值得一提的是王氏土司在国危民难之际,成立抗日御侮队伍,到中缅边界防御,并于民国27年铸造“北路土司界”字样铁质界碑,在独龙江一带的管辖边界埋设,成为中印战争及1960年中缅勘界时的唯一依据,为祖国的领土完整作出了重大贡献。
【同乐大村—叶枝养在深闺的质朴小村】
大山深处,偏离国道、省道,一条弯弯曲曲的村道沿着山脚蜿蜒前行10几公里,假如没有当地人领路,很难想象这村道的尽头会有如此一个美丽的地方。
这是一个一眼就会让人挪不开眼睛的小村落,没有过多人为的污染,也没有太多杂事的烦恼。
初到同乐村,那依山而建的密集却不显拥挤的房屋群,像蜂巢般像整齐的悬挂在半山腰。
原来这些房子是用原木一根根搭建而成,不上漆、不用铁钉、全靠木料之间互相牵制,每幢木楞房形状像一个大木匣。
屋顶用木板覆盖,家家户户院落都用木栅栏相围,房屋一般侧面开门,家家户户都会在门头上悬挂山羊头。
站在同乐村对面远望,如同一幅完美的画卷,表现了民族的粗犷、敦实、自然的美。
这些鳞次栉比的房屋隔远看仿佛就象吸附在山涯上的巨大蜂巢,仔细一看这些蜂巢却都是一间间的小木屋组成的。
去过很多地方,发现国内那些所谓的特色的小村寨很多都失去了她原有的面貌,要么是被毁坏重新修建,要么是在古朴的村里新建了几栋非常现代的建筑,硬生生地破坏了她的美感。
然而,在同乐村却是一个例外,这里的民居错落有序地分布在海拔2000多米的高山之上,层层叠叠非常美丽,保护得非常好,没有一间其它式样的现代建筑。
【阿尺目刮—来自远古的歌声】
叶枝镇有着云南傈僳族最具特色的舞蹈“阿尺木刮”,意为“山羊的歌舞”或“学山羊叫的歌调”,如今还是国家级非遗传承点和传统文化保护区。
原始仿古、生动自然的“阿尺木刮”,从天上唱到地下、从高山唱到河流、从大自然唱到人类社会、从远古洪荒时代唱到现今现实生活!
“阿尺木刮”最大的特色是不用乐器,自始自终都是蹈歌起舞,乐歌以领唱和伴唱合成,这种舞蹈已是傈僳族日常生活的一个重要的部分。
那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歌,曲调深沉悠远,如山羊长鸣,舞步多变又显得粗狂豪放,多得是令人回味无穷。
【滇金丝猴—动物界的红唇美人】
叶枝镇背靠霞若乡,部分区域为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区,这里生活着一群比大熊猫更濒危的动物—滇金丝猴。
虽然叫金丝猴,但他们的毛发却并非金色,婴儿时期是白色的,成年后是灰色有点偏棕,生性害羞,在天然的环境下不容易发现他们。
他们是长的最像人的雪山精灵,因为人们发现滇金丝猴像人一样有笑肌,那厚厚的明艳红唇在灵长类动物来说,极为罕见。
他们喜欢吃针叶树的嫩枝,越冬的花苞及叶芽苞,也吃箭竹的竹笋和嫩竹叶,不过对他们来说,松萝(一种树挂地衣)才是他们的主食。
他们也有“单身汉俱乐部”,滇金丝猴是典型的一夫多妻制,一个小家族里通常有一只成年公猴和三只成年母后,在这种小家庭外,还有由单身汉组成的全熊家族。
【“查布朵嘎”—一个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秘境】
在叶枝镇澜沧江西岸,有一个全县海拔最高的地方,是多个村寨的夏季高山牧场,最高海拔4840米,为维西第一高峰。
摄影/云南白狼
查布朵嘎为傈僳语,即“查布狩猎的地方”,相传古代有一位名叫查布的著名猎手经常在此打猎而得名。
摄影/云南白狼
这里地处偏僻,道路难走,至今人迹罕至;湖泊,杜鹃林海、雪山冰川、瀑布、河流及众多野生动物为一体,把这里装点得刚刚好。
摄影/云南白狼
查布朵嘎群山之中散落着许多的湖泊,仿佛一块块蓝宝石镶嵌在群山褶皱之中。
摄影/云南白狼
湖泊群中最大的聚龙湖(傈僳语称麻几娃湖,意为最大的湖),该湖由数十条瀑布汇聚而成。
摄影/云南白狼
这些沿着陡峭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溅起的水花犹如奶浆从山顶倾泻,又像一条条洁白的哈达悬挂山腰,飘飘洒洒撒落到黛绿如茵的草甸花海中。
摄影/云南白狼
自驾:昆明—丽江—香格里拉—维西县—德钦—叶枝镇—同乐村,全程约676公里。
美食:叶枝的特色美食有香茅草烤鱼、香茅草烤全猪、
蒸脑花、天麻炖猪脚、羊奶蜂蛹等。
汪曾祺
(1920年—1997年),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派作家的代表人物。作品有《受戒》《晚饭花集》《逝水》《晚翠文谈》等。
人间草木
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山丹丹
我在大青山挖到一棵山丹丹。这棵山丹丹的花真多。招待我们的老堡垒户看了看,说:“这棵山丹丹有十三年了。”
“十三年了?咋知道?”
“山丹丹长一年,多开一朵花。你看,十三朵。”
山丹丹记得自己的岁数。
斑百合
我本想把这棵山丹丹带回呼和浩特,想了想,找了把铁锹,把老堡垒户的开满了蓝色党参花的土台上刨了个坑,把这棵山丹丹种上了。问老堡垒户:
“能活?”
“能活。这东西,皮实。”
大青山到处是山丹丹,开七朵花、八朵花的,多的是。
山丹丹开花花又落,
一年又一年……
这支流行歌曲的作者未必知道,山丹丹过一年多开一朵花。唱歌的歌星就更不会知道了。
枸杞
枸杞到处都有。枸杞头是春天的野菜。采摘枸杞的嫩头,略焯过,切碎,与香干丁同拌,浇酱油醋香油;或入油锅爆炒,皆极清香。夏末秋初,开淡紫色小花,谁也不注意。随即结出小小的红色的卵形浆果,即枸杞子。我的家乡叫做狗xx子。
我在玉渊潭散步,在一个山包下的草丛里看见一对老夫妻弯着腰在找什么。他们一边走,一边搜索。走几步,停一停,弯腰。
“您二位找什么?”
“枸杞子。”
“有吗?”
老同志把手里一个罐头玻璃瓶举起来给我看,已经有半瓶了。
“不少!”
“不少!”
他解嘲似的哈哈笑了几声。
“您慢慢捡着!”
“慢慢捡着!”
看样子这对老夫妻是离休干部,穿得很整齐干净,气色很好。
他们捡枸杞子干什么?是配药?泡酒?看来都不完全是。真要是需要,可以托熟人从宁夏捎一点或寄一点来。——听口音,老同志是西北人,那边肯定会有熟人。
他们捡枸杞子其实只是玩!一边走着,一边捡枸杞子,这比单纯的散步要有意思。这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人,两个老孩子!
人老了,是得学会这样的生活。看来,这二位中年时也是很会生活,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他们为人一定很好,很厚道。他们还一定不贪权势,甘于淡泊。夫妻间一定不会为柴米油盐、儿女婚嫁而吵嘴。
从钓鱼台到甘家口商场的路上,路西,有一家的门头上种了很大的一丛枸杞,秋天结了很多枸杞子,通红通红的,礼花似的,喷泉似的垂挂下来,一个珊瑚珠穿成的华盖,好看极了。这丛枸杞可以拿到花会上去展览。这家怎么会想起在门头上种一丛枸杞?
槐花
玉渊潭洋槐花盛开,像下了一场大雪,白得耀眼。来了放蜂的人。蜂箱都放好了,他的“家”也安顿了。一个刷了涂料的很厚的黑色的帆布篷子。里面打了两道土堰,上面架起几块木板,是床。床上一卷铺盖。地上排着油瓶、酱油瓶、醋瓶。一个白铁桶里已经有多半桶蜜。外面一个蜂窝煤炉子上坐着锅。一个女人在案板上切青蒜。锅开了,她往锅里下了一把干切面。不大会儿,面熟了,她把面捞在碗里,加了作料、撒上青蒜,在一个碗里舀了半勺豆瓣。一人一碗。她吃的是加了豆瓣的。
蜜蜂忙着采蜜,进进出出,飞满一天。
我跟养蜂人买过两次蜜,绕玉渊潭散步回来,经过他的棚子,大都要在他门前的树墩上坐一坐,抽一支烟,看他收蜜,刮蜡,跟他聊两句,彼此都熟了。
这是一个五十岁上下的中年人,高高瘦瘦的,身体像是不太好,他做事总是那么从容不迫,慢条斯理的。样子不像个农民,倒有点像一个农村小学校长。听口音,是石家庄一带的。他到过很多省。哪里有鲜花,就到哪里去。菜花开的地方,玫瑰花开的地方,苹果花开的地方,枣花开的地方。每年都到南方去过冬,广西,贵州。到了春暖,再往北翻。我问他是不是枣花蜜最好,他说是荆条花的蜜最好。这很出乎我的意外。荆条是个不起眼的东西,而且我从来没有见过荆条开花,想不到荆条花蜜却是最好的蜜。我想他每年收入应当不错。他说比一般农民要好一些,但是也落不下多少:蜂具,路费;而且每年要赔几十斤白糖——蜜蜂冬天不采蜜,得喂它糖。
女人显然是他的老婆。不过他们岁数相差太大了。他五十了,女人也就是三十出头。而且,她是四川人,说四川话。我问他:你们是怎么认识的?他说:她是新繁县人。那年他到新繁放蜂,认识了。她说北方的大米好吃,就跟来了。
有那么简单?也许她看中了他的脾气好,喜欢这样安静平和的性格?也许她觉得这种放蜂生活,东南西北到处跑,好耍?这是一种农村式的浪漫主义。四川女孩子做事往往很洒脱,想咋个就咋个,不像北方女孩子有那么多考虑。他们结婚已经几年了。丈夫对她好,她对丈夫也很体贴。她觉得她的选择没有错,很满意,不后悔。我问养蜂人:她回去过没有?他说:回去过一次,一个人。他让她带了两千块钱,她买了好些礼物送人,风风光光地回了一趟新繁。
一天,我没有看见女人,问养蜂人,她到哪里去了。养蜂人说:到我那大儿子家去了,去接我那大儿子的孩子。他有个大儿子,在北京工作,在汽车修配厂当工人。
她抱回来一个四岁多的男孩,带着他在棚子里住了几天。她带他到甘家口商场买衣服,买鞋,买饼干,买冰糖葫芦。男孩子在床上玩鸡啄米,她靠着被窝用勾针给他勾一顶大红的毛线帽子。她很爱这个孩子。这种爱是完全非功利的,既不是讨丈夫的欢心,也不是为了和丈夫的儿子一家搞好关系。这是一颗很善良,很美的心。孩子叫她奶奶,奶奶笑了。
过了几天,她把孩子又送了回去。
过了两天,我去玉渊潭散步,养蜂人的棚子拆了,蜂箱集中在一起。等我散步回来,养蜂人的大儿子开来一辆卡车,把棚柱、木板、煤炉、锅碗和蜂箱装好,养蜂人两口子坐上车,卡车开走了。
玉渊潭的槐花落了。
文字来源:
《人间草木》,中国文联出版社2009年版
策划编辑:
不贰
网络编辑:同木
延伸阅读:
沈从文:时间
老舍:谈读书
巴金:文学生活五十年
————————
转自:
现代大学周刊
欢迎关注
“
元浦说文
”
订阅号
金元浦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
创意产业
研究所所长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
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
博导
“
元浦说文
”
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目标在于速递文化信息、传播深度思考、汇集文化
创意产业
的业界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2017-08-09)
2017雪窦山弥勒文化节昨天开幕。以“慈行天下·和乐人间”为主题,雪窦山迎来了第十届辐射海内外的文化盛会。十年间,开放包容、和谐和乐的弥勒文化不断走向全球,成为沟通海内外的文化使者。
目前,雪窦山已在欧洲、美洲、亚洲的3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弥勒文化互访交流。弥勒文化节先后获得“中国十大品牌节庆”“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节庆活动”等荣誉称号。“布袋和尚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8点开幕的2017雪窦山梵呗音乐会,因为突如其来的一场暴雨而被迫遗憾取消。大雨无情地抹去了前期所有人的努力,浇灭了现场所有观众的期待和兴奋;但如注的暴雨中现场井然有序的场面,却也使这场大雨成为再次展现宁波市民文明素养的难得契机,让人倍感欣慰。
晚上8点45分左右,活动指挥部传来确切消息,活动因特大暴雨取消。一时间气氛有点沉重,远道而来的媒体人开始收拾设备离场。一路上,我们看到的是观众非常秩序井然地走向出口通道,志愿者镇定地做着引导。
出乎意料的是,在中断取消6小时后,“人间潮音”雪窦山梵呗音乐会于今日凌晨2点开始录制,4点完成,明星一位都不少!
今日凌晨,在中国佛教五大名山雪窦山上星光璀璨,一场无法想象的演出正在拉开帷幕,这一刻不曾预料,然而这一刻又是如此的绚烂,是责任的光芒点亮了雪窦山,是奋战的精神璀璨了雪窦山。
直至今晨4:20“人间潮音”雪窦山梵呗音乐会才录制完成,节目今晚会准时在8点钟在奉化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播出,此外节目将第一时间在掌上奉化客户端奉上。
(2017-08-19)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余秀华的这句诗被用在《摇摇晃晃的人间》最新的点映版预告片开头。大胆的措辞配上她因疾病而口齿不清的声音,这种宣传上的“招数”或多或少昭示着余秀华成名的某些要素。
余秀华的成名于诗歌,成名后大众的焦点却说不上来和诗歌本身有多少关系。媒体和看客们争相恐后地追逐着她身上的一个个热词:残疾,女权,农村社会,包办婚姻……刚举办首映礼的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在内容上也如此,主要是围绕余秀华成名之后的家庭与婚姻的变故。而这一部看似简单优美的纪录片背后,折射出文化产业消费热点的数种可能。
《摇摇晃晃的人间》首映会现场,左三为余秀华。
私生活拍摄:一部“双赢”影片的诞生
在长达一年的跟拍和剪辑后,《摇摇晃晃的人间》终于出炉。电影空镜头中,为了凸显余秀华身份和梦想的冲突,她摇晃的背影被反复拍摄。余秀华踉跄走过或跑过摄制组精心挑选的绿荫,麦田和乡间小道,充满城市中产阶级审美情趣的田园风光映衬着她蹒跚的脚步,串联起了整部电影。
由于摆拍痕迹过于明显的空镜头拍摄和对激烈事件完全的纪录,这部号称纪录片的电影是否过度“雕琢”性也一度被质疑。阿姆斯特丹电影节的采访中,有记者问:“真的有这么巧吗?片中她与丈夫吵架、离婚的场面都是实拍?”
对此问题,导演范俭承认纪录片是真实与艺术的结合,一些空镜是为了艺术表达的摆拍,但人物之间的交流都是真实的。他把摄制组能拍到这一切的原因归结于获得了“拍摄对象的信任”。
电影拍摄期间,摄制组的拍摄逐步让余秀华学会了“演员”的自觉,也学会了对摄制组产生信任。一开始,她只是看着他们拍,后来,余秀华也开始明白,什么样的事情应该被记录。
趁常年在外打工的丈夫尹世平农忙回家,余秀华准备提出离婚,她告诉了摄制组自己向丈夫摊牌的日期。导演范俭在阿姆斯特丹电影节采访中说:“我一直知道她想离婚......问余秀华会在哪天和丈夫谈离婚,她告诉了我,于是那一天我们就做了充分的拍摄准备。” 尹世平回家之前,长枪短炮的机器被迅速架好,机位收音都预先布置停当。他回家后不久,激烈的争吵就爆发了。商议离婚,这一通常只属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私事被事无巨细地记录下来,夹杂谩骂的对话相当精彩。最后,余秀华遭到拒绝,回房哭了。这个片段成为了影片高潮之一。
《摇摇晃晃的人间》主要拍摄的不是诗歌创作本身,而是余秀华成名后离婚的事情。事实上,在没有多少人真正关心诗歌的今天,余秀华残疾的身份和不幸的婚姻确实也是造成她被高度关注的重要原因。
对于无处不在的“农村残疾女诗人”的标签,余秀华感到过痛苦,并在接受采访时说:“所有的标签都是错误的,带着一种歧视”。当然,没人希望自己的公众身份一直是一个求爱不得的病人。但同时,因为自己的成名和获利很大程度上都来自于此,余秀华又在某种程度上选择了认可并且迎合这种行为。在《摇摇晃晃的人间》首映礼上,余秀华上台发言,她说:“非常高兴片子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这是双赢的。”
也许终其一生,她都会和这些身份标签不断缠斗,接受一个又一个的采访,签下一个又一个类似的许可协议,允许别人对自己的生活进行窥视以及剪贴。
在《摇摇晃晃的人间》拍摄后期,余秀华主动告诉摄制组自己何时办理离婚登记。不巧的是,由于通知得比较临时,摄制组没能赶上。摄影师薛明讲述了他们拍摄这一段故事的经历:“上民政局离婚前一天打电话给我们……(第二天)中午跟导演赶到民政局门前,他俩正好出来。盖章离婚的过程没有拍到,就赶紧举起摄影机拍离婚程序走完后两人的表情。”影片里,余秀华在民政局门口拿出证书看,表情是高兴的,她向镜头展现出了一种感慨万千的欣喜——她终于获得了自由。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
照
“丑陋”的丈夫:来自封建社会的敌人
饭桌之上,吃喝闲谈之间。有人说:“女人就是个猪,只靠你会哄”。余秀华的丈夫说:“是啊。”这句既可以理解为出于礼貌附和,也可以理解为随口笑谈的话语被拍摄下来,作为他“罪证”的一部分。除此之外,包括“你现在越是出名,我越是不离婚”,“你走到哪儿我就跟到哪儿”之类在吵架时说出的狠话也都统统被拍摄存留,甚至剪辑进了预告片之中。粗俗浅陋,不理解妻子的才华和梦想,贪钱,不愿让她获得幸福等等丑陋的表现,是片中尹世平最明确的形象和特质。
《摇摇晃晃的人间》导演范俭在一次访谈中说道:“当她(余秀华)有一定能力的时候,她要反对别人对她的控制,所以我觉得这个故事很有力量。”在他的拍摄和剪辑下,余秀华是一个飞蛾扑火般渴求理想的女人,一个惶恐又决绝的壮士,面对出名就抛弃丈夫的道德审判和家人的不理解,依旧坚持自己,勇敢追爱。无论是片中暗示还是从导演访谈中都可以看到,影片都意图从余秀华的例子里挖掘并讨论社会所关注的女权议题,赞扬并肯定余秀华对欲望的追求。
这样的语境下,余秀华的丈夫不仅仅是一个丈夫,而是作为整个封建社会落后观念的粗野产物出现,他既是社会认可的和余秀华最亲密的人,也是阻挠她获得幸福的敌人。最重要的是,尹世平身为丈夫,竟然不能够给余秀华爱情,简直令人唏嘘。因此,余秀华才在大部分作品中大胆追求爱情与性变得正当。
《摇摇晃晃的人间》中有一段,在一次公开采访中,余秀华听说有人认为她的诗为“荡妇体”。于是她坦荡回应:“荡妇体怎么了?荡妇就荡妇。”磊落的表现让首映式放映厅的黑暗中响起了掌声和笑声。
然而观众们在媒体这样的叙事之下,很难意识到,在充满着封建思想和人言可畏的小村落里,尹世平同样是一个受害者。他是一个从小生长于斯,并没有受过太多教育,观念被当地文化所塑造的农民,因为家境不好,被说媒娶了残疾的余秀华做妻子,婚后大部分时间都在进城务工,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生活在社会底层。而余秀华是一个爱写情诗,自称荡妇的妻子,她还公开表达自己曾在婚姻中喜欢过他人,只是因为对方不爱自己的身体而没有出轨。这样的妻子会在当地给尹世平和家人的生活造成多少痛苦和羞辱,可想而知。
但尹世平没法说出他的痛苦。他没什么文采,也不太会表达,写不出“每天打水,煮饭,按时吃药;阳光好的时候就把自己放进去,像放一块陈皮”这样触动人心的句子,只能说出类似“你现在越是出名,我越是不离婚”的气话,然后在看客眼中变成一个恶人。尽管在这场漫长的包办婚姻中,余秀华求之而不得的“切肤之爱和灵魂之爱”,他同样也没有得到。
《摇摇晃晃的人间》剧照
但不管怎么样,反抗封建社会束缚的伟大女性总是需要一个具体明确的敌人。尹世平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想要“履行夫妻义务”时余秀华跟他要钱,被导演说是夫权至上,“有点儿直男癌”。他在外打工赚钱数十年,离婚时要求分割余秀华的稿费,又被余秀华在片中评论为“只要有钱,就能让你这老鬼推磨”。经历种种波折和争执之后,他似乎也对这场婚姻充满厌倦。
最终,离婚成功的尹世平的现状如何,则似乎没多少人关心了。尹世平离开余家后,在附近小城租了间简陋的屋子生活。摄制组后来还有拍过他一次,场景十分凄凉。这段素材最终没有在影片中被选用。
再消费的升级:点映营销及IP改造
不只一个人从余秀华的故事里看到了重重商机。商机也不只存在于内容创作上。靠单纯纪录一则新闻事件获得短暂关注和利益的时代已经结束了,泡沫虚浮的影视圈里,人人都想用不同的方式分一杯羹。
首映式之后,《摇摇晃晃的人间》迅速准备开启各个城市的点映。这是宣传发行方大象点映的一种商业策略。在此之前,他们在另一部讲述工人写诗的纪录片《我的诗篇》发行上运用了这种方式,并且尝到了甜头。
点映,本意是选择在个别的地方影院预先放映还未正式上映的电影,通过观察放映情况推算发行策略的放映方法。在美国,由于院线和分众市场发展成熟,点映经常作为评估发行的重要依据,在哪个片区缩减放映规模,何时开始放映等可以依据点映售票和反馈情况决定。有些时候,点映后的观众评价甚至可以影响电影正式放映时的内容。
由此可见,大象点映平台开展的《我的诗篇》和《摇摇晃晃的人间》这种,在数十个甚至上百个城市对已经剪辑完毕的成片进行放映的情况,根本不属于点映,只是一种配合“每个城市仅此一场”的广告词,进行饥饿营销,用来宣传造势的形式而已。同时,集中在某一个影院进行放映也可以创造出比较良好的上座率成绩,方便后续宣传“爆满”“供不应求”,从而打造影片口碑。
不仅如此,这种独特的“点映”模式也并不正常售票,而是采取众筹方式。众筹一般是指号召公众为缺少资金的项目投资的募资形态,通常在项目未成型的初期产生,如众筹生产一个产品或众筹一部影视作品的拍摄和制作费用等。
《摇摇晃晃的人间》显然不属于这样的情况,出品方优酷已经承担了制作费用,当然也一定和大象点映成功签订了合作条款。其实,这样一部已经拍摄制作完毕,拿到放映许可,宣发分成合同签约完毕的电影依旧需要众筹的原因,也不过是“预售票,只接受包场放映”的另一种好听的说辞,还能显出几分艺术电影没有市场曲高和寡急缺资金的楚楚可怜之态,成功戳中不少文艺青年的软肋。
更妙的是,众筹购票的平台直接链接到点映平台上,不透过其他票务平台,从而为其搜集了所有购票的用户资料。正如大象点映的老板蔡庆增所言,通过众筹可以“累积用户”。信息就是金钱的互联网时代,只有握着一批“核心用户”,点映平台才能顺利接洽下一个项目,进行下一轮融资。
《摇摇晃晃的人间》宣传海报。
正是因为如上种种原因,《摇摇晃晃的人间》计划了轰轰烈烈的百城放映,漫长的“放映马拉松”可能会长达半年到一年之久。那之后,余秀华的故事也还远没有结束。她的经历即将经历一次“IP升级”,改编成半虚构类电影,在大银幕上进行新的演绎,力图再掀起一次关注和消费的热潮。几年之内,这位诗人的奇特人生将被再次讲述,只是不知道会以何种面目。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熊宁鑫”:思想市场有思想有高度有热度(追逐当下热点)典型的于细小处见思想
网友“浙江省澎友”:我喜欢的余秀华,是沙漠里的一株草,干净纯粹,温暖,充满希望,跟流量IP远一点好吗?给诗歌一个安静的空间,让她慢慢生长。
网友“Maeve”:作者的观点很独到呀。1、看了一点点余秀华的诗,感到她的诗歌的确是极其符合中产阶层审美趣味的。相信大多数人都未打过水、种过稻子稗子,更别提生活在一个村庄里,但正是因为没有亲自体会过,才更加沉湎于这些意象里。2、我很欣赏作者对于余秀华丈夫的同情(瞧我都没记住人家叫什么)。社会风潮碾过的时候总是毫不留情,如果每个人都能够被具体地解读和理解就好了。
(1970-01-01)
小公园约架是当代中国文人的一大爱好,在各种平台上以文斗智,不如在公共场合里以武斗勇,理论上无法分出胜负的问题就在拳脚中一决雌雄。
这种风气穿过次元壁,在动漫天地中,文豪都是一言不合就开始武斗的,但也只有文豪才能掌握好暴力的程度——高人气动画作品《甲铁城的卡巴内瑞》就因为暴力血腥程度失控,遭遇两次下架。而文豪在公共场合打架斗殴就可以顺风顺水地继续播出,充分体现出有文化的好处。
踢飞坏蛋的是女诗人、作家与谢野晶子。
四月番《文豪野犬》讲的就是这样一个全文豪班底进行大规模、有组织武斗的故事。架空历史下,横滨仍然是一座日本港口城市,一个被叫做“港口黑手党”的黑社会组织横行霸道、一手遮天,黑暗势力已经深入了整个城市。
这个组织给自己起名字的能耐让人对组织整体能力产生怀疑——一个全文豪担当的黑暗组织,集思广益最后起了一个这么朴素的名字,就像当年广州重金悬赏“小蛮腰”建筑名,结果征出一个“广州塔”一样。
写过《罗生门》《蜘蛛丝》《地狱变》等大作的大作家芥川龙之介,十多年前取代教育家新渡户稻造登上五千元日币的女作家樋口一叶……个个都是影响日本文学的大名人,但就是起不出一个像样的组织名。
反派担当芥川龙之介的异能力“罗生门”杀伤力巨大。
代表正义对抗黑暗势力的是福泽谕吉领导下的武装侦探社。严格意义上,搞思想和教育出名的福泽谕吉并不应该被简单归为文豪,不过因为他被印在了日元中面值最大的一万元纸币上,与黑暗势力的代表之一樋口一叶形成对偶关系。所以,武装侦探社成员人数少一点并没有关系,毕竟一万元是五千元的二倍,人员的战斗力自然也是一个顶俩的。
对于读文学的小年轻而言,整部《文豪野犬》中最出名的角色大概要数太宰治了。这个终其一生都在积极追求死亡的作家要是真的有什么超能力的话,大概就是“作死”:两次自杀三次找人殉情这才奔赴黄泉。哦对了,68年前的今天,他死了。
在动漫中,创作者也充分尊重了太宰治的上述特性,频繁作死还嫌疼;
拉着玉手劝殉情。
无论从怎样的角度看,这样一个活泼可爱又聪明的男精灵在整体形象上都不符合作家太宰治的人格设定,就连对太宰治名作《人间失格》的解读也不完全相同——作为异能力的“人间失格”作用是使其他异能者的能力无效化。
“抑郁”文青太宰治。
虽然在国内的知名度不如太宰治高,但一点不妨碍性本爱丘山的中岛敦成为《文豪野犬》的男主角,不过男主角光环并没有什么太大的用处,既没有太宰治的戏份多,也不能摆脱太宰治“有名无实”的处境。
故事以中岛敦被赶出孤儿院偶遇自杀未遂的太宰治为开端,太宰治发掘中岛敦的异能力并招募其加入武装侦探社,整个故事并没有给中岛特别多的表现机会。
作为一位性本爱丘山的作家,中岛敦虽然不如太宰治那么出名,但也写过许多动人的歌颂自然的作品,动画中变身白虎的段落也很出彩,但人物性格仍然十分单薄,在正面人物全员帅不过三秒的前提下,中岛一惊一乍、大惊小怪的表现不足为奇,男主角光环全照到片尾曲里了。
人设美型、音乐动听、声优不要钱,就算人物和文豪的关系并不密切、武斗场景也不令人心惊,《文豪野犬》仍然看点满满,与同档期战斗番、搞笑番拼单项实力可能不行,但拼综合实力仍然有赢的胜算。
五十岚卓哉与榎戸洋司继《樱兰高校男公关部》《闪亮的塔科特》《地球队长》后再度联手,人设和分镜自然再差也不会像隔壁《逆转裁判》一样令人大跌眼镜,但两位大大走起轻小说路线似乎还没有轻车熟路,《文豪野犬》基本靠加分项强撑,即便这样,也不妨碍高人气下秋季档顺利续订。
谷崎润一郎的人设基本脱胎于作家的小说人物。
2013年1月开始连载的原作漫画曾经启发国内漫画人创作出一部类似的《豪学乱斗》,虽然最后不了了之,不过足见把教科书上常见的严肃人物拿出来斗一斗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作为一个流水线上标准的商业番,骨头社出品的《文豪野犬》缺乏亮点,但也没有致命的硬伤。《文豪野犬》就作品本身或许并不出众,但从商业运作角度却颇具市场眼光和前瞻性,除了纸制品、配饰等常见的动漫周边产品,《文豪野犬》同时联合糕饼屋推出限定款和果子。
男三号国木田独步。
以中岛敦、太宰治、国木田独步、芥川龙之介、江户川乱步、谷崎润一郎组成的男性主角群互动密切而充分,虽然和作家本身差距巨大充满违和感,但对于同人志故事的延展却严丝合缝,给予二次创作以充分的空间,易于作品长尾效应的持续,用国内语境描述之,即“充满了大IP前景”,在国产动漫摸索出行之有效的商业化之路之前,《文豪野犬》值得一览!
以下为网友评论:
网友“Jasmyn”:=_=,文豪要被气死了
网友“王百合Lily King”:漫畫黨終於等到四月新番表示很激動歷史上太宰一直追逐芥川獎,而文豪裡是芥川追太宰的虐戀(霧設定很新穎,值得一看
网友“断爱金涅槃”:《人间失格》
网友“Francois Zhao”:快去看
网友“杨风”:李太白大战苏东坡之庐山,李白一招日照香炉,苏轼还以一招横岭侧峰
(197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