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命就像自由,永远是个可望不可即的伪命题。
可来到这个人人从25岁就在可见倒计时里生存的世界,“宿命”仿佛都变得很轻很轻。
至于“自由”,更是一个两头堵的存在。
有人为了能睁眼看见明天而拼命工作换取时间,有人因为无休无止的生命而心生倦意但求一死。
原来只要时间变得流通,其原本赋予的所谓价值,也会瞬间缩水至肉眼可见。
一个看似诡异的世界,除了每个人的手腕上多了一排数字,除了赚取时间、花费时间、归零立亡等离奇设定,似乎这个世界和我们所处的环境,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可所有的一切,在这微乎其微的区别中,也发生了巨变。
1妈妈的生日,孩子花时间买了瓶酒庆祝,妈妈则从有限的时间里给孩子半小时,只为了“好好吃一顿早饭”。
这段情节乍看暖心,实则跟后面的情节出入很大。
首先就是这个区的物价,不稳定+不定时增长,已经是人人得知的现状。妈妈的时间又要通勤,又要交房租,还要买家用。说句冷血的,她根本没资格给孩子半小时,而且只为一顿早饭。
另外就是女性的困境。在电影中,女人以两种身份出镜的频率最高:富家女、站街女。换句话说,要么含着金钥匙出生,要么出卖自己的身体。否则对于女性来说,想大把赚取时间后再悠然自得地消耗掉,似乎是一个不存在的设定。
既然时间本就不多,赚钱的渠道又狭窄到可怜,妈妈大方地给孩子半小时吃早饭,就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强制造的推动设定。
另外就是那段面对面的奔跑,在电影中的头尾各出现一次。
前一次是主角和妈妈,但在最后一秒眼看着妈妈死在自己的怀里;
后一次是主角和女友,但在最后几秒成功地救下了她的生命。
这是一种首尾呼应+暗示发展的手法,但起到的意义却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
妈妈的离开,成了压垮主角理性的最后一根稻草,也是他绝地反击的无上动机。但女友的留下,却没有成为他看清事实的契机,而是两个人手拉手继续去扰乱市场秩序。
2也许看到这里,有人会觉得冷血。不错,在这部电影里,唯一一个毕竟清醒的,就是那个操控时间流通的人,女主的父亲。
为什么说他清醒?不能因为这部电影将时间代替资本的设定和死亡联系在一起,就忽视现有的既定规则。
当今经济大环境,没有所谓的顶也没有最低的底。每个人都是环环相扣中的那一环,不同的只是小零件和很多环的区别而已。
在这部电影的强设定下,同样如此。那句“你给他们时间,就是害了他们”,也并非危言耸听。
一旦形成规矩,哪怕看起来再不对,其中也有不为外人道也的利害关系。
就像《时间规划局》中,处在贫民区的人们生来就要为明天需要的时间而努力工作,面对飞升的物价和停滞的报酬,只有不断去工作。
不管是听起来,还是实际上,这种设定+现实都有够残忍。可当主角给了所有人大把时间后,一大群人同时涌向了更高等的时区。
问题就在于,基础的生产力失去了保障,上面的一切都变成了空中楼阁。
那就没有双赢的办法吗?既能保证物资供应和生产水平,也能让基础工种有更宽广的生存空间?
至少,以目前的科技来看,这种乌托邦一样的设想不存在任何实现的可能。
就像随着AI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失业一样?大可不必担心。这项技术只是近几年才被公之于众,恰巧在全世界人口下滑的档口。
只能说,一切都是精心的安排。
3更可悲的是,这部电影还是不可避免地一路向着爽剧情高歌猛进。
两个人就能改变整个世界,撼动成熟体制?莫不是想回到陈胜吴广“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
帅哥美女越养眼,剧情进展地越顺利,反派离场的越容易,整部剧的悲凉底色就越浓。
无能为力,才是故事最后的答案。
连横行贫民窟的掠夺者都懂的道理,在主角看来根本就是匪夷所思。因为根本没有正确答案,只有立场和眼界的区别。
掠夺者就是下沉的资本剥削者,他看到的是长远的获益。
而主角就是一直站在底层受害的人,他没有俯视甚至平视的视角,大局观更是无从谈起。
所以他根本不会想到,自己送给朋友的十年,直接造成了朋友的猝死。
也许有人会觉得,被腐蚀的人才会信命、守规矩。可别忘了,自己做过的事、说过的话,都在某种程度上为某种制度的形成,贡献出过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