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确定周杰伦的神话是不是“烂尾”了,但他肯定是“偷懒”了

不得不承认,周杰伦是个稍有风吹草动,就能立马被推上头条榜首的男人。在各大音乐平台的前期预热下,周杰伦最新单曲《Mojito》一经发布就被刷屏了。

如今,在凌晨等待周杰伦发新歌已经演变成了大众热衷的风潮,这种现象已经跨越了歌曲作品本身,是一种荣耀,也是一份情怀。

这一切的导火索,还得从当今华语歌坛的受众现状说起。

活跃在网络上的70后、80后、90后和00后们,共享空间、共同拥有话语权。由于偶像市场的圈层细分,再也没有出现过像周杰伦这种量级的歌坛超巨、超级偶像,于是他被推到了整个新兴偶像群体的对立面。

或者说,周杰伦已经成了我们这些所谓“老年人”眼中的一把标尺。

新晋顶流们一个个的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走红,归国四子火了、蔡徐坤火了、肖战火了,但“老年人”用审视的眼光随便打量一下,漫不经心的冒出一句“能比得上周杰伦吗”,就把他们晾在了南墙根儿。

甚至可以把周杰伦形容为大家手里握着的“拖鞋”,可以想象一下这个画面:

你站在岸边上,眼看着前浪推后浪,然后拿着“周杰伦这支拖鞋”,逐一把后浪拍在沙滩上。

虽然戏谑,但确实是很多人的内心真实写照。

尤其是经历过与人气偶像蔡徐坤“拼流量”的黑天鹅事件后,歌手形象本身就已在大众心目中位列“顶流”的周杰伦,仅仅数天时间,在各界名流和“老一代”听众的通力打榜下,一举创造了微博超话数据的新纪录。

周杰伦明显放慢了新歌的步伐,甚至一度出现大批粉丝跑到方文山的个人社交平台下“求合作、求更新”的场面,但仔细回想,我们仍在很多节目上看到周杰伦的身影。

比如,《中国好声音》《这就是灌篮》《最强大脑》。

遗憾的是,节目组重金邀请加盟后,无论他们如何“用心良苦”地营销推广和打造剧本,这些节目最终成绩大多都反响平平,他的加入没能成就一档爆款。

甚至周杰伦自己操刀的《周游记》,也雷声大雨点小的迎来收官。舆论更多只停留在了粉丝的呐喊助威上。

“唱衰”的声音不断涌入——周杰伦的时代快过去了?

2018年“现象级”综艺《偶像练习生》开启了流量时代后,唱衰周杰伦的声音被狠狠的打了一耳光——那些光鲜亮丽的偶像占据大量的公共视听空间,音乐沦为人设打造的附属品,周杰伦这类依靠作品、实打实的天才型歌手变得愈发珍贵,更甚的说是独一无二。

因此,豆瓣上“周杰伦没有数据”的言论彻底惹怒了大众和当年听着他长大的“夕阳红军团”,打榜风波像病毒式传播一般愈演愈烈,那个“顶流”用饭圈的衡量标准狠狠冲击了当下流量盛行的现状。

打榜事件两个月后,在万众瞩目之下联手五月天阿信的新歌《说好不哭》一经上线就引爆了当日的网络舆论。

这首歌里不但有惊喜的“双顶流”,同时风格也依旧是青春记忆里的感觉,自2016年《告白气球》火爆以来,这次发歌是周杰伦的又一次被大规模传播事件。

在平台购买周杰伦的单曲成为了一种风潮,针对这种现象网络上甚至出现了一个段子:温馨提示,购买周杰伦的音乐不发朋友圈也能完整收听。

现在已经没有人关心周杰伦的作品好不好了,只他能发新歌就很好了。

对于“周杰伦风潮”的再次来袭,作为粉丝我感到很欣慰。

他的出现为华语乐坛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曲风并被后来者不断融合、改进,千禧年后华语歌坛浮浮沉沉也就出了这么一个周杰伦。

可另一方面而言,我又感到遗憾。

早年间的颁奖礼上,周杰伦说罗大佑是他毕生追求的目标,但随着名气带来的“商业化”发展,从作品维度和个人荧幕表达上来看,他走的恰恰是和罗大佑截然不同的道路。

如今周杰伦的歌更多是为大众而写,但很少升华到社会职责和对这个时代的思考。

无论是《说好不哭》还是《mojito》,作品质量与思想表达和他巅峰时期相比别无二致,甚至更加的“流行化”。

他的歌总会站在为我们而写的立场出发,但我真切希望他能做伟大的音乐,而不单单是为大众写歌。

如果说罗大佑是“表达”上的先驱者,那么早年的周杰伦便是“创新”派的领头人。

2008年的第十九届金曲奖颁奖礼上,有个华语歌坛的“名场面”。

致敬经典环节,主持人开始往台上“摇人儿”:下面有请华语乐坛大哥级人物,周华健!

周华健上台谦卑的说,不敢当大哥,我上头还有大哥李宗盛!

李宗盛乐呵呵的上台:我常听人家说是听我的歌长大的,不过我是听罗大佑的歌长大的,欢迎我的大哥罗大佑!

罗大佑信步走上台,数落完周华健和李宗盛这两个“小兄弟”,然后开始“摆谱”:

在香港我听说他们已经叫林夕、就是写了三千多首歌词的林夕。叫他“夕爷”。我给林夕打了个电话说林夕他们叫你夕爷了?他说好几年了,你觉得怎么样啊,罗公!

这个名场面今日看来,大家也只有感怀和唏嘘的份儿了。

的确如此,罗大佑之于华语乐坛,应该就是最亮的那颗明珠。

1954年,出生在台北医学世家的罗大佑从小受父母影响,在听从建议考取了医学专业后,音乐始终是他功课之外的最爱。

28岁那年,第一张专辑《之乎者也》正式发行,这颗深水炸弹刚一上市就卖出了十四万张。

对于长期被情歌统治的听众而言,人们通过他知道了歌曲不一定非要表达情爱、粉饰太平,也可以关心时代、反映现实。

罗大佑成为了人文关怀的歌手代表,在自我表达上,他愈陷愈深很少考虑市场因素。

罗大佑在访谈中承认,他很不喜欢自己写出来的《明天会更好》这首歌,因为当时的审核,歌词被改得过于煽情,他认为最终出来的版本缺少责任感、沦为工具,这都违背了他的本意。

罗大佑原版的歌词第一段:

轻轻抚摸麻木的身体

无奈闭上你的眼睛

这个荒谬的世界

依旧黑白不分的转个不停

罗大佑笔下类似这种晦涩灰暗、讽刺现实的字眼比比皆是,在这首歌的制作人李寿全和发起人张艾嘉的主导下,一群人通力协作,改成了现在听起来明朗轻快,朝气蓬勃的流行版本。

修改后的第一段唱词:

轻轻敲醒沉睡的心灵

慢慢张开你的眼睛

看看忙碌的世界

是否依然孤独地转个不停

然而,以他为榜样的另一位天才型选手周杰伦却做出了和罗大佑截然不同的选择。

早年的周杰伦和罗大佑一样都度过了不受待见的日子,后来滚石唱片发掘了罗大佑,吴宗宪的阿尔法唱片发掘了周杰伦,两位天才选手这才得以施展抱负。

2000年,周杰伦第一张专辑《JAY》的发行开始让他在华语乐坛崭露头角。

由于受到传统唱片工业化的影响,《JAY》是一张安全牌,仍停在讲诉小情小爱类似《龙卷风》、《可爱女人》这样的pop领域,周杰伦的才华并未真正放大。

直到翌年《范特西》的发表,大家才真正认识了这个“音乐鬼才”。

彼时的华语音乐大多停留在抒情慢歌的范畴,说唱很少有人碰触,融合了说唱、中国风、新金属等元素的单曲《双截棍》一经发布便引来了巨大争议,年轻人喜欢他,老一辈音乐人说他“话都说不清楚,算什么音乐”。

不仅如此,融合了日本调式和嘻哈元素的《忍者》、印刻着周杰伦独特味道的R&B《爱在西元前》等等,每一首歌单拿出来都是年代感超前的存在。

正因这样,二十年后再次聆听他的专辑,我们仍然不会觉得落俗。

自此,周杰伦开始用他鬼斧神工的作品独步歌坛。2002年《八度空间》、2003年《叶惠美》、2004年《七里香》、2005年《11月的萧邦》、2006年《依然范特西》、2007年《我很忙》、2008年《魔杰座》。。。

似乎每一张新专辑,周杰伦都能用自己的创造性在收获争议的同时收割一大部分年轻人的喜爱,而周杰伦的前几张专辑也的确为华语乐坛开创了一种属于华人的新R&B体系,并逐渐演变成了我们现在听到的流行歌。

现在活跃在乐坛里的流行歌手,很多都是在周杰伦开创的体系下演变、进化的。

随着国内音乐市场的逐步建立和互联网扁平化的影响,我们逐渐能听到来自异域的声音,而周杰伦的音乐也收获了更大范围的肯定,因为事实证明他的确走在了前面。

2012年《中国好声音》开播后,国内音综迎来了飞速发展。

一方面潜伏于民间的“草根”新人不断涌入乐坛瓜分着公众视线,另一方面国内音乐市场逐步完善,音乐类别的垂直化细分越发明显,广义上的“大众”被多波的“小众”分散,虽然周杰伦仍能在整体影响力上力压群雄,但已经越发吃力了。

与此同时,社交平台和流媒体的发展导致线上造星成为各大唱片公司的营销手段,而周杰伦不在内娱开通社交媒体的选择让他错失了更多被关注到的机会,音乐、综艺成为了他仅剩的两项价值输出口。

正因如此,我们在后面的日子里能常常看到他活跃在各类综艺节目中,他的歌曲无论是2014年发布的《算什么男人》《我要夏天》,还是2016年的《床边故事》,尽管这些歌曲依旧成为当时的大热门,但听完整张专辑你会发现,音乐中的实验性已然大幅度降低,完全停留在了他早期情歌的模板框架内。

2017年7月,时隔多年的罗大佑发布了新专辑《家III》,从传播效果来说这张专辑的十首歌里没有一首传统意义上的“爆款”,甚至可以说晦涩难懂。

在内容上罗大佑一改之前愤世嫉俗的大众形象,采用了更隐晦的方式讲述着自己从单身到成家后的心境转变,严肃探讨幸福的含义。

我相信罗大佑是懂大众的,知道市场需要什么,但相比于市场他更偏重于自己身为音乐人的责任,这也是他不断寻求深刻表达原因。

诚然,每个人的成长环境不一样造就了每个人“中心点”的偏差。

毫无疑问,周杰伦是华语乐坛不可多得的天才。

他的生活就如他钟爱的粉红色一般童话,除了早年备受埋没外,顺心顺意的他实在没有愤世嫉俗的必要和动机,而“功成名就少女伦”也的确是他真诚的表达。

但从另一个维度来看,后期的周杰伦却又更具备“商人”的属性,他深刻的了解和知道粉丝喜欢什么、市场需要什么,根据这样的选择他很乐意站在“为大众写歌”的立场不断给我们制造“情怀杀”,这非常让人遗憾。

其实,他本可以在审美层面带我们走得更远。

大家都说,这个时代是机遇,因为任何才华都不会被埋没。

我想,如果周杰伦能够像过去一样在这个百花齐放的音乐环境中坚持输出他的“鬼才”创新,而不是为了大众情怀而降低自己的表达门槛,那对于听众而言,该是多幸福的一件事啊。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934 字。

转载请注明: 我不确定周杰伦的神话是不是“烂尾”了,但他肯定是“偷懒”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