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幼儿期的宝宝感知事物的特点

由 都超英 发布于 健康

导读:幼儿期的宝宝感知事物的特点

两岁前的孩子,主要依靠感觉器官的直接感知来认识世界。他们还没有真正懂得成人的语言,也没有完全学会说话。所以只能依靠眼睛看、耳朵听、手摸、鼻子嗅、舌头尝、皮肤感受等等。这就是所谓直接感知。三至六岁的孩子,虽然学会了用口为语言和别人交往,有了初级的思维活动,但是,他们仍然大量依靠直接感知。如果不和外界物体直接接触,幼儿就不容易产生记忆。幼儿自己看见过的事情,容易记住,而大人对他说过的话,往往不容易记住。

儿童的思维往往依赖于直观的形象,而不是事物的抽象性。例如,一个孩子会认为两堆相同数目的珠子在一起比散落的珠子要少。这是因为他直接感觉到一堆珠子在一起的面积很小,而散落的珠子似乎面积很大。他不测量珠子的数量,而是测量珠子所占的空间。儿童知觉的分化能力相对较差。例如,三岁的孩子常常分不清绿色和蓝色。孩子们阅读时经常混淆相似的单词。家长有时会责怪孩子的粗心大意,这与他们缺乏知觉差异有关。在教育培训的正确引导下,儿童的感知意识逐渐分化。例如,一些擅长绘画的孩子对事物形象的细微差别非常敏感。

幼儿感知的综合能力也不强,他们常常只根据物体最显眼的某种特征认识物体,而不会综合物体各个方面的特性来认识。比如,幼儿只根据白大褂来认识医生。幼儿感知的综合能力发展不足还表现在感知事物的过程中。他们往往不从事物的整体出发观察事物,仅仅抓住事物的局部特征或首先看到的突出部分,而忽视事物的总体特征。

这也是孩子容易“不识大局”。成人则一般注意事物的整体。有时候,家长会责怪孩子“眼尖”,实际上是由孩子这种感知特点决定的。由于幼儿更多地注意物体的局部和细节,有些成人容易忽视的或者没有看到的东西,却逃不出孩子的眼睛。如果是这样,家长的指责就错了。孩子感知不完全,仅注意局部和细节。例如,成人一眼便能辨出用一些类似虚线的散点组成的一只模糊的手的图形,但许多幼儿却看不出来。我们在测量中发现,有的四五岁的幼儿只抓住其中一个点,说这是一只小鸟,而不是从整体去知觉为一只手。

当然,感知能力发展水平较好的孩子能说出这是一只手。前面已经说过,幼儿的感知觉在其认识世界中有极大的作用,而幼儿的感知觉又具有分析综合能力差的特点,那么应该怎样去培养孩子的感知觉呢?简单地说,就是要创设条件和环境,让幼儿直接感知。具体说来,家长要注意如下几点:首先,要为孩子准备一些玩具和游戏材料。提起准备玩具,也许有的家长会抱怨说,“我的孩子什么玩具都有,简直是玩具仓库了,可是他总不好好地玩!”游戏是孩子的生命,喜欢游戏是孩子的天性。

在游戏中孩子实现了自己的愿望,满足了心理和身体的需要,游戏对孩子的健全发展真是太重耍了。但是,要顺利地进行游戏,离不开玩具和游戏材料。这正如成人劳动要有工具一样。玩具和游戏材料使幼儿有了直接感知的材料。在感知的基础上,孩子在游戏中进行想象。孩子可以用一物代替另一物,一些相似的,简单的材料就可以满足他们的需要了。

因此,家长为孩子准备玩具和游戏材料,不一定去买贵重的高级玩具,也不一定非是成形的材料不可。比如,日常生活中一些小、小瓶盖、废塑料片、火柴盒,或其他小木片等等,这些家长认为不值钱、无用的“破烂”,却往往引起孩子极大的兴趣,更能满足他们的探索和求知欲望。许多家长抱怨孩子放着买来的高级玩具不玩,却爱去摆弄一些破烂不堪的废品,原因就在这里。

其次,让孩子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帮助妈妈哪些小东西,孩子是很乐意的。如妈妈要去买菜了,让孩子提着或网袋等,孩子会很高兴。注意从小培养孩子爱劳动,不仅有利于孩子思想品德的发展和劳动观念的树立,而且,在这些简单的劳动中,孩子能直接感知各种物品,从中认识了事物的许多特性,如软硬、大小、轻重、冷热,碗盛满了水会溢出来,开水能烫伤人,小碗比大碗轻,铁块比棉花硬等。这些都是孩子在直接劳动中的收获,是不知不觉中自然掌握的。

实际上这也是利用了孩子的直接感知。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外出散步、参观、游览。这些都是孩子直接感知世界的有利途径,见得多才能识得广。家长有意识地带着孩子外出走一走,散散步、或到公园、名胜地旅游、观赏,可以扩大孩子的视野。各种事物直接作用于孩子的感官,增长了孩子的感性知识,使孩子头脑中贮存了丰富的形象。其收益远远大于让孩子呆在家里“苦读”。孩子在各种实际活动中学到了很多知识,发展了对事物的分析能力和综合能力。

爸爸

(声明:爸爸,素材来自网络,和你探讨有用的育儿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