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学会“共情”是好事,但别“共情泛滥”,把握好度很关键

文章纯属原创,版权归本所有,欢迎个人转发分享。

很多家长都明白教孩子学会''共情''是件好事,能给孩子成长成熟提供很大的帮助。但是,很多人会陷入误区,造成''共情泛滥''。

过度感同身受,被称为''共情泛滥''。这不仅是行为上没有尺度,情感上也没有界限。孩子总会因为他人的情绪,让自己背负很多不必要的压力。

孩子''共情''的核心:体验他人的情感

共情,又名同情或移情,即指同理心,与心灵解读的涵义相似。

共情指的是孩子能够理解或感受到他人的经历或感受,能够将自己置于对方角度体会不同感受的能力。通俗来说就是''感同身受''。

教孩子学会“共情”是好事,但别“共情泛滥”,把握好度很关键

学会共情,意味着孩子需要:

1、明白自己处于社会结构中,无时无刻与身边的人发生关联。

2、能够理解他人可以拥有不同的想法和感受。

3、能够识别大多数人都经历过的感受:愉悦,惊讶,愤怒,悲伤,委屈等等。

4、明白他人在特定情况下的感受及其原因,例如在火车站看到他人与父母好友道别时会有悲伤、不舍的情绪,或者比赛取得落后的成绩,其他同学会感到失望等等。

5、学会主动给与他人恰当的安抚性回应,例如看到朋友难过会过去给他一个拥抱,说一句安慰的话,或者拿玩具来安抚朋友。

教孩子学会“共情”是好事,但别“共情泛滥”,把握好度很关键

避免共情泛滥:把握好度很重要

共情能力会影响孩子的交友能力、社交圈、爱情、婚姻、家庭等的质量。然而,共情泛滥会给孩子成长、发展的质量带来负面影响。

共情不是同情:

不要采用同情的方式,呵护孩子受伤的心。

生活中,很多家长在和孩子相处的过程中,以为自己是站在了孩子的角度,用''共情''去教育孩子,实则是在''同情'',给予孩子过分的保护。

这是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孩子摔倒了,父母就马上抱起孩子,立刻安慰他:''哎呀,宝贝一定好疼吧,妈妈也会让你心疼,我来抱抱你。''

这样的做法看似站在孩子这边,了解了孩子的情绪,也及时给予了抚慰。但是,这实际上是同情,并不是''共情''。

过度的呵护只会让孩子一直生活在父母的保护下,丧失独立自主的能力。其结果也是让孩子感觉越来越疼,过分关注负面情绪,以后会变得''共情泛滥''。

教孩子学会“共情”是好事,但别“共情泛滥”,把握好度很关键

共情不是纵容

具有共情能力当然是好事,但是错误地理解共情,可能会使得孩子''共情泛滥''。

''共情泛滥''中常见的一种错误做法是:纵容。

任何事情要有一个尺度,如果没有界限感,那么就算我们是从好的角度出发去理解别人,实际上会纵容孩子无法无天的行为。

在另外一方面,孩子有独立的思考,他们需要有自己的世界去消化情绪,家长最好的做法是陪伴和引导。

很多孩子从小被父母教育要学会共情,设身处地去理解别人。共情需要宽容大度,不要与他人斤斤计较。

但是,孩子在处理人际关系的时候,自己总是通过退让理解别人,即使自己受到了伤害,也会不自觉地给别人侵害自己的一个合理化理由。

教孩子学会“共情”是好事,但别“共情泛滥”,把握好度很关键

培养共情能力:提升孩子未来竞争力

总的来说,从小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十分必要,并且有法可循。虽然每个家庭或每个孩子都不一样,但是大致可遵循以下做法:

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社交参考

在小宝宝6个月大时,他就已经开始逐渐建立社交参考,也就是说孩子从小就会通过父母或身边亲朋好友对其他人的反应来建立自己的社交反应。

据此,家长应该给孩子作榜样。在平常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多理解他人,让孩子明白特定情况下的具体感受。

共情≠说教、讲道理

尽管家长很想教会孩子共情,亲子间建立的情绪连接,可是很多人总是去通过说教和讲道理来纠正孩子的行为。

因为他们认为孩子要有共情能力就应该教育他理解父母的苦心,所以常常就会不自觉地开始对孩子说教,让孩子理解自己,总说:''你怎么就不明白父母的苦心呢?''。

首先,当孩子陷入负面情绪中的时候,大脑处于非整合状态,负责思考的大脑部分已经无法有效进行共情了。

此时,父母说道理会让孩子更难听进去,难以理解和消化,这无疑给培养孩子共情能力添堵。

教育孩子摆脱自我中心和利己主义。

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共情是非常重要。要想孩子学会真正的共情,首先就要摆脱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和利己主义,学会关注周围的人和事。

当孩子与他人一起玩游戏的时候,家长可以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分享给他人。或者,孩子去秋游,家长可以鼓励孩子和其他小伙伴一起吃自己的零食。

不以自我为中心的孩子,往往能够充分地理解别人并赢得别人的理解,因此更能和自己、和别人愉快地相处。

通过亲子互动实践''换位思考''

在亲子关系中,共情是家长与孩子情感连接的桥梁,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家长要做好''换位思考''的榜样。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要求家长放下自己的评判和情绪,全身心进入孩子的世界,去感受孩子的感受。

具体可以通过游戏互动来进行''换位思考''。比如可以扮演一个情景剧。由孩子扮演正在做家务的孩子,由爸爸扮演正在玩游戏的孩子。或者,让孩子扮演上课的老师,父母充当学生等等。

要注意的是,家长不仅要去去觉察孩子直接用言语表达的内容,而且要觉察孩子非言语传递的信息,比如孩子的声调、语速、表情、动作、身姿等等。

家庭成员间学会相互倾听、表达对对方的欣赏和尊重

家长需要教育孩子接纳家人情绪,不管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要能够去理解彼此情绪的涌动。

通过接纳,孩子和家长的情绪就可以对接并流动起来,这样才能让孩子学会欣赏和尊重他人。

当孩子受了委屈哭诉的时候,不要训斥孩子:''一个男生哭什么哭,小小挫折都受不了,以后怎么办。''相反,家长要去理解孩子的情绪,要及时安抚孩子:''原来是这样啊,宝宝真不容易。''

教孩子学会“共情”是好事,但别“共情泛滥”,把握好度很关键

家长还要多欣赏和尊重孩子。

比如,孩子对穿衣打扮有自己的想法,家长在引导的同时尊重孩子的选择。每个孩子都有优点和优势,关键在于家长会不会去发掘。多欣赏孩子,点出孩子的优点,也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更加积极向上。

此外,还要倾听孩子的想法。在倾听的过程中,孩子得以充分体验自己的情绪,并确认自己被理解。久而久之,孩子也就学会了倾听和理解他人。当父母工作回家很累,孩子会主动地给爸爸妈妈斟茶,说一句:''工作辛苦了。''

人的情商水平不尽相同,它取决于人对他人的情绪解读能力,而情商的核心成分就是共情。

很多家长都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共情能力,让孩子辨别他人的想法或感受,理解和分享他人的情绪。

但是家长要避免孩子过度的、无界限的感同身受变成''共情泛滥''。而在面对孩子遇到挫折的时候,我们最好能提供支持,但是不能盲目越界,教会孩子尊重他人面对情绪的个人空间。

,,在养育和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可以来问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有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困惑与烦恼,让我们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长!

更多育儿母婴知识请关注我们,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赞或分享给更多的人!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654 字。

转载请注明: 教孩子学会“共情”是好事,但别“共情泛滥”,把握好度很关键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