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劲源、劲蓄和劲发
作者马权友
太极拳属内家拳,练拳时除做好形体动作外,更要注重内在东西的修炼。这个内在的东西是什么呢?是内劲的运用,而内劲的运用离不开劲源、劲蓄和劲发。
明确太极拳劲源、劲蓄和劲发,对练好太极拳,练出功力,非常重要,它是练出太极拳真功夫的风向标。如果明确上述问题后,还能做到利用劲源,蓄聚能量,并能让能量发作,那么你的太极拳就算练到家了。下面我举例分析一下这个问题:
太极拳功力的形成和运用与水库蓄水发电道理有相似之处。我们知道建水库的目的是为发电或是农业灌溉和解决城市生活用水问题。这里我举发电的例子。水库发电要有水源,要有大量的库存水,然后通过水的压力推动水轮机发电。也就是说,水源来自山川河流之水,收集起来,便成水库库存水,存水下泄,通过水轮机运转便转换成电能。这又好比太极拳的内功修练。太极功力的的产生和运用,离不开内劲的来源,离不开内劲的聚集和发作。
太极拳内劲是肌肉放松下的筋骨劲,其来源在于脚下,是练拳时不断地得到地面馈赠的力量,有如山川河流之水淘淘不绝涌来。这附和《太极拳论》所言:“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行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这个内劲是从脚下向上节节贯穿的。那么,上升的内劲是怎么产生的呢?这跟练拳放松有关。放松是由上往下松,先松肩,后落胯。有了松,便有沉,有了沉,便有了脚下扎根,有了扎根,就会得到地面反作用力的馈赠。
太极拳内劲的蓄聚,在于丹田内气充盈。行拳时要气沉丹田,也就是说,要让内气沉到腰腹部,形成胸空腹实的状态。而内劲从脚下也上升到腰部,不断地攒劲。这样,在丹田不断蓄聚能量,气劲充盈腰腹,身体中盘腰腹部就会生成一个坚刚的球体,里面全是养生和防身所需的能量。《太极拳拳论十三势行功歌诀》就云:“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太极拳内劲的发作,在于丹田内气爆炸,在于内气贴背,增加手臂的前撑棚劲。《太极拳论》中就有:“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练太极拳要做到气沉丹田,意守丹田,让气劲充足而后撑命门,使内气贴背,气遍全身,养生和防身,就有了能量本钱。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是督脉之穴,与任脉上的神厥穴前后对称,与绕腰一周的带脉相交,是太极拳行拳平衡的中定点。丹田充足的内气有如库存之水,越足越多,能量就越大。只要意念引领丹田内气爆炸膨胀,命门便后撑,驱直脊柱,气足贴背,敛气入骨,气劲灌注手臂,便产生两臂的前撑劲。这种前撑劲,在放松的前提下,只要意念支使,便随时发作。
放松是发劲的前提,只有身体极柔软后,才能产生极坚刚的发劲。发劲前要去掉身上的僵劲,也就是说,发劲前肌肉不能紧张。太极拳讲究阴阳,有松必有紧。那么,什么时候紧呢?要在内劲发到着力点时肌肉要在短时瞬间发紧,从而加大力度,使全身整劲作用到一个点上。
总之,太极内劲起于脚,蓄于丹田,发于脊背。(文/马权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