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专家认为,爬行训练可以加强宝宝的前庭和感觉系统的统一性,从而让身体可以更加灵活的活动,进一步促进脑部发育。
执笔:乔苏
编辑:王之风
定稿:苏子后
有很多宝宝在学走路的时候都是从爬行开始的,然后慢慢的过渡到摇摇晃晃的走路,更有一些孩子没有经历过爬行,直接就开始了行走,有的家长会非常喜欢这种行为,认为这是因为孩子比较聪明,学东西快的表现,但其实这种认知是不对的。
本文图片均源网络,图文均无关
同事朵朵妈最近在和我聊天的过程中,透露了朵朵的一些情况,她告诉我,朵朵快两岁了,已经会走路了,但是走起路来总是摔倒,同手同脚的情况总是出现,四肢不协调。
这让我有些惊讶,因为朵朵妈早在孩子9个月左右的时候就开始教他走路了,过了这么久,照理来讲,孩子也应该会正常的走路了,走路不稳、摇摇晃晃一般只会出现在开始学走路的几个月。
后来在我的询问下,朵朵妈才继续说,当时教朵朵学走路的时候,他直接就站起来了,朵朵妈还想着这孩子天赋异禀,肯定能很快的学会走路,谁曾想,过了这么久,也不见孩子进步多少。
她还跟我抱怨道,邻居家的一个小姑娘,比他家孩子晚出生一个月,现在不要说走路,连跑都可以了。
我听后感触良多,不知道“不爬就走”的孩子聪明是哪里来的谣言,实际上,孩子走路是个自然发展的过程,一般都会经历过爬,再到走。少经历一步对孩子的发育都有重要的影响。
“先爬后走”和“不爬就走”的区别在哪里?1、大脑的灵活性
医学专家认为,爬行训练可以加强宝宝的前庭和感觉系统的统一性,从而让身体可以更加灵活的活动,进一步促进脑部发育。
这是宝宝走路前的一种运动方式,在大脑的指令下,宝宝的左右肢体交替轮流运动,这种运动的冲动会通过脑桥交叉,从而使整个大脑都开始活动。
喜爱爬行的孩子因为大脑经常性使用,所以灵活度会高很多,同时,这种运动还能够锻炼小脑的平衡作用,所以先爬行的孩子往往学习走路的过程比一开始就走路的孩子要更加稳定,而且学习的时间更快。
2、四肢的协调性
宝宝开始爬行的时候,全身上下和四肢都会参与到运动中来,孩子经常爬行就可以锻炼出一个很好的协调能力。
在爬行的过程中,宝宝一定会头颈扬起观察四周的事物,然后四肢交替抬起来向前移动,这会锻炼孩子的胸腹、腰背以及四肢力量。
通过这种综合性的运动后,宝宝就可以快速的学会支配左右手脚。
而孩子如果没有经过爬行,直接就学习走路,便会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摇晃踉跄,平衡力差,因为肌肉没有得到充分的锻炼,力量也会相对薄弱,更难将简单的步子走好。
3、对事物的好奇心强度
宝宝在还没有学会走路之前,有很大一部分是凭借触感来感知这个世界的,所以他们总喜欢对周围新奇的事物摸摸碰碰。
而在爬行的过程中,他们就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不断的探索更多的新奇世界,在孩子天然的求知欲下,这种自己探索的感觉往往让他们更加的满足。
相比较而言,将孩子抱到他所想去的地方就少了很多的探索过程,孩子不能感受到这个过程的乐趣,就容易对事物没有新鲜感。
同时,爱爬行的宝宝往往体质更加的强壮,他们的性格也会更加的自信,活泼开朗,反应更加的灵敏。
父母怎样帮助孩子正确的走路1、训练孩子的爬行能力
一般而言,孩子在学习走路的过程中,会自主的先学会爬行,但是有的孩子还是不太会这个动作。
所以父母可以言传身教,自己做一个爬行的动作,让孩子跟着自己做,在好奇心的趋势下,宝宝一般会非常乐意模仿。
2、锻炼孩子的协调能力
孩子如果慢慢的学会了爬行,通过爬行可以快速的到达他们想去的地方,那么此时父母就可以考虑教他们走路了,先扶着宝宝的胳膊,慢慢的引导他们走,等到稍微稳健一些,就大胆的放开手让宝宝自行行走。
可以在宝宝面前放一个“诱饵”,吸引宝宝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3、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
教宝宝走路时,一定要在一个安全的环境中,周围要没有凸起来的地方,地板上最好铺上海绵,以免孩子摔倒后受到损伤。
如果是在家里的客厅教孩子走路,那么注意茶几、书桌等边边角角的地方要贴上泡沫纸,以防宝宝磕到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