芽芽妈听说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通晓八国语言,不知对“婴语”可否了解?
听到这句话,相信很多新手妈妈一定一头雾水。好吧,看在你一脸尴尬的样子上,芽芽妈就不为难你了。下面让芽芽妈带大家好好学习一下“婴语”吧!
“婴语”,是小宝宝的独家绝学,此话一出,萌遍四方。但只可惜,这是一门长大就会遗忘的武学。
无数的大人为了博得小宝宝的一笑而苦心修炼“婴语”听力大法,而“婴语十级”,更是被奉为语言的至高境界之一。
别看这些小宝宝年龄不大,但是却掌握着世界上最难懂的语言之一,那就是“婴语”。
虽然说,我们也是从那个时候过来的,但是现在的你,真的感觉会比一岁时的你更优秀吗?你和“纸尿裤宝宝”的差距在哪里呢?别担心,芽芽妈会为你支招的!
01
婴语一:妈妈,我吃饱了
如果你的宝宝眼睛眨巴眨巴的看着你并且嘴角微微上扬,可爱的小笑容也会不时的呈现出来。
并且宝宝的小嘴儿也是一张一合的,小胳膊和小腿也开心的晃动着,还时不时的伸伸胳膊,踢踢腿呈现出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那么此刻的宝宝就是吃饱了,开心呢!
02
婴语二:妈妈,我饿了
如果宝宝哭闹的声音是有节奏的由小到大,妈妈用手触及宝宝的脸蛋儿或嘴边儿时,他就会马上扭转头,张开小嘴做出吸吮动作。
这个时候妈妈把手拿开,宝宝就会哭闹得更厉害。而且在宝宝哭闹的时候会出现嘴唇发干,并时不时地用小舌头舔嘴唇,显得很烦躁,那么就代表着宝宝饿了!
03
婴语三:妈妈,抱抱我
相信很多新手妈妈都会发现,当你在宝宝旁边整理被子,收拾衣服的时候,你会发现宝宝的小脑袋会随着妈妈的身影而转动。
不仅如此,宝宝还会眯着眼睛,撇着小嘴,仔细的观察着妈妈的一举一动。其实宝宝真实的想法是:“妈妈,你为什么不过来抱抱我!”
04
婴语四:妈妈,我要拉臭臭
当你发现宝宝在吃完奶后,脸上的皮肤涨的发红并且皱着眉头,似乎是在用力做着什么。那么芽芽妈告诉你,此刻的宝宝一定是在拉臭臭了!
05
婴语五:妈妈,我好热
如果宝宝的哭声很大而且神情不安,小胳膊和小腿一直不停地舞动着,妈妈用手一摸,宝宝脖子上有很多汗的时候,这就表明宝宝热了!
06
婴语六:妈妈,我困了
如果你发现一向很喜欢和妈妈对视的宝宝突然开始不耐烦起来,出现打哈欠或者干脆眯着双眼不理睬妈妈的时候,那就是宝宝要睡觉了!
07
婴语七:妈妈,我爱你
当宝宝听到妈妈熟悉的声音,就会兴奋的立刻转过头来看着妈妈,嘴角微笑并时不时的发出嗯嗯啊啊的声音来表达“妈妈,我爱你!”
08
婴语八:妈妈,我害怕
如果你发现宝宝瞪大双眼,左顾右盼,并且使劲的寻找着光源而且哭声起伏越来越大的时候,妈妈们就要注意了,这是宝宝害怕的表现。
09
婴语九:妈妈,我病了
如果宝宝突然出现剧烈的哭闹,神气活现的双眼变得黯然无光并且眼神有些呆滞,那么宝宝的这种哭闹妈妈就要注意了!
这种哭闹是一阵一阵的,并且是怎么哄也哄不好的那种。但是过了一会,宝宝又可以自己玩耍或安然入睡,间隔一段时间后又会再次出现剧烈的哭闹。这种情况表示宝宝可能生病不舒服了!
10
婴语十:妈妈,我不想理他
如果家里来了位满脸络腮胡子的陌生叔叔,你会发现宝宝会把头扭转过去,不看他,因为宝宝不想理他!
宝宝长时间哭闹怎么办?
1、找出哭闹原因
如果六个月之内的宝宝出现长时间的哭闹不止,家长一定要尽力的去哄宝宝,不能放任不管。
因为宝宝是不会用哭泣来吸引你的注意力的,他们的哭泣都是有原因的,基本上都是在请求父母的帮助。
2、针对性解决
如果宝宝只是由于身体不舒服导致单存的想哭,这个时候父母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的方法来解决。家长可以让宝宝被新奇的事物所吸引,宝宝自然就不哭了,这对大一点的宝宝同样适用。
例如:带宝宝去另一个房间或者带他去户外吹吹风等,都是转移宝宝注意力的好办法,这样宝宝就会忘记哭闹转而去探索其它目标了!
芽芽妈小提示
如果宝宝长时间哭闹很有可能导致大脑缺氧,甚至会有窒息的危险。
因此,家长一定要注意!宝宝长时间的哭闹一定是有原因的,要赶紧找到问题所在并且及时解决,让宝宝减少哭泣的时间。
宝宝长时间哭泣的危害是什么呢?
婴儿长期哭泣会危害大脑健康,这项科研证明长期哭泣会危害婴儿发育中的大脑,导致今后呈现认知障碍
而且长期啼哭的婴儿虽然最终会停下来,但不是因为他把握了单独酣然入睡的窍门。而是因为他已筋疲力尽,不再对取得帮助抱有期望。
这种失望、压抑的心情会让他们释放一种“压抑激素”,将给宝宝留下一辈子的阴影。
虽然说宝宝偶尔的哭闹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是长期的哭闹则会影响宝宝的健康。
而且,宝宝持续性的哭闹还有可能是因为婴儿肠绞痛,婴儿肠绞痛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乳糖酶缺少而导致的乳糖不耐受,这些都会引起宝宝长时间的哭泣!
参考文献
6个月内婴儿不明原因哭闹的影响因素分析.黄含秋.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6,9:26-27.
婴儿病理性哭闹的病因探讨.刘克勤.陕西医学杂志,1990:49-50 9.
6个月内婴儿不明原因哭闹的危险因素研究.郝波,赵更力,张文坤,陈丽君.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442-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