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爱读书的人是会发光的
每到暑假,都是“熊孩子”新闻上热搜的高发期。
人人都讨厌熊孩子,但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所呈现的颜色,都是大人一笔一笔涂抹上的。
每个“熊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一个教育观念错误、不明事理的“熊家长”。
不想成为“有毒的父母”,这5本培养正确教育观念、教你如何为孩子树立三观的好书,一定不能错过。
01
告别“内耗式”亲子教育
其实,不少家长初为父母时,都陷入过这样的焦虑:
我能胜任家长的职责吗?
我会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吗?
我的孩子将来会埋怨我的某个决定改变了Ta的人生吗?
育儿是个很难的过程,难在随着孩子的长大,即使错了,也没有机会重来一次。
但有时候,过度的关心反而会适得其反,除了将自己卷入内耗的漩涡,还会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
这本《正念教养》围绕着5个深受亲子关系困扰的家庭展开。两位作者开创性地采用元认知思维养育法,陪伴这些家庭脱离冲突、逼仄的负面状态,建立起积极、温暖的健康关系。
昼夜颠倒,陷入睡眠障碍的孩子,隐藏在背后的厌学抵触情绪,是否源自父亲带有操控性的捏泥人养育方式?
频频失去理智,对孩子暴力相向的母亲,她难道不爱自己的孩子吗?
叛逆的孩子,争锋相对的父女,青春期问题是否不可避免?
父母对孩子非黑即白的“贴标签”,愈演愈烈的手足问题,多子家庭该如何平衡孩子之间的矛盾?
抑郁、偏激、自我伤害——脆弱又尖锐的孩子,尽心尽力维系生活的父亲,陷入绝望边缘的单亲家庭,究竟是哪里出了错?
作者在本书中结合这5个家庭的真实案例,分别阐述了自我内核思维、流动思维、软性外沿思维、心域思维和平等思维这5种正念思维在亲子关系中的应用。
在内卷的时代浪潮中,《正念教养》可以说是给焦虑父母的一剂良药,引领家长们如其所是地探索自己与孩子的真实需求,厘清矛盾背后的问题所在,实现科学养育。
前段时间,刘畊宏也在自己的必读书单中分享了这本书。
想要建立良好的家庭、亲子关系,不如打开《正念教养》,找到教养孩子的正确方法!
02
积极、幸福地与生活和解
不论是作为父母还是孩子,每个人都渴望着和睦而幸福的家庭关系。
但无法回避的问题是,我们该如何才能拥有幸福?
乔纳森·海特把这个人类思考了上千多年的问题,用大象和骑象人的故事验证了关于幸福的种种假设。
我们的躯体里的两个自我,感性的自我像一头桀骜不驯的大象,另一半理性的自我则像镇定自若的骑象人,他能进行各种理性的思考、提出理性的要求,但是却无法完全控制大象的行为。
很多时候,大象也会劝说骑象人,让他相信,改变既没有必要,也没有可能。
也就是说,我们的情感也会诱导理智,让我们停留在自己的心理舒适区,无法做出改变。
因此,我们要寻求改变,让理智提供方向,情感提供动力。骑象人指挥大象,到他想去的地方。
这本书里,作者将现代智慧与远古智慧、宗教与科学、东方与西方、自由与保守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从人类心理机制的角度分析了人们不幸福的原因,阐述了获得幸福的方法。
如果你在教育孩子时不知道如何沟通、如何解决矛盾,不如读读这本书,让心中的大象和骑象人找到平衡,共同前行。
03
快乐的妈妈=快乐的孩子
这是一部半自传、半人类学的家庭教育著作,一经出版即获得全世界父母和媒体的关注。
美国记者帕梅拉•德鲁克曼在巴黎养育孩子之后,惊讶地发现:法国父母看上去并没有做什么特殊的功课,但比起美国孩子来,法国宝贝行为得体得多,更有耐心和自控力。
法国孩子6岁前几乎都不怎么识字,却并没输在起跑线上,他们语言表达能力强,聪明、有创造力,而且极富艺术天分。
难道法国宝贝都是自学成才的?
德鲁克曼在书中用自身的经验和走访诸多专家的经历,探讨了如何在教育孩子快乐成长的同时,让自己也成为一名快乐的家长。
法国妈妈认为:每个孩子都是思想家,他们有强大的内心和成长节奏。他们能够受挫,更能够学会等待,就像是随处播种就能生长的“蒲公英”。
她们的教育方法是,像对待大人一样尊重孩子,让他们学会独立,以理服人,但又要保持权威,让孩子学会等待。
这是一本育儿书籍,也是一本教会读者如何当一个优雅的好妈妈、保持女性独立和自由的书。
04
赏罚分明,不一定是好事
其实推心置腹地说,不少家长育儿书籍没少看,也时刻提醒自己,不能用老一辈的错误方法教育孩子。
道理咱都懂,可当熊孩子又开始作天作地各种犯浑的时候,实在很难控制住自己挥向他们屁股的双手;
而当孩子表现好了,奖励、夸夸也一个不落下。
可这样的“赏罚分明”,长远来看对孩子真的好吗?
针对这个问题,《无条件养育》提出,这只是治标不治本。
在传统文化中,孩子如果表现好,大人就会加倍疼爱,给予物质与精神上的支持。
如果孩子犯错了,大人就会收回以往的爱,惩罚孩子错误的行为。从某些程度上讲,这种爱是有附加条件的,很容易让孩子失去安全感。
无条件养育指的是父母在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让其感受到父母的爱始终是无条件的。
父母无条件地尊重、接纳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无需迎合父母。
作者建议父母以正向均衡的方法取代赏罚教育,这样才能培育出自律、有同理心、身心健康的孩子。
这本书的主题并非局限于管教,从更广泛的意义来讲,它告诉我们如何与孩子相处以及如何看待并感受他们。
养育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双向滋养,只有当父母不再用“为你好”之类的枷锁控制孩子时,才能在养育过程中获得爱的滋养,与孩子共同成长。
05
不要把孩子局限在框子里
“鸡娃”这个词流行了这么多年,有些人对这种教育方式嗤之以鼻,但更多的家长在焦虑情绪的驱使下,还是忍不住“鸡”起自家孩子。
原本家庭氛围一派和气,可只要辅导孩子学习,瞬间就变成“战火纷飞”。
家长们常常前一秒还柔声细语,下一秒就歇斯底里。
但这种”望子成龙“,真的能让我们把孩子打造成理想中的”别人家的小孩“吗?
牛津大学心理学博士,美国知名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艾莉森·高普尼克在《园丁与木匠》里指出:高手父母与普通父母的主要区别在于,你是“园丁”,还是“木匠”。
木匠式父母养育孩子,就像木匠打造家具一样,严格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图纸,长年累月精雕。这样被精心“打造”出来的孩子,不少都兼具“十八般武艺”,却也犹如流水线上的产品,缺乏个性。
而园丁式父母会把孩子看作一粒有无限可能的“种子”。他们不会预先设定孩子未来的模样,而是致力于为孩子提供安全、自由、健康、爱意满满的成长环境。
他们在关键时刻会进行必要的修剪,但一定不会伤害到“主干”。
书中提出,每一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高手。如果你想做有远见的父母,那千万不要让孩子过早进入成人学习模式,更不要用成人的思考模式给孩子设限。
你是木匠,还是园丁?不妨翻开这本书,对号入座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