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一家子亲戚聚一起玩,二姑端来几节甘蔗,2个小外甥也想吃,二姑便说:“拿两节去厨房,去掉节,切短点,小孩子比较好咬。”
梓阳一听甘蔗要拿走,以为不给他吃,抱着一根甘蔗不撒手,他妈妈跟他解释:“只是拿去切下,方便他咬。”梓阳就是不听,着急着要吃,哭喊着“我要吃,现在就要吃。”
而新宇只是问了下妈妈“我可以吃甘蔗吗?”得到妈妈肯定的回复后,便安静地等待,继续玩玩具。
梓阳和新宇两个孩子不同的性格,源于从小妈妈不同的育儿方式。
梓阳妈妈月子后,就开始给孩子定时喂奶,不按孩子的需求哺乳,想要把孩子改造成,自己心中的完美宝宝。对于需要及时满足的婴儿,孩子和妈妈都失去了,哺乳的乐趣。
孩子不知道何时能喝到奶,从妈妈那里感受不到安全感。等到了哺乳时间,孩子会疯狂地吸奶,即使喝饱也不会停下,直到把自己撑到吐,有时还会咬破妈妈的乳头,发泄自己的愤怒。
跟随自己母爱天性的妈妈,会在宝宝饥饿哭泣时,第一时间哺乳。宝宝吮吸妈妈的乳汁,露出甜甜的笑容,妈妈温柔地看着,宝宝享受和满足的表情,是最美妙的母婴共处时刻。
1、宝宝的“全能自恋期”得到充分满足,才能获得安全感
婴儿出生后的前2个月,处于“正常的自闭期”,感觉自己还在妈妈的子宫中。所以婴儿出生的前3个月,也被称为“第4妊娠期”(1个妊娠期为3个月)。婴儿出生后处于和妈妈一体的感觉中,不存在单独的婴儿,只有母婴关系。婴儿离开母亲,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生理的都无法存活。
婴儿空间逻辑思维还未发展,父母故意延迟5分钟满足孩子,对于没有时间观念的孩子来说,他感觉到的是独自被放置在,孤寂的深渊中,无论自己怎么呼唤,都得不到父母的回应。 宝宝的哭泣,就是在告诉妈妈:“妈妈我现在需要你,我很害怕,你能抱抱我吗?”
0-6个月的婴儿宠不坏,宝宝的“全能自恋”得到充分满足,宝宝与妈妈建立起安全依恋关系,孩子由此获得安全感,对外部世界产生信任,注意力向外发展,从关注自己,发展为探索世界。
2、安全感是孩子,最重要的成长需求
经常听到女孩的父母说,我对我家姑娘没有太多要求,就希望她每天开开心心、健康平安。但男孩似乎就没有女孩的待遇,父母对男孩有更高的要求,要坚强、有担当,男孩哭泣就会被父母认为软弱无能。父母为了让男孩坚强,不娇气,会极力阻止孩子哭泣,或者对孩子的哭闹置之不理。
孩子在自身力量不够强大时,迫于父母的权威,会强忍自己哭泣的行为。这种方式看似孩子减少了哭泣,但并不是孩子变得坚强了,而是孩子封闭了情绪出口,切断了与父母的情感联系。
孩子与父母无法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无法从中获得安全感。用不了几年,便到了孩子回家关上门,不和父母沟通的年纪,父母又开始苦恼,孩子为什么这么叛逆,不和自己沟通。所以,从亲密的亲子关系中,获得安全感,是男孩幼时最重要的成长需求。
3、有安全感的孩子,才能信任父母
坐公交车时,人们会争先恐后地冲进车厢占位置,但在机场候机,大家却都从容有序。关键区别在于,我们确信飞机是按票入座,无论早晚到机舱内,始终有自己的座位,而公交车上,充满不确定性,晚了就没有座位了。安全感让我们能更从容地应对事情,孩子也一样。
棉花糖实验经常被人引用,说的是,孩子能等1个小时后,吃面前的棉花糖,就能得到2倍的奖励。后来的跟踪调查发现,能够忍住不马上吃的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就。这个实验被父母错误地认为,是延迟满足孩子,让孩子获得更大的成就。所以父母故意延迟满足孩子,试图让孩子明白需求必需等待,从而训练延迟满足的能力。
实际上是把原因当结果了,孩子之所以能等待1小时再去吃棉花糖,是因为孩子确信1小时后,实验人员会兑现2倍奖励的承诺。而没有安全感的孩子,会认为把眼前的棉花糖吃掉才是最保险的,1小时后能否兑现充满未知。孩子迫不及待地消费掉眼前的利益,一旦父母不能及时满足孩子,因为恐惧得不到,孩子会歇斯底里地要求父母兑现。
孩子是因为信任,所以能够耐心等待。婴儿从小饥饿、哭泣、抱抱都能被及时、充分地满足,与父母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安全感成为孩子的生活底色,对父母和世界充满信任,确信自己的需求可以被满足,和情绪可以自由地表达。孩子的所有需求都需要被满足,被满足够了,才能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