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成绩优异,酷爱学习,还乖巧懂事,每天放学后不会跟小伙伴疯跑,而是准时回家和妈妈一起打扫卫生,打理宗祠。
这样的孩子,可能是万千家长心目中对“好孩子”的定义。
但在看似日复一日的重复中,孩子悄悄有了变化。
她在学校有三个小姐妹,她们追星,喜欢同一个偶像男团;学校附近的便利店里有一个长相俊秀的男孩,唤醒了她们懵懂的青春期萌芽。
对严格管教女儿的母亲来说,学霸女儿居然喜欢一群只会唱唱跳跳的男孩子,居然被便利店的坏男孩勾引,她如临大敌。
当乖乖女开始长大,她渴望自由、独立;当强势母亲意识到自己的权力领地要缩小了,女儿不再受她的管控……
一场母女间的权力斗争就会开启。
动画片《青春变形记》里,小美和母亲原本亲密无间,母亲打理好小美生活和学习的一切,小美也顺从所有的安排。
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她不知道小美在想什么,无法理解她喜欢的东西。
挣脱也反挣脱,激发出了母女俩内心深处的恐惧与渴望。
心理学家说,世上所有的爱,都是为了彼此之间更亲密,唯有亲子关系,却是指向分离。
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帮助孩子走向独立。
故事的设定里,小美的家族世代继承着一种“变身”能力,女孩快成年的时候,一旦情绪失控,就会变身成为巨大的红熊猫。
一次,母亲翻开小美的笔记本,发现她画了便利店里的小男孩,还有两个人亲密接触的画面。
母亲如临大敌,她直接夺过笔记本、撕掉那一页,第二天立刻找到男孩,警告她不要跟女儿有联系。
来往的同学看到这一幕,小美成了全校嘲笑的对象。
而母亲在自以为是保护她的一系列操作之后,安心地对女儿说:“幸好我在这里,那个坏蛋不会再骚扰你了。”
强烈的羞愧、紧张、焦虑,激发出了小美遗传到的“变身”能力,每当她情绪爆发,就会变成红熊猫;而当她深呼吸、让情绪平复,就会变成正常人的样子。
原本以为自己是个怪物,可是母亲知道后却告诉她:这是家族所有女性的命运,自己也曾经和她一样,她们也都有一次机会把这只红熊猫赶走,只要克制情绪,不随便释放,就能回归正常生活。
在红熊猫的帮助下,她看见了母亲的童年生活。
看见年轻时的母亲哭着说:“我厌倦了追求完美!我在妈妈眼中永远不够好,对任何人都是。”
就像现在的小美一样,努力做到完美,让所有人为她骄傲。
这只红熊猫代表的不只是母亲和小美的情绪,更是她们的自我意识。
她们需要掩盖自我,才能做回原来的乖乖女。
母亲如此,母亲的母亲也是如此……
小美发现,自己并不想像母亲一样,把自我封印起来,做一个好女儿、好老婆、好妈妈,她希望保持内心那个顽劣的自己,接纳真实的自己。
纪伯伦有一首经典的诗: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那是生命为自己所渴望的儿女。他们是借你们而来,却不是从你们而来;他们虽与你们同在,却不属于你们。
虽然生活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很多父母都比上一辈人更重视亲子关系,更懂得爱与尊重的价值,可对于大多数父母来说,孩子依然是自己的私有物品。
他们的一切都要听自己的,仿佛父母天然就是正确的一方。
他们分不清照顾与引导的分寸,导致过度管控;他们将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过度焦虑。
《父母的觉醒》中说,养育孩子是复杂的,需要父母读懂自己的情感与精神,参透自己与孩子之间的关系,学会转型,建立与孩子精神上的伙伴关系,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
作者沙法丽·萨巴瑞,是哥伦比亚大学的临床心理学博士,她有一个女儿。
一天早晨,女儿兴致勃勃地把她从梦中叫醒,“仙女送给你一个惊喜的礼物,”她耳语道,“瞧瞧仙女送了你什么!”
沙法丽一伸手,从枕头底下摸出半张一美元的纸币,它从正中间被撕成两半了。
女儿说:“仙女送了你半块钱,还有半块在爸爸枕头下面。”
这一下,沙法丽睡意全消,一时间,她脑海里充满了各种念头:“钱不是长在树上的,我的女儿一定要正确理解金钱的价值;我该不该借此机会教导她,让她不要浪费金钱,告诉她撕成两半的钞票就不能用了呢?”
可是这些话说出来,她能想象到女儿的反应:知道自己做错事,变得更加胆小谨慎。
她决定把这些问题搁置起来,不急着给她“上课”,只是告诉她,自己很为她骄傲,因为她那么慷慨地拿出自己仅有的一块钱;还要感谢仙女,因为她很高尚,而且一碗水端平,把钱平分给了两个人。
沙法丽说:在“仙女”造访我的卧室的那个早晨,女儿没想过金钱的价值,也没有考虑过那么急急忙忙把我吵醒是不是太早了一点儿。
她表现出来的仅仅是真实、美好、自主的创造力,看着父母因为“仙女”的意外访问而高兴,她也就跟着高兴起来。
传统的父母之道是直线型、分等级的,父母居高临下地掌控一切。
这样的教养方法让一些人思想僵化、固步自封,他们又继续将这种模式延续到孩子身上。
孩子太弱小,他们随时准备接受父母的影响。
事实上,不只是成年人能够教育孩子,孩子的出现,也在带动成年人的成长,回环式的互动,才是亲子关系真实的模样。
沙法丽在书中写道:如果我们受命领导一家亿万资产的企业,我们一定会精心制定战略规划。目标是什么、如何实现……都得做到心中有数。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们就得熟悉企业的员工,知道如何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潜力。
但是在成为父母,养育一个孩子的时候,有多少人曾经问过自己:“我为人父为人母的使命是什么,我的教养理念又是什么?我是否深思熟虑地了解孩子、思考教养策略,就像经营企业一样?”
每个人在初为人父、人母的时候,都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想把自认为“最好的”教给孩子。
然而,在努力的过程中,父母往往容易忘记一条:他们首先应当努力做到的是让孩子享有身为自己的权利,让他们在自己的命运轨迹下生活。
作为父母,别奢望做完美无缺的父母,学会带着一种清醒的觉察眼光来看待自身,用尊重、支持、欣赏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孩子,可以创造出相互支持而又各自独立的美景。
作者 | 甘蓝蓝,写好别人的故事,过好自己的日子。
图片 | 视觉中国、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