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儿事.无小事!事事需谨慎,
教育事无小事,事事皆育人!
育儿是一门“艺术”需要父母长期的学习,终身的修炼.
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是最好的教育!
我们注重分享,文章、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异议,请告知小编,我们会及时删除。
——— ——— · Start · ——— ———
几个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难免会发生争抢玩具的情况,孩子的表现不同,家长们的处理方式也不相同。有的孩子抢玩具后相安无事,依然能和平共处;有的孩子抢玩具后则大打出手,以后见面都要躲着走。很多家长困惑,孩子的玩具被抢了,到底该怎么处理才最妥当?
我们小区里有个小广场,孩子们喜欢在那里凑堆,玩的时候带着自己的玩具去玩,以免无聊。虽然大家都有玩具,但是孩子之间抢玩具的事还是时有发生。
青青2岁多,带了一个小足球去玩。3岁的小男孩小满看到了,也想玩足球,上去就从青青的怀里抢走了。青青性格比较内向,看到球被抢走了,就去找妈妈,希望妈妈帮他把球要回来。
妈妈觉得都是孩子,有些不好意思要,告诉青青“小哥哥一会儿玩好了,就会还给你,妈妈再给你找个玩具!”正好路边放着一个圆形的木凳子,可以滚着玩,青青就去玩木凳子了。
小满看到青青玩的木凳子,觉得很好玩,把球一扔,又去抢青青的木凳子。青青年龄小自然是抢不过小满,刚喜欢上这个玩具,又不能玩了,不禁大哭起来。
妈妈过来安慰青青“别哭了,我们的足球在那里呢!我们现在去玩足球吧!”妈妈虽然感觉青青被小满这样欺负,有点气不过,但是本着和平相处的原则,选择了谦让。
玩具两次被抢,妈妈都没有替自己出头,青青很不高兴,也不想在这里玩了,哭着喊着要回家。妈妈也有些难过,感觉让孩子受委屈了。但是,如果帮孩子抢回来,就成了大人欺负孩子,也说不过去。
青青妈妈真的很善良,曾经有一个妈妈因为两个孩子在游乐场抢玩具,自己的孩子占了下风,居然拖着那个“欺负”自己孩子的小女孩在地上走,给女孩造成了巨大的心理伤害。这两个家长一个过于谦让,一个过于霸气,都不是很理想的处理方式,到底如何处理真的需要智慧。
孩子喜欢抢玩具,在于大人也在于自己有些孩子特别喜欢抢玩具,这跟孩子所处的环境,还有年龄都有一定的关系。
孩子在家里被惯坏了,比较霸道
有的孩子在家里被宠坏了,家里什么东西都由着他,只要家人不给他就会撒泼打滚,家人赶忙满足自己的要求。孩子习惯了被满足之后,到外面也是这样的作风,见什么要什么,认为别人都应该让着他。
邻居一个孩子就是这样,每次出去玩都会拿人家的东西,不管是大人的还是孩子的,只要看到就想要。有时候妈妈还去帮他要,让他更加有恃无恐。
有一次看到人家的羽毛球拍,孩子想要,人家对方不给。妈妈就跟人家说“一会儿就还你们,又玩不坏!”因为多次抢玩具,妨碍人家玩,后来,再有人看到这个孩子,就会躲着走,生怕来抢他们的玩具。
孩子能力不足,不知道如何正确表达自己
育儿专家张思莱说:
对孩子来说,不能很好地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往往喜欢直接采用“抢”或“打”的肢体语言来解决问题。
孩子总会有好奇心,总认为别人的玩具比自己的好,所以总想得到那个玩具,但是因为年龄太小或者本身语言能力较弱,自己表达不出自己的想法,就直接用行动来表示。
还有的孩子在家里不受重视,会故意抢东西吸引爸爸妈妈的注意力,关注自己。他的目的不是抢东西而是抢爸爸妈妈的关爱。在一些二胎家庭中,这些表现尤其明显。
闺蜜的女儿三岁的时候,又有了一个小妹妹,女儿在父母那里得不到以前那样悉心的照顾,感到特别伤心,动不动抢妹妹的玩具,惹得妹妹大哭。闺蜜就把女儿训斥一顿,可是女儿怎么也不改,因为只要抢东西,父母就会格外关注她。
处于物权敏感期,以自我为中心
1岁半到2岁,孩子具有强烈的占有欲,不管是自己的还是自己喜欢的,都认为是自己的,这时候就开始出现抢别人玩具的情况。
2-3岁就到了物权意识的敏感期,开始区分我的你的,但是特别自我中心化,会把自己的东西看得很牢,不允许别人抢,但是看到喜欢的玩具还会去抢,不会考虑到别人失去有什么不好的感受。
二宝从1岁多开始就是这种状态,自己的玩具不许别人动,但是会抢别人的玩具。和哥哥玩的时候,看到哥哥玩大汽车,他就凑上去玩大汽车。哥哥让给他玩,再去玩小汽车时,他又跑过去玩小汽车,总是喜欢抢人家手里的东西。
孩子的玩具被抢以后,不同的孩子表现大不相同,有的特别平和,有的特别激烈。
用哭闹表示不满
有的孩子特别内向,性格比较弱,当玩具被别人抢走以后,会用哭闹表达自己的情绪,希望得到大人的支持。这样的孩子看上去很软弱,但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吃,也不会特别吃亏。而且能哭出来,也是很好的情绪释放,比憋在心里不表达强多了。
毫不在乎
有的孩子比较大条,或者是因为自己在家里没地位,被抢习惯了。这样的孩子遇到玩具被抢以后,会自己再去找一个玩具,直接退出不玩了,不哭不闹不争不抢。如果是性格大条的还好一点,心态好,受欢迎程度高。如果是被欺负惯了的,就学会了凡事退让。
立即抢回来
有的孩子比较霸气,会用实际行动表达自己的愤怒,上去一把抢回来。这样的孩子有的是本身比较勇敢,有的是在家里经常别大人惯着,抢习惯了。虽然不会吃亏,但是处理不当也会伤害别人或者得罪人引起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就不好了。
家长们面对孩子的玩具被抢,处理方式也是各有千秋,有的很明智,有的很懦弱,有的很过火,很多父母的引导是有问题的。
明智的做法
如果孩子的玩具被抢,会跟对方的孩子讲道理。
如果自己的玩具,会说“这是我们的玩具,你想玩也可以,要征求我们孩子的意见!”
如果是公用的玩具,但是自己孩子首先拿到的,孩子还没玩够,就说“这是我们孩子先拿到的,你先玩别的玩具,我们玩一会儿就给你玩,大家轮着来!”
如果玩具可以大家一起玩,可以征求孩子的意见,看能不能一起分享,如果孩子同意一起玩,将是皆大欢喜的结果,如果孩子不同意,还是要尊重孩子的意见。
懦弱的做法
当孩子的玩具被抢的时候,碍于面子,不好意思去跟人家要,步步退让,就怕对方的家长不高兴。有的孩子来自己家里玩的时候,也会抢孩子玩具,这时家长更是难为情,可能还会训斥自己的孩子,强迫让孩子把自己的玩具贡献出来,分享给大家。
这样的处理方式,虽然显得很大方,但是孩子会很不开心。认为自己的父母都不帮助自己,感觉父母不爱自己,会在心里生一顿闷气。以后再有孩子来家里玩的时候,孩子会把自己的玩具藏起来,更不舍得分享。最不好的结果是,孩子可能学会了凡事忍让,甘愿受委屈,难免成为一个不情愿的“老好人”。
过火的做法
还有的家长表现特别激烈,看到孩子的玩具被抢,会立即帮忙抢回来,甚至会伤害对方的孩子。这样做看上去赚了便宜,但是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影响,也会影响人际关系。
有的孩子会模仿大人的做法,凡事都采取极端激烈的处理方法。有的孩子会特别依赖大人,总是指望大人替自己出头。没有大人的帮助,孩子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抢回玩具后,对方的孩子肯定不开心,会引起对方的家长的不满。如果两个家长都是火爆脾气的,难免会引发一场战争,由抢玩具演化成大人之间的矛盾就得不偿失了。
用等待观察孩子
并不是所有抢玩具的情况都需要家长介入,如果观察孩子不会因为抢玩具引起肢体冲突、没有危险性,家长可以不介入,让他们自行解决。
日本家长在遇到孩子发生纠纷时,会倾向于“用等待来观察孩子”,让孩子学到自己处理纠纷的社交经验,有利于孩子的社会性发展。
有两个4岁的日本孩子,在一起玩的时候,因为抢一个玩具打架,一个孩子扯着对方的头发,一个孩子扯着对方的衣领,看上去剑拔弩张,但是两个妈妈依然谈笑风生,不去阻止。
她们表示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以后就知道如何应付困难,小时候放手,长大后会更自立。只要不出现意外,就不插手孩子之间的事。
最后的结果是,打败的孩子选了其他玩具,赢了的孩子觉得没人跟他抢,没意思,主动让出了玩具。
所以,我们也可以根据情况选择不介入孩子之间的事,但是注意一直观察着孩子,周围没有危险,他们手里没有危险的工具,就可以让他们自己解决争执。
引导孩子思考
如果孩子已经3岁了,可是使用ICPS方法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让孩子学会解决冲突和与人相处的技巧。ICPS方法也就是“我能解决问题”的训练计划,出自两位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和迪吉若尼的《如何培养孩子的社会能力》。
首先,问孩子发生了什么事,帮助孩子认识出现的问题。
其次,引导孩子说出事情的经过。孩子可能说的不够具体,要帮助他描述完整,比如时间、地点、人物、具体细节。多问一个为什么,了解更多的信息。
再次,体会并判断感受。还要让孩子说出自己当时的感受,是伤心、沮丧还是别的感受。同时判断对方的感受是什么,是不是生气、愤怒、不情愿等。讨论自己和对方的感受,帮助孩子表达自己的情绪。
最后,引导孩子思考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家长不能代替孩子说出解决答案,而是让孩子自己说出处理办法。比如让对方先玩一会儿、给对方另一个玩具、和对方一起玩、大家轮流玩等,如果孩子说出几个方法,我们要给予肯定,并帮他总结一下好的方法。
孩子的玩具被抢,也是培养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有利时机,孩子的表现体现了自己的性格和处事方式,家长的处理方式又会给孩子带来正面或者负面的影响。我们都要做一个有智慧的家长,利用这个机会让孩子自己去体验、引导孩子学会思考,发展良好的社会交往能力。
——— ——— · END · ——— ———
育儿事.无小事!事事需谨慎,
教育事无小事,事事皆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