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活中,相信大家都听到过这样的俗语,“不干不净,吃了没病”,但还有一句话说的是“病从口入”,讲的也是饮食卫生与健康的关系。这不就矛盾了嘛,那么,到底哪个说法是正确的呢?
在农村,常听到有人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常受到现代人的批评指责,认为这是那些不讲卫生的懒惰人的一种借口,并常被“卫生专家们”嗤之以鼻。
不干不净,不是说非常脏的食物,是指不是特别干净的食物,比如,刚从田间摘下来的西瓜,树上刚摘下来的水果等,随便擦一下就可以吃。一般的东西稍微冲洗一下,不需要特别仔细的清洗。在手没有接触到很脏东西的前提下,可以不洗手拿东西吃,或者不洗手拿筷子吃东西。小朋友到地上玩耍,用手随便拿东西玩。
平时接触一些比较少的致病源,也就是当我们成长过程中接触到足够多的菌群类型,而细菌个体的数量不多的环境,这些数量极少的致病物质,会刺激我们的免疫系统,使我们的免疫系统认识这种致病物质,以后碰到大规模的,毒力更强的致病物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有准备的对抗了,和打减毒疫苗一样的原理,就不会生病,这才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正确理解方式。
科学家曾做过一项关于婴幼儿与致敏物的实验,当1岁以内的婴幼儿生活的环境中,适度卫生,但存在一定的皮屑、螨虫、灰尘等,婴儿在成长过程中的免疫力明显高于“清洁过度”环境中成长的孩子。
不过“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原本是人们嘲讽那些不讲卫生之辈的戏言,如今却成了科学家得出的结论,生活实践也证明了这一点。我们不可能生活在一个绝对干净或安全的世界。我们只有在选择食物上尽可能的做到新鲜、干净卫生,食物出现发霉变质就不要吃了。另外,通过饮食的多样性,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如熬夜、吸烟喝酒等,加强运动,多方面来提升自身的免疫力,就可以最大限度的防御细菌病毒的侵袭。
有研究发现:太过于干净或卫生,反而更容易出现哮喘,炎症性肠病等免疫性疾病。“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有一定道理。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美国学者研究发现,婴儿时期在“超净”的环境中成长,会对其免疫系统的发育造成不良的影响。待他们成年之后,很有可能会罹患心脏病、高血压、中风等多种疾病。我们在生活中也发现,那些长期生活在肮脏环境中的人,比如环卫工人,其抗病能力反而强于生活在洁净环境中的人。
此外,还有那些依靠捡破烂为生的街头流浪人士,也未见得经常闹肠胃病。美国有一位遗传学专家也在他的学术演讲中指出,细菌有时是有益于健康的微生物,可以增强人体防御病菌的能力。
现代研究表明,这是由于这些人经常跟致病的微生物打交道,机体免疫系统不断地受到刺激,产生相应的抗体,同时免疫活性细胞倍增,吞噬功能异常活跃,从而形成一支强大的防疫武装,杀灭入侵的微生物,人体得以安然无恙。每个人从生下来开始,免疫系统逐渐发育完善,就是依赖外界病菌的不断刺激促成的。如果刻意追求洁净,过分讲究卫生,使绝大多数病菌在人体外围被消灭,机体免疫系统就得不到刺激,无法产生相应的抗体和免疫活性细胞,当机体突然遭到病菌侵袭时,就容易被感染而得病。
总而言之,农村俗语“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是有一定道理的,但医院等特殊场所除外,笔者认为,过分讲究清洁卫生,甚至养成“洁癖”,唯恐病菌随时随地来侵袭,而不厌其烦地清洗消毒,未必能太平无事,平时少量接触细菌,与细菌“和平共处”,反而有益于健康。日常生活中,我们对清洁卫生适可而止,凡事把握一个度就行。虽然说某些过敏性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与“过分”干净相关。但是,不讲究个人卫生的“不干不净“却会招致更多、更严重、可以产生更大危害,甚至是致命性感染性疾病。
因此,“不干不净不得病”的说法是对“卫生假说”的歪曲,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