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身高不达标,不能只“怪”遗传,后天不努力,多半是要“低人一等”。
执笔:明珠
定稿:苏子后
尽管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可是不少孩子个子却不见长,尤其是步入青春期以后,娃的身高要是在同龄人中排名倒数,不少家长都会感到忧心忡忡,怎么就不长个呢?多半是进了这几个“坑”。
数据调查据《中国儿童身高管理现状调研报告》显示,我国目前仅有47.2%的儿童身高处于中等水平,26%处于中下水平,2.4%为生长迟缓,参与调查的人群中,有54.2%的孩子当前身高水平并没有达到遗传身高估值。
文中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多数中国家长对孩子的身高抱有较高的期望,可是结果却让他们大失所望。据调查,约有91.2%的父母希望男孩长到1米75以上,87.2%希望女孩长到1米65以上,也就是期望值高于遗传值约6厘米左右。
可是照目前身高预测的调查数据来看,79.9%的儿童未来身高达不到父母的预期标准,超过六成家长认为只有身高和体重出现问题才需要进行身高管理。
相信看完数据,作为父母的你,内心多少有些恐慌,说不定您的孩子也是其中之一,为什么现在满足幼儿生长发育的营养越来越充足了,竟有如此多孩子达不到标准呢?其实,多半是因为入了这些“坑”,还不自知。
儿童身高发育的三个大“坑”【误区1】只依靠遗传,不做其它干预
不少父母认为身高是遗传的问题,对于孩子是否长个完全不上心,任由其发展,其实身高60%源于基因,这是决定能否长高的生长潜力,而剩下40%取决于后天因素,它们是决定能否最大化利用基因优势的关键。
专家称,在基因与遗传相对固定的情况下,身高水平显著变化与营养、生活环境等因素息息相关。
影响身高的其它因素
A、遗传
遗传基因是决定孩子身高的基础,具体可以根据遗传身高计算公式。
男孩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 )/2+6.5厘米
女孩身高(厘米)=(父亲身高+母亲身高)/2-6.5厘米
需要注意的是遗传身高只是理论上应该达到的成年身高范围,不代表每个孩子都是如此,预测最终身高最准确的方法是评估骨龄。如果骨龄大于年龄,后期生长空间较小,成年身高会较低。
B、营养
营养是儿童长高的关键因素,其中的钙、维生素D、蛋白质、锌、铁等元素是长高必不可缺的“因子”。目前,我国多数儿童由于营养不合理、膳食结构均衡而制约其身高发育。
C、生活习惯
良好的睡眠习惯、运动习惯是保证身高的关键因素,深度睡眠状态下分泌的生长激素是长高的关键。
D、心理状况
如果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长期存在抑郁、悲观、暴躁等负面情绪,可能会影响身体的内分泌和消化系统,继而影响到身高的发育。
E、疾病
如果父母较高,孩子身高却迟迟跟不上,父母需要警惕孩子是否存在营养吸收障碍、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低下、性早熟等疾病,它们均会影响孩子对于营养的吸收和激素的分泌,只要尽早治愈,还是能达到理想的身高。
【误区二】误以为孩子只是“晚长”
诸多家长对于孩子的身高发育存在思想上的误区,据一份调查显示,90%的家长选择自觉等待孩子长高,或者相信“晚长论”; 90%以上的家长对孩子挑食、偏食、爱吃零食的习惯置之不理;87%的家长没有监测孩子身高;71%的家长放纵孩子晚睡。
其实,只有很少一部分孩子属于“晚长型”,当孩子身高与同龄同性的孩子拉开较大差距时,父母应当提高警惕,最好带娃上医院测骨龄,不能盲目根据道听途说的话做判断。如果一拖再拖,等孩子青春期结束后,可能骨骺线已经闭合,错过最佳干预时间,已是为时已晚,想要长高几乎不可能。
【误区三】轻信长高谣言
很多家长认为长个就得补钙,于是让娃狂喝牛奶、狂吃钙片,其实,补钙过量反而适得其反,甚至没有注重补充维生素D,导致身体对钙的吸收率不高,最终又排出体外。
有的家长急于求成选择“揠苗助长”,为了让孩子长得高长得快,轻信广告宣传,给孩子购买各种“补品”“增高剂”等,其实,这样只会让孩子提早发育,骨骺提前闭合,尽管短期内可以看到效果,可是长期服用只会降低孩子的生长周期,甚至被内含的激素扰乱正常机能,影响到最终的身高。
总而言之,想要让孩子长个子,既不能置之不理,也不能盲目更风,而是科学、合理、适度、正确地采取措施,首先要判断孩子的身高是否符合发育标准,如下是中国儿童身高标准表,家长对比一下自家孩子,结果一目了然。
从上图中可以看出,0~3岁男孩的身高标准在96.8厘米左右,只要不低于89.7厘米都不算矮小,女孩的平均身高为95.6厘米,不低于88.6厘米的身高也不算矮小。
3岁至青春期的孩子平均每年长4~5厘米即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每年身高增长5~6厘米即可,家长可以根据孩子的身高增长速度做出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