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55岁男子牙齿上火去拔牙,一查竟是糖尿病!口腔出现这些问题,是求救信号

由 濮阳南烟 发布于 健康

根据 IDF 2017 全球糖尿病地图数据,中国有 1.144 亿名糖尿病患者,差不多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位,然而,据科学估算,中国有近半数的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得到诊断,而

口腔科反倒是发现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窗口。

一、口腔科竟然成了发现糖尿病的一个重要窗口

饭局上经常可以碰到不吃主食的人了吧?除了减肥的,另一大可能就是血糖高了。

据 IDF 2017 全球糖尿病地图数据,中国有 1.144 亿名糖尿病患者,差不多每十个人中就有一位,我第一次看到这个数字也是吃了一惊,没想到问题已经这么严重了。

糖尿病主要是身体对于糖的处理出了问题,主要的表现是血糖和尿糖升高,长期高血糖更会导致血管内糖分的累积,堵塞血管,带来诸多健康问题,甚至致命威胁。

高血糖、胰岛素、“管住嘴迈开腿”,这些糖尿病关键词想必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了,但糖尿病和拔牙又有什么关系呢?

老张今年 55 岁,一直身体很好,就是这几年觉得自己的牙口出了点问题,牛肉有点嚼不动了,牙床还时不时有点肿,但他也没当回事,以为是“上火”了,直到有一天他发现大牙都有点活动了,才引起重视,去看了口腔科。

结果被医生诊断为重度牙周炎,牙齿周围的骨头已经都吸收破坏得差不多了,好几颗都要拔掉了。但医生没有马上开始拔牙,而是叮嘱老张先去医院查个血糖。

老张还很纳闷,看牙跟血糖有什么关系。一查不要紧,内分泌科医生给开了不少药,老张这顶糖尿病的帽子就算是戴上了。

不过人家内分泌医生也说了,多亏他来得还算早,还没有出现什么糖尿病其他严重的并发症,只要好好控制血糖,还是一条好汉。

这就是我要说的,据科学估算,中国有近半数的糖尿病患者并没有得到诊断,而口腔科反倒是发现糖尿病的一道重要防线,因为

糖尿病和牙周病关系非常密切,得了糖尿病的往往会表现在牙上,牙医经常成为发现糖尿病的“第一人”。

糖尿病是怎么跟牙周炎扯到一起的呢?

简单来说,牙周炎的机理是在细菌的刺激下,激活了牙床上的免疫反应,过度的免疫反应破坏了牙齿周围的骨头,造成了牙龈退缩、牙齿松动。

而糖尿病患者体内很多的免疫反应也是异常的,会加剧牙周组织的破坏,根据一项大型的流行病学调查,

患糖尿病的人群得牙周炎的风险是健康人群的 2.9 倍,糖尿病会使得牙槽骨破坏的风险提高 11 倍。

所以,当牙医在门诊看到一些中年患者,牙周病的严重程度与口腔卫生不成正比,如果这个患者还有点胖,都会建议他去查查血糖。

二、餐后 2小时血糖稳定控制在 8.8mol/L 以下再拔牙

接着说老张,有几颗牙由于牙槽骨破坏得太严重,已经不能保留了,只能是尽快拔掉,祛除病灶。

但老张找到拔牙的颌面外科大夫时,大夫一看病历,也没有马上拔牙,要求老张提供一下

近期的空腹血糖或者糖化血红蛋白化验单

,没有的话,需要拔牙前先查一个。

因为这两项指标可以帮助医生判断患者血糖的控制情况,如果血糖一直比较稳定,那么其实糖尿病对身体的损害就比较有限,完全可以接受各种牙科治疗,包括拔牙手术。

但如果血糖控制得不好,长期的高血糖状态,会改变牙槽骨和牙龈的质地和血液供给,如果贸然拔牙,可能会出现出血不止、伤口不愈合等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利于病菌繁殖,伤口后续出现感染的风险也会大大提高,一旦造成了伤口的感染,很容易发展成间隙或者深部组织的感染,口腔毗邻上颌窦,再往上就是颅腔,如果感染蔓延到了颅腔,那么可能导致脑膜炎或者败血症,危及生命,非常凶险。

所以,

如果你想要拔牙,最好将血糖稳定控制在餐后两小时血糖在 8.8mmol/L 以下,或者糖化血红蛋白在 8% 以下。

三、拔牙后要谨遵医嘱保持口腔清洁

另外,也

一定不要跟牙医隐瞒你的糖尿病病情

,为了预防术后的出血和感染,让伤口能够尽快愈合,在拔牙操作时,牙医也要选择更加微创的方式来进行拔牙,而且还会根据手术的情况来决定是否给予术后的抗感染药物。

所以,如果确诊了糖尿病,一定要定期去口腔科检查,维护好牙周和牙齿健康,健康的牙周状态反过来也会促进糖尿病病情的好转。

如果不得已要拔牙了,也请通过饮食、运动和药物的控制,让血糖维持在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减小手术的风险,

指标也非常好记,三个 8,餐后两小时小于 8.8,糖化血红蛋白小于 8%

拔牙后,谨遵医嘱,避免干扰伤口愈合,酌情使用抗感染药物和漱口水,保持口腔清洁。

并在恢复期间继续保持血糖的稳定。伤口有严重不适或肿胀,或者出现发烧等情况,一定及时就医,控制感染的蔓延。

参考文献:

Diabetes mellitus and periodontal disease. Periodontology 2000, Vol. 44, 2007, 127–153

*本文内容为健康知识科普,不能作为具体的诊疗建议使用,亦不能替代执业医师面诊,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