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新晋父母来说,即便在怀孕过程中已经做足了功课,实操时还是会手忙脚乱,特别是对待宝宝的健康问题时:躲过了黄疸又要对付湿疹,湿疹还没解决紧接着肠胀气又来了……总之有多少的喜悦就有多少的担心。只希望宝宝能够平安健康地成长。今天分享下面的内容,主要有感于上周带宝宝去体检碰到的一个案例。
那时我们一家人带着6个月的宝宝去体检,排队的人不是很多,我们前面只有两个人。当时诊室的门是开着的,里面是一个小姑娘和她的爸爸妈妈,医生在跟他们说着什么,氛围有些沉重。因为是保健科,平时碰到的都是比较开心的案例,但是这个似乎不一样,于是我多留意了下诊室里的情况。开始观察之后发现,孩子走路需要扶着桌子,并且只会说几个简单的名词,医生叫她她也不回应(前面应该是已经做了详细地测评了),显然医生是专业且负责的,但是医生还没说几句话就都被妈妈怼回去了,最后妈妈抱着宝宝不开心地离开了。从我站的角度,很明显看到了医生脸上流露出的无力感,到我们的检查的时候,我随口问了医生一句,“那个小女孩多大了”,医生说两岁十个月.......当时我在心里想,这个年龄还要扶走、只会说几个简单字词,小姑娘的发育明显是问题的,希望不要被家长耽搁太久。
那么在宝宝成长的过程中,哪些情况是家长朋友们一定要重视的呢?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大肌肉、小肌肉、语言认知、语言理解、语言表达、模仿、情感互动等。大肌肉:简单来说是指人体在做粗大的动作(四肢、躯干、头颈等)时所用的肌群,例如走、站、跑、跳、爬、翻身等。也就是说宝宝是否能在合适的时间段里做到抬头、翻身、爬、站、走、跑等一系列动作。比如:2月龄抬头,3~4月龄翻身,6~7月龄坐,7~9月龄爬,10~11月龄辅助站立,12-14月龄能独立走等等。小肌肉:主要是指精细动作,也就是手部的操作性动作,例如:抓、握、对指捏(大拇指和食指相对捏物品)、拧等等动作。新生儿就应该有抓握反应(即在他手心放一根手指或者其他物品他可以自发握紧),3月龄可以将双手握在一起,5月龄能玩自己的双手,6月龄会扔东西,7月龄可以将小饼干送进嘴里,9月龄可以对指捏并将小物品放进瓶子里,可以进行翻书、脱袜子、够取东西等动作。
语言理解:顾名思义对语言的理解,即能听懂话。基本上,3-6月龄的宝宝可对熟悉的人的声音有明显的反应、喜欢盯着妈妈的脸,9-10月龄地宝宝有明显的呼名反应,12月龄左右地宝宝可以理解“要、不要”等一些简单的指令。语言表达:能把自己的意思通过语言表达出来,即会说话。语言表达方面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大家不用完全以这个为参考,具体还是看自己宝宝的情况。一般3-4月龄开始有咿咿呀呀的声音,6-8月龄会无意识发出baba、mama等音节,9-10月龄会伸出食指伴随咿呀等声音指向自己想要的物品,12月龄之后会有意识说一些简单词汇。
以上这些,是家长在孩子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特别重视和注意的一些方面。我们虽然要明白孩子的发育会存在个体差异,尤其是在后面更高级的能力上掌握的时间差距会越大。但同时也要警惕,孩子出现了某方面能力的落后,不是说孩子一定有问题,但是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切莫自行给孩子下判断,也不要讳疾忌医,毕竟孩子的成长才是最重要的。希望家长都能客观科学地对待孩子生长发育中的问题,逃避绝不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