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周末和表哥一家约着到公园遛娃,中午大家一起到餐馆吃饭,嫂子拿出一个保温盒,这是给2岁女儿乐乐特地准备的午餐。
说是"定制午餐",其实就是用红薯熬的米粥。
我一看乐乐的午餐如此"清汤寡水",有点于心不忍,自以为"好心地"提醒表哥和嫂子,"乐乐都2岁啦,不用吃得这么清淡,可以和我们大人一起吃啊。尝尝这个鸡肉特别嫩,特地给孩子们点的。"
"别别别",眼看乐乐满脸的期待,嫂子连忙拦下我,急得就差站起来了。
表哥在一旁解释,最近乐乐吃饭不行,家里老人都说是"脾胃虚寒,要少吃肉",这已经"断肉"快一个月了。
"啊?"我一听,下巴都惊得要掉了下来,"还有这种说法?"
对于老一辈说"要想孩子长得高吃饭香,就要少吃肉"的说法,说实话,我觉得非常不可思议。
回来在宝妈群里问了一句,竟然好几个说"确实如此啊,而且只能吃米或面这些主食,才能把脾胃调理好。"
仔细一问,不是听家里的姥姥说的,就是听奶奶说的,还有听邻居大妈说的。
一时间我有点语塞,不知道这种时候该不该站出来,说几句"不中听"的话去破坏气氛。
前几个月,张文宏医生提倡父母给孩子多吃"肉蛋奶"的建议,引起过强烈的讨论。当时我还只是以为很多人讨论角度跑偏了,将焦点转移到声讨张医生的建议是"崇洋媚外"上。
"崇洋媚外"这种声讨本来已经够让人哭笑不得了,现在我才明白,生活里确实很多父母和长辈不认同孩子要"多吃肉",更倾向于"少吃肉"的说法。
养孩子这件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观念,"不请自来"自以为是"好心"的建议,很有可能引来反感情绪,搞不好还会破坏原本和谐的关系。
头顶一个"怂"字的我,没敢在现实生活里去立刻反驳,怕得罪了嫂子和群里的闺蜜小伙伴们。
但是关于孩子要"多吃肉"还是"少吃肉"的话题,我还是想把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写下来,供各位爸爸妈妈们参考。
亲身经历:儿童内分泌科专家建议"多吃肉"我的孩子由于在肚子里就发育不够好,并非早产儿,并且几乎是临到预产期才出生,可体重还只有5斤多一点,身高还不足50厘米。
刚出生第二天,在医院初为人母的我兴冲冲地跟同楼层的产妇一起,报名让宝宝洗澡游泳。没想到护士嫌弃地说"这孩子太小了,明天别送来游泳了!"原来宝宝需要用好几条毛巾垫着,才刚好框住游泳圈,和旁边其他新生儿一对比,实在小得可怜。
尽管从出生开始就遵照育儿宝典养育,可由于先天发育就不够好,身高就一直在参照表的下线,3%的那儿上下线徘徊。
我们都知道,孩子的身高在参照表的哪个百分比的位置,就代表孩子的身高居于什么水平,是全国上位水平、平均水平,还是下位水平。
3%那条线意思就是,100个同龄儿童里只有3个儿童不到这个身高。
根据标准,低于3%就疑似矮小症,需要去医院问诊。
所以一直以来,我都非常关心孩子的身高问题,3岁起就带孩子去咨询过本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专家,还特地排了半个月队挂到拥有几十年临床经验的老专家。
老专家仔细做了全身检查,还详细询问了喂养情况,排除了父母遗传、早产等因素后,给了3条建议。
说白了也是许多育儿科普的内容,父母可努力的养育方面只有三点:营养均衡、坚持运动、保证睡眠。
专家还特别强调,要"多吃肉"。
由于我家孩子确实是不爱吃肉,只好无奈地说:"孩子不爱吃,含嘴里咽不下去。"
老专家放下写病历的手,很认真地看着我说:"特殊情况特殊对待,你家孩子这种情况就要多吃肉,炸的、烤的都可以,变着花样弄,只要他吃得进去。不吃肉,哪来得长呢?"
是啊,不吃肉哪来得长呢?
想让孩子长得高,就要"多吃肉"俗话说"久病成良医",虽然大学时期不是医学专业,但因为孩子身高问题,我还是认真学习研究了很多相关知识和科普文章,时间久了对一些营养方面的基本知识也有一定了解。
有一本2004年出版的《儿童生长发育诊疗室》,是由一群拥有丰富小儿内分泌临床经验的医生撰写的,它里面就提到:
"调配合理且充分的营养,是儿童整体发育的物质基础。
充足的热量、优质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才能使儿童身体获得充分的生长和发育。"
从十几年前的书,到如今专家的建议,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用现在耳熟能详的科学用语,叫做"营养均衡";
用通俗的话来讲,就是"什么都要吃"。
2016年,国家营养学会也更新过一版"学龄前儿童各阶段的平衡膳食宝塔":
7-24个月幼儿
2-5岁儿童
由此可见,肉类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并且每天食用量也不能低。这因为肉类不仅富含孩子长高个所必须的蛋白质,还含有铁、镁、锌等其他微量元素。
这也是为什么张文宏医生在疫情期间特别强调要给孩子多吃"肉蛋奶",因为鱼肉、禽肉等、牛奶、鸡蛋,都富含蛋白质,不仅是身体成长所需影响,对增强抵抗力也很有好处。
而早餐"只吃粥",不管是大米粥、小米粥,还是五谷杂粮粥,只有谷物和薯类,都属于"粮食",营养成分太单一。
像表哥嫂子一家听信"断肉"只给孩子吃米、面等主食的做法,是一种得不偿失的错误做法。不仅不能让孩子"吃饭更香",可能还会妨碍孩子吸收多种类营养,反而不长身体了。
想让孩子吃饭香,更实在的方法是"改善口味"说完营养问题,再来说说孩子"吃饭香"的问题。
很多家庭都头疼孩子"吃饭难"。对于中国家庭而言,很大一部分是吃饭习惯不好,"端着碗、追着喂"嘛,相信大家都深有体会。
不过这种氛围一时半会儿也不太容易改过来,特别是不得不需要老人帮忙带孩子的那些家庭,要他们必须遵守和培养孩子自己吃饭的习惯不太现实。
我们家也是由于自己要工作,不得不请老人帮忙带孩子。再加上孩子天生发育有些落后,为了保证孩子营养均衡、多吃东西,做到老专家"多吃肉"的建议,只能从"改善口味"入手了。
孩子觉得饭菜好吃可口,哪怕还是需要大人端着碗喂,也不会那么排斥和拒绝。
第一,不要忌讳放调料
现在不少文章也科普过,高温油炸、调料过重的食物对孩子也不好,这当然是事实。
不过,我们少放调料不等于不放。
我见过有些妈妈们做饭,过于讲究"纯天然""原味",这样当然够营养,但损失了口味。孩子不爱吃不肯吃,做得再营养也没用啊。
可以按照上面那份儿童膳食宝塔建议,在孩子7个月之后,逐步、酌情添加盐、油、糖和其他调料,购买沙拉酱、蛋黄酱等等,也是不错的选择,让食物的味道丰富起来。
另外,还可以偶尔买炸鸡、烤鸡回来,沾番茄酱让孩子"开荤"。
很多父母忌讳给孩子吃"垃圾食物"。其实,在看待食物的口味上,我们也不能太过于绝对和走极端,不是完全不能给孩子吃高糖、高热、高油的食物。
像我们家孩子的情况是过于瘦小,不属于营养过剩型,还可以偶尔买一点外面卖的孩子爱吃的,只要满足让他能"多吃肉"的目的,不需要完全杜绝孩子接触"不健康"的食物。
当然,还是要再强调一句,放调料的目的是让孩子"开胃",少量适当即可。
第二,配合孩子,做他喜欢的口感
我家孩子喜欢水果,后来我研究出来特点:水果水分足、味道甜。
而一般我们大人喜欢吃的红烧肉、炒肉都是咸口,不符合孩子的口味;而且很多肉烧制之后,口感很柴,他不喜欢。
所以我们为了迎合他的口味,就把肉做成肉圆子或者汽水肉等,让肉质细腻起来,提升口感。又或者多买鱼肉、虾肉,不仅蛋白质更优质,口感也很好。
第三,提升菜"色",看起来就有食欲
除了口味和口感,还有一个方面也可以改进,那就是菜色,也就是看相。
一方面,可以搭配丰富的颜色。
不仅看起来好看,从营养学角度来说,食材色彩的丰富,也代表了营养的丰富。
另一方面,可以更换有趣的儿童餐具。
有一次去超市,孩子看中了一个卡通分餐盘,特别想买。没想到一个餐具的变化也很有效,孩子对吃饭的热情涨了不少。而且还总会提醒自己,"这是我自己挑的餐具,我喜欢这样吃饭。"
【推荐菜谱】
我翻书看到有一则菜谱"番茄虾仁沙拉",就是将大虾仁蒸熟,淋上适量的沙拉酱和蛋黄酱,再搭配小番茄和彩椒。
从口感、口味还有观赏性上,都能引起孩子足够的兴趣。
我们家在吃饭的问题上,和孩子"斗智斗勇"也有好几年了,从一开始完全不吃肉,到现在每餐都能吃一些肉,偶尔还发挥超常,可以说很值得欣慰了。
而且最近一年的在科学的养育之下,身高也在慢慢追赶,至少不在医生建议的打生长激素针的范围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