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小儿腹泻,帮助宝宝健康成长
小儿腹泻,或称腹泻病,是一组由多病原、多因素引起的以大便次数增多和大便性状改变为特点的消化道综合征。六个月到两岁婴幼儿发病率高,儿童腹泻发生率和死亡率高,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极大影响。
儿童腹泻病的分类生理性腹泻VS病理性腹泻。生理性腹泻多见于六个月以内婴儿生后不久腹泻,除大便次数增多外,无其他症状,食欲好不影响生长发育,添加辅食后大便正常。病理性腹泻按病程分:急性(二周以内)、迁延性(二周至两个月)、慢性(>两个月)。按病因分感染性(病毒性、细菌性)和非感染性(饮食、过敏)。按病情分轻型和重型。
腹泻患儿病因复杂,因不同年龄阶段和生活环境而异。
小儿腹泻如果不加以控制会进一步发展成为慢性腹泻。对慢性腹泻病患儿肠黏膜活检结果表明,慢性腹泻病的产生更多的取决于肠黏膜损害的程度与范围。小肠黏膜修复激素受损使腹泻迁延慢性化,进而通过多种机制共同导致慢性腹泻,病患儿会发生营养不良。儿童慢性腹泻病/迁延性腹泻病与营养不良形成恶性循环。腹泻病患儿病程迁延、慢性化引发营养不良:①蛋白质吸收减少,低蛋白血症,增加感染风险。②微量元素与维生素吸收不足,缺铁性贫血,生长发育受损。③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不足,能量不足,生长发育受限。营养不良发生后,继而又会出现:①影响机体免疫力。②贫血。③影响生长发育。④增加腹泻不良预后风险。
小儿腹泻与营养密不可分,相互作用。所以营养支持有助于改善慢性腹泻病患儿预后。在慢性腹泻病的治疗过程中,肠内及肠外营养治疗可有效改善营养状况,缓解腹泻症状。针对腹泻后存在营养不良的问题,应采取正确的营养支持策略。目标一,帮助腹泻病患儿达到理想的营养状态,满足其正常生长和追赶性生长两方面的需求。目标二,关注儿童腹泻阶段的营养代谢稳态发展与恢复阶段的营养补充。避免影响患儿生长发育。
不同腹泻机制下的营养支持策略
①糖源性腹泻。以乳糖不耐受最多见,治疗宜采用去双糖饮食。可采用免(低)乳糖配方奶。
②慢性/迁徙性腹泻。此类患者常伴肠黏膜损伤、吸收不良综合征,推荐应用要素饮食的肠内营养支持治疗。
③过敏性腹泻。以牛奶过敏较常见,避免食用过敏食物,采用口服脱敏喂养法,不限制已经耐受的食物。深度水解蛋白奶粉可有效促进过敏性腹泻病患儿生长发育。
④ 重症腹泻。占少数,往往不能耐受口服营养物质伴有重度营养不良及低蛋白血症,可采用全肠外营养。
肠内营养支持有助于消化系统生理功能的恢复与维持。①保护黏膜机械屏障。②促进消化功能。③保护粘膜免疫屏障。④保持黏膜生物屏障。⑤保持黏膜化学屏障。⑥降低并发症风险。
肠内营养支持的方式:
①肠内营养经口服途径,无技术难度,并发症极少。
②如果患儿胃肠道功能存在,当无法通过口服补充时,应选择管饲喂养。
③鼻胃管可能发生移位,压迫鼻腔黏膜,造成鼻粘膜充血或糜烂。
④造口置管常见的并发症,如管道移位和阻塞。导管移位导致的肠穿孔是空肠喂养的最严重并发症。
对待小儿腹泻,要及时发现、尽早干预,避免出现营养不良;对待已发生的腹泻,要积极配合治疗,降低对儿童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