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台有位妈妈讲了这样一件事。
周五中午,老师给她打电话,说她儿子在学校哭闹,不愿意上学了。
她赶到学校把孩子接回家,孩子安静下来,才说出了原委,原来因为孩子有点口吃,被班里的一个小朋友嘲笑,小朋友还学着他说话的样子,逗得旁边人哈哈大笑。
这已经不是孩子第一次遇到这样的事了,孩子除了说话有点口吃,很懂事,家里人和老师都很喜欢他,他们也在努力纠正孩子口吃的情况,但似乎效果不大。
这让她非常担心,要是长大后还说话结结巴巴的,可怎么办?
口吃现象在儿童中其实很常见。据统计,儿童发育早期患口吃的概率约为5%,也就是说100个孩子中5个就有这种情况。一般发生在2-7岁,4岁左右是发病的高峰期,男孩的发生率是女孩的3倍。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孩子口吃现象呢?口吃长大后会不会好呢?父母平时又该如何帮孩子进行矫正呢?
导致口吃的原因有哪些?目前,普遍观点认为口吃跟以下5种因素有关。
1.大脑器质性因素。
这种原因的口吃,多是因为孩子在出生前、生产时或产后大脑受损而导致。
2.发音器官异常。
这是由于孩子的呼吸肌、咽喉部器官功能出现异常,从而导致孩子说话不流畅。
3.家族聚集性。
这种口吃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特点。当孩子的上一辈亲属中有口吃病史,则孩子患口吃的概率也会较高。
4.心因性口吃。
这种口吃是由于精神或心理出现问题,从而导致的口吃。
5.发育性口吃。
这种口吃,是由于孩子刚开始讲话时,思维比较活跃,而他们的词汇储备量又较少,语言表达能力跟不上思维,从而出现了表达的障碍。这种口吃会随着孩子语言表达能力的提升而逐渐改善。
如果孩子只是偶尔出现口吃,一般不用太过担心。但当孩子的口吃现象符合以下6种状况时,家长们就需要注意了。
• 口吃现象已持续一年以上;
• 孩子年龄超过5岁;
• 家族中有人患有口吃或言语障碍;
• 孩子已经知道自己有口吃的问题,并会因此产生焦虑或逃避心理;
• 口吃的同时,还伴有眨眼、点头等肢体动作;
• 孩子性格较为敏感,或者过分追求完美。
当孩子除了口吃外,同时还有上述中的某些表现时,长大后还会口吃的概率通常较大。所以,这种情况下,建议家长最好带着孩子到医院进一步检查。如果孩子的口吃现象日趋严重,则有必要寻找专业的言语治疗师进行治疗。
当家长发现孩子出现口吃时,可以通过以下3个方面来帮助孩子矫正。
- 家长可以通过记录孩子的说话日记,来寻找孩子说话口吃的诱因
家长通过观察记录,如果发现孩子的口吃现象正在逐步改善,那么,孩子的口吃多半属于发育性口吃,长大后就会好转,不需要专门治疗。此外,家长通过记录说话日记,可以帮助寻找孩子口吃的诱因。比如,观察孩子出现口吃时是否太过疲惫,情绪是否比较紧张、焦虑等情况。
- 家长可以给孩子创造舒适、放松的语言环境
家长切勿因孩子口吃而过于焦虑。紧张的氛围,会影响孩子的心情,不利于口吃的改善。相反,轻松舒适的环境,会让孩子感觉说话是件轻松自如、有趣的事。当孩子愿意开口说话,就不要去评判他说得对不对、好不好。这时,孩子更需要的是家长的耐心,认真地听他们说话。
耐心倾听,可以防止孩子因心里着急而更容易结巴。而认真倾听,可以让孩子觉得他说的话很重要,孩子也会尽力去把话讲得更清晰些。
- 家长要将关注点放在孩子表达的内容上,避免过多提醒孩子说话问题
大多数家长,听到孩子说话结巴时,都会一次又一次地提醒孩子,告诉他想好了再说,或是要求孩子再说一次。这种做法短期内看似有效果,但从长远来看,会一次次强化孩子的口吃症状,对孩子的口吃矫正其实是不利的。
家长这时可以改变下做法,尽可能地做到将关注点转移到孩子所要表达的内容上,避免过多地提醒孩子说话问题。
最后,还想提醒大家的是,平时不要用强迫的方式,让孩子跟人打招呼、上台表演或背古诗词等,这些做法都会让孩子对说话产生不好的体验,进而增加孩子患口吃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