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次犯错的时候,其实有有有些郁闷加生气的,觉得不就是这么一件小事吗,自己已经说得那么明白了,为什么还是做不到!
所以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父母会斥责他、唠叨他,让孩子感受自己凌厉的眼神……
家长以为自己只是在气头上,那么一会之后,自己对待孩子还是心平气和和蔼可亲的,而且孩子也会跟自己亲近,所以事情过去就过去了。
但是家长不知道的是,其实放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的第一反应,直接决定了孩子的情商。
情商是什么?
情商一词最早是由美国哈佛大学的丹尼尔·戈尔曼教授在1995首先提出来的,它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认识自身情绪的能力,管理自身情绪的能力,承受挫折的能力,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和人际关系管理的能力。
家长在孩子犯错的时候的态度,如果是不能办呢个容忍的、愤怒的、失望的。不耐烦的,那么孩子就会在下一次做这件事情的时候紧张、恐惧、慌张、甚至是逃避。
我有一个朋友,小的时候妈妈要她找什么东西她找不到时,妈妈就会用【这点小事都做不好】的眼神看她,如果妈妈着急用这样东西,她又找不到,那么妈妈就会斥责她。
那么时间长了,每次妈妈让她找东西的时候,她都会不由自主的恐惧和紧张。尤其是真的找不到的时候,都要犹豫很久才敢没有底气的和妈妈说【我没看见】,然后陷入恐慌中,生怕妈妈接下来说的话是斥责她的。
虽然平时她和妈妈的关系也很亲密,妈妈对她也很温柔,但是这个伤害并没有因此被抹平。就像治疗眼睛的药吃再多也治不了胃病是一样的。
每次犯错的时候家长对对待他的态度是不容忍的、失望的,那么孩子长大之后进入社会中,也很难学会宽容,以及包容,说话咄咄逼人。
这样的孩子情商是不会高的。
丹尼尔·戈尔曼经过对数以千计的儿童长期多年的追踪,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时候受到关爱和陪伴越充足的孩子,长大之后的情商就越高;那些偏执成性、人格存在很大障碍的成人,大多也可以在幼时的原生家庭中找到缘由。
孩子小的时候,是犯错误最多的阶段,和小朋友相处时候总摩擦、乱发脾气,在家里把自己和房间弄得乱糟糟的……
但是孩子其实本身也不是故意的,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能够做到的也是有限的。年幼的儿童,对社会和家庭规则还比较陌生,要按成年人标准去做好一件事,大部分情况是做不到的。
所以家长对孩子犯错的行为发火时,其实孩子是不知道自己哪做错了,而只是觉得妈妈生气了而已。所以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孩子继续重复着错误的行为,妈妈也继续生气。
所以说家长面对孩子的犯错的第一反应该是让孩子感受到即使自己的行为有问题,但仍然是被爱着的。
家长当然是无时无刻都在爱着孩子,但是重点是要让孩子感受到。
只有这样孩子才犯错之后才不会陷入对妈妈的恐惧当中,对于事情本身应该怎么做而不知所措,孩子是不可能一边害怕着,一边还能学习到新知识的。
当孩子感受到妈妈是爱自己的,那么孩子的重点才会放在事件本身。家长不呵斥孩子,而是允许孩子说出自己犯错的原因,以及允许孩子犯错,然后告诉孩子弥补的方法的时候,孩子更听得进去,同时也更容易去改正自己的行为。
有一天,我在卧室就听见客厅传来了一阵什么东西破碎的声音,然后我走出一看,就发现一个玻璃从桌子上掉下来了,水也洒了一地。儿子站在水壶旁边,知道自己做错事了,特别害怕的看着我。
因为我再三嘱咐他不要随便碰那个水壶,想要喝水茶几上也有倒水的工具,专门给他买的,小孩子用更安全,所以我下意识是有些生气的,为什么说了不让动还要动,但是我先忍住了自己的情绪,给他一个解释的机会。于是轻声问他“怎么了”。
看见我没有斥责他,于是儿子放松了一些,说自己拿纸抽,胳膊碰到了,然后就掉地下了。
知道他不是故意的,我就对他说“没关系,再买一个就行,现在我们把它收起来”,儿子很乖巧的帮我拖地,收拾完了,我就陪他坐在客厅上玩一会,缓解一下他的情绪,结果玩了一会,他就跑自己的小房间把他的存钱罐拿出来了说要用这个钱重新买。
和朋友分享这件事情的时候朋友都说孩子情商好。其实我知道,情商这件事,真的需要父母去给孩子一个有爱的环境,孩子才可以拥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