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见一道小学语文题,有个孩子的奇葩答案实在太有趣了。
题目是这样的——“一个口是(),两个口是()、三个口是()、五个口是()……一千个口是()呢?”
前两个问题比较容易,小朋友都知道两个口是“吕”,三个口是“品”字,但再往后就超出他的认知了。
这孩子挺乖,本着不能空题的原则,硬是发挥“聪明才智”答了出来,不过脑回路就很简单粗暴了,“一千个口到底是什么呢?”他画了堆积如山的“口”字,底下的空白处都被占满了。
无疑,这答案也逗乐了老师,只能说虽然没回答正确,但态度还是比较端正的,只是看着就替他觉得累。
这样的问题屡见不鲜,比如下面这个重要的题型——“把字句”和“被字句”的互相转换,有些小孩经常闹笑话。
“农民伯伯收割完了那片稻子”,要求是把它转换成“把字句”。
大人有生活常识,自然知道正确答案是“农民伯伯把那片稻子收割完了”,可有的小朋友只知硬套公式,关键公式还套错了,就出现了“那片稻子把农民伯伯收割完了”这样啼笑皆非的答案。
这不仅仅与常识有关,还关乎孩子的逻辑思维能力,比如上文的“一千个口”,就是被最前面简单组合的方式给带偏了,孩子的思维没能转过弯来,不知该是“舌”字。
面对这类问题家长不能一笑而过,这说明孩子的逻辑思维不完善,如不及时培养,很可能遭遇“三年级滑坡”的现象,毕竟死记硬背不能适应所有课程。
事实上,孩子逻辑思维的建立和发展,家庭教育才是重头戏,学龄前父母就要有这方面的意识了。
1、日常对话强调因果
因果关系是逻辑思维的重要支撑,日常对话家长要有意识地把孩子往这方面引导。
比如带孩子出去玩耍,看到天气有些阴沉,这就是个教育契机。家长可以这样说:“宝宝,因为现在外面天气灰暗,待会儿可能要下雨,所以我们需要带上一把伞。”
在这个过程中,让孩子知道为什么要带伞,而不是看着家长带了伞却不明所以。
当然啦,利用绘本带孩子多做些这方面的训练,也能获得很好的成效。比如《可爱的数学》这套绘本,一直以来都很受家长们的欢迎。
8册书涵盖了8个不同的主题,让孩子从规律、对比、加法、减法、时间、长短、分类和图形等多个角度,建立起对这个世界因果的认知。
2、通过提问引发思考
聪明的头脑有赖于活跃的思维,家长可以经常提问些开放式问题,训练孩子的发散思维能力。
就以夜空中的月亮为例,如果家长告诉孩子月亮像小船,就容易让其形成定式思维,但如果换种方式,问孩子月亮像什么,他可能会给出五花八门的答案:像镰刀,像香蕉,像一把小小的梳子……
这些回答都非常有趣,自有孩子的想象力在其中。
可知,提问的方式尤其有意义,它可以发挥孩子的主观能动性,别浪费了。
3、引导孩子区分事实和观点
逻辑思维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事实和观点的区分。
很多小孩觉得“抹茶味冰激凌好吃”,就认为这是事实,要是哪个小朋友说它不好吃就是错误的。
这显然是有问题的,本质就是孩子没分清楚何为事实何为观点,这需要家长生活中多加引导。
比如带孩子去公园玩耍,可以这样说:“宝宝,这朵郁金香是黄色的,这是事实;你觉得它漂亮或不漂亮,就是你的观点啦。”
总而言之,若发现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让人啼笑皆非的问题,要知道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孩子思维上的弱点,及时加以培养,这比报补习班高效多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