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长期不吃盐,得不到钠的补充,会使人电解质紊乱,患上“低钠血症”,主要症状为腿软乏力、恶心嗜睡、神经精神症状等;其三,盐中的氯元素对人消化系统中的胃酸产生有补充作用,长期缺盐的人无法正常消化食物,营养容易不良。国家规定井盐和矿盐的氯化钠含量不得低于95%。
因此,就可以看出盐的重要性了。
在我们国家,天然盐主要来自海盐(如江苏盐城的海盐区)、湖盐(如山西运城的盐湖)、井盐(如四川自贡的盐井)。
而贵州本就不环海,因此,在内陆地区呢主要是盐井和盐湖。但这些资源都集中在盆地区域,如运城盆地、四川盆地、云南滇中盆地。
贵州虽然水系发达,水位落差集中的河段较多,是我国黔电进粤的核心。但是,我们成功的避开了任何盐井或者盐湖,因此,贵州自身是不生产盐的!
贵州是内陆之地,是全国唯一不产盐的省份。缺盐的古贵州人,发明了吃酸的方法来解决少盐的问题。酸了的菜,会改变食物的味道。这样一种方法,通过味蕾而遗传下来,因此贵州的酸汤鱼是比较有名的。
后来辣椒传入贵州,民众发现除了酸味以外,辣味也是代替咸味的开胃方法,所以贵州菜的口味,除了麻与酸之外,辣味也是比较正统的。据说湖南的辣,还是自贵州传入的呢。
有史料为证:康熙六十一年《思州府志》中有记载:“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盐”。
道光年间贵州北部已 “顿顿之食每物必蕃椒(辣椒)”。
同治年间贵州人则“四时以食海椒”。
当时的科学并不发达,所以,不知道食物的营养含量,只是觉得吃完以后人更精神了,因此爱吃辣的便成为了传统。
而今,科学证明,辣椒是典型的一种高钠食物,在当时没盐的情况下,辣椒对钠的补充是至关重要的,而且辣椒的生长环境较高不能太冷、不能太旱、适合山地种植,这些我们贵州通通都能满足这些要求!因此,辣椒也不像盐那样昂贵,家家户户都能吃上!
直到新中国成立、贵州解放后,食盐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特殊商品受到高度重视。自20世纪50年代初起,政府就积极调运食盐,解除盐荒,平抑盐价,安定民心;并把盐的产、供、销全部纳入计划管理,由国家盐业企业统购统销。
尽管贵州生活所需的盐仍然主要从四川、重庆、云南、湖南、湖北、江苏等地购进,但随着交通运输的不断发展,已从根本上改变了贵州盐运路线的旧貌,彻底解决了贵州缺盐的状况,各地基层存盐充裕,民食无忧,“斗米斤盐”的民谚终于成为历史。由于大力推广食用碘盐,历代困扰贵州各族穷苦百姓的“大脖颈”病,也终于踪影渐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