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明胃口不好,吃的不多,体重却又增加了;
明明晚上睡得很早,第二天还是感觉很累;
明明昨天才洗的头发,第二天就开始出油打绺儿;
……
你可能猜想过诸多原因,
但绝想不到这些都是你体内湿气淤积引起的。
快来比对以下症状,自测一下是否有湿气?
• 昏昏沉沉、易犯困、睡眠质量差,起不来
• 睡觉留口水、口臭、身体有异味
• 面色暗沉、眼睛肿、有眼袋
• 头发爱出油、面部油亮
• 不想动、四肢沉重疲乏,酸疼不灵活、胸闷且爱发火
• 食欲不振、口里总是黏乎乎、胃部胀气、消化不好
• 舌苔厚腻、舌体胖大、舌头边缘有凹凸不平的齿痕
• 大便稀黏腥臭、粘厕所不易冲掉,或者大便擦不干净
• 小肚子大、常有胀气,身体浮肿、体重增加
• 渗液性皮肤病,如湿疹或某些癣
以上情况有2-3种,就是身体在提示你:体内湿气比较重了。
为什么要祛湿?
古人总结出六大类自然界的气候变化,即“风、寒、暑、湿、燥、火”,称为“六气”,但当身体内正气不足、适应力和抵抗力下降的时候,“六气”就成为“六邪”,我们称六种病邪,“湿邪”即其中一种,也就是常说的“湿”或者“湿气”。
古话说“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六邪之中,唯“湿”更容易渗透也更难祛除,因为湿与寒在一起就成了“寒湿”,与热在一起成了“湿热”,与风在一起就是“风湿”,与暑在一起就是“暑湿”。
在中医理论中,脾脏有运化水谷和水液的功能,能够向上向外输送营养精微物质,且协助管理气血的生成和统摄,然而它却最容易被“湿”困住。最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提出,脾喜燥而恶湿。
你说吧,一个机器枢纽位于人体中部,如果潮湿生锈了会怎么样?肯定是不能正常工作了呀,还会导致一系列其他问题。
所以“湿”伤人隐隐不觉,却能让整个人处于亚健康状态,更易感受外邪而生病。只要湿邪不去,吃再多的补品也都如同隔靴搔痒。
如何正确祛湿?
提到祛湿,很多人都会想到红豆薏米。这里,必须要提到三个误区:
首先,中医说的红豆,不是我们常拿来煲粥的那种圆圆的红豆,而是细长的赤小豆,只有赤小豆才是祛湿佳品。
红豆
第二,薏米确有祛湿消肿的良效,但它性寒,直接煮来吃,会伤脾。所以煮薏米前还需要进行炒制。
▲炒薏米
第三,祛湿不健脾,一切都白费。有些人吃些补品和中药,确实能祛湿,但由于脾胃仍比较虚弱,过段时间湿气又会反弹,治标不治本。所谓湿气重会伤脾,脾虚又会加重湿气,两者相互影响。因此,祛湿的根本在于健脾。
单纯的清热利湿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脾胃的功能。如果长期食用这些偏凉的食物,还可能损伤脾胃的阳气。脾胃特别虚弱的人,对清热祛湿、偏凉的中药会比较敏感,喝祛湿茶就容易拉肚子。如果先健脾后祛湿,脾胃调理好了,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另外,祛湿也是很有讲究的。比如平时爱吃油炸、烧烤等油腻高热量食物、辛辣口味的人,他们的肠胃极易受到刺激,形成湿热,经常让人误以为是上火,仅仅靠降火茶,或许可祛热,但不能祛湿。
相反的,平时爱吃生冷食物的人,体内的阳气容易受到损伤。这种体内寒湿入侵的人,容易出现肠胃功能异常,会有胃口差、腹泻的情况出现。这一类人就不适宜食用寒凉性的配方来祛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