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人问:摧毁一个熊孩子有多难?
这句话获得13000多个回答。高赞答案中,不乏恶劣的“泄恨”方式。对那些“熊孩子”,咬牙切齿的大有人在。
所有的行为皆来自习惯。拿破仑曾说过:成功和失败都源自你所养成的习惯。
可以说,好习惯可以使孩子获得人生的成功与快乐;坏习惯则可以使孩子的一切努力变成徒劳,甚至毁掉孩子的一生
1
孩子容易养成哪些坏习惯?
乱发脾气
很多时候,我们总觉得孩子小,发点脾气没什么,只要孩子一闹,立刻让步。但如果孩子养成了随时发脾气的习惯,长大后容易成为脾气暴躁易怒、自私偏激的边缘性人格。
前段时间有位妈妈被儿子扇了多个巴掌后,选择了直接报警。
这位妈妈从未想过自己十月怀胎生下的儿子,还没等到他长大,还没等来他的报答,竟先等来了他的打骂和羞辱。
民警到来之后,男孩不仅没有害怕和羞愧,竟然双手叉腰,理直气壮地和民警对峙:
“‘他妈的’是学校常用语,这个没办法,我改不了了!还有更难听的呢,说出来不好。”
“她太啰嗦了,我忍不住就想打她。”
言外之意,自己没骂妈妈更难听的,已经是口下留情了!妈妈“啰嗦”,就该挨打!
面对如此嚣张跋扈的熊孩子,民警批评教育了他,并要求父亲好好管教儿子。
没想到,父亲竟然这样回应:
“他还是个孩子,这是我们的家务事,不需要民警帮忙教育了。”
很多孩子一旦犯错,有些家长就会抛出一句“他还是个孩子。”
从出生那刻起,孩子就是全能自恋者,世界以我为中心,必须无条件满足我的要求。若一直把他当孩子,那他就永远是个“孩子”:不思考行为的结果,更没有承担后果的责任。
霸道任性没教养
微博曾流传过一则新闻:重庆的程小姐,提着蛋卷去上班,一个十岁左右的男孩过来讨要。程小姐还没反应过来,男孩就直接伸手抓蛋卷了。
知乎上很多人说的“熊孩子”,大多就是指这样的孩子。没有教养,没有界限,霸道任性,想要什么就要什么。
许多人说孩子小、不懂事,要原谅他们。可是,“熊孩子”就可以任性妄为吗?
2004年,黑龙江通河县某山村,一名13岁男孩强奸了一名14岁女孩。报案后,由于未到法定刑事责任,法院只判男孩赔偿女孩医药费,男孩很快被放了出来。一周后,男孩夜闯女孩家中,将女孩的母亲活活捅死,足足捅了19刀。
恶魔的种子,若是种在霸道任性的孩子心里,随时可能发芽。
顶嘴耍赖
2017年春天,16岁男孩小健因糖尿病不幸去世了。
糖尿病本不会致命,只要遵医嘱用药就可以。但小健不喜欢打胰岛素,每次父母要求他打针,他就顶嘴耍赖,据理力争不打针。最后父母拗不过孩子,同意孩子停药。
半年后,孩子突发急性并发症而死。此时的父母痛不欲生:爸妈很后悔,爱你变成害你……
孩子用顶嘴的方式试探父母底线的行为极为常见。可顶嘴耍赖与解释说明并不一样。遇到事情可以解释说明,但并不是事事都可以顶嘴耍赖讲条件。
在原则性问题上,我们需要有坚定的态度,让孩子知道,胡闹要承担后果,顶嘴耍赖是没用的。
前不久,广东湛江雷州市一男孩对父母说自己考了700多分,考上了清华,并拿出清华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他的父母看到后开心极了,在村里为他拉条幅,放鞭炮。
后来村干部在看通知书的时候,发现居然有错别字,“报到时间”写的是“报道时间”,“高等学历”写的是“高度学历”,并提醒他的父母去查成绩。
当他们去查成绩,才发现原来儿子并非“学霸”,只考了235分。
得知孩子的成绩,父亲觉得丢人极了。
后来当地乡政府回应,这个孩子其实一直都在欺骗父母,以此来要生活费,高考后又欺骗父母说考了700多分,可以上清华。
如果顶嘴耍赖是孩子试探父母底线的行为,欺骗则是摸清父母态度底线的侥幸行为,长期欺骗,是父母和孩子之间出现了严重的“鸿沟”。
作为父母,不只是一味地去迎合孩子,更不是将孩子只丢给学校,给点孩子生活费,其余什么都不管,孩子说啥就是啥,甚至还学会了撒谎。
磨蹭拖拉
许多孩子爱磨蹭:起床磨蹭,吃饭磨蹭,睡觉磨蹭,做什么事都磨蹭。
快点起床了,上学要迟到了;
快点吃,饭都凉掉了;
快点睡觉啦,明天上学起不来了;
作业怎么还没有做好啊?
你看你,出门都说了20分钟了,你到现在衣服都没穿好。
磨蹭的最大原因是没有时间观念。缺乏时间观念的人,做事往往心不在焉,时常半途而废,有始无终。
每年的中高考,很多学子因为迟到一两分钟,被拒之考试门外,错失一年的努力。
无论什么原因,往往不经意间的习惯,让自己与成功错失交臂。
磨蹭拖延让孩子缺乏创造力,越来越不自信,同时对事物缺乏兴趣,对要做的事情轻易放弃,甚至会产生厌学等现象。
有暴力倾向
有的孩子,尤其是男孩儿,和同龄人玩耍时总喜欢动手抓人或者掐咬;有些孩子行为比较粗鲁,一言不合就动手,孩子的这些暴力行为,父母一定要及时制止,适时引导让孩子纠正改善。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一个10岁的男孩挥舞着拳头,一拳又一拳地打在母亲的头部。
母亲一直退让,男孩步步紧逼,哪怕母亲被踹倒在地,依然不依不饶。
而一旁拍摄的父亲,非但冷眼旁观,还有意纵容,当男孩回头往镜头方向看了一眼后,便像受到了鼓励一般,踹得更狠了。
孩子有暴力倾向,往往因为父母的纵容,长大后变本加厉,不仅危害社会,最终等待他们的也是法律制裁。
2
孩子为什么会有坏习惯?
俞敏洪说:
孩子的问题基本都是家长的问题。正是一直标榜着爱孩子的我们,让孩子养成那些影响一生的坏习惯。
1、父母的负面影响
我们是什么样,孩子也会成为什么样,正如那句:父母是原件,孩子是复印件。
心理学家班杜拉有一个著名的“波波玩偶实验”:
在实验中,班杜拉让介于3—6岁之间的36名男孩和36名女孩分组,分别观看同性和异性成人殴打一个波波玩偶。
成人当着孩子的面,坐在波比娃娃身上,一边击打一边谩骂,然后把它抛向空中,并反复踢来踢去,持续10分钟后,成人离开,把孩子一个人留在房间里。
波波玩偶实验:成人示范攻击行为
令人震惊的是,孩子们随后做了和成人一样的动作,对波比娃娃拳打脚踢。
波波玩偶实验:孩子习得并模仿成人的攻击行为
研究显示:
男孩平均表现出104次暴力行为,女孩48.4次;
男孩的身体攻击倾向更为明显;
相比异性,孩子更乐于模仿同性成人的行为。
换句话来说:父母现在的模样,就是孩子长大后的标杆。
当一个孩子,尤其是男孩,经常目睹父亲对母亲的谩骂和殴打后,就会形成一个根深蒂固的信念:暴力是被允许的,只有暴力才能解决问题。
托尔斯泰有句名言:
“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2、父母教育的缺席
每一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通常都有一个“问题家庭”。
母亲教育缺失时,孩子容易焦虑紧张、优柔寡断,人际关系往往处理不当。父亲教育缺席时,男孩容易发生成瘾行为,例如沉迷于电玩、抽烟、喝酒、吸毒等;女孩则容易产生早熟、“大叔控”心理。
在孩子的成长中,父教更为重要。有研究发现:60%的强奸犯、72%的少年凶杀犯来自无父家庭,90%离家出走的孩子来自无父家庭,75%的吸毒青少年来自无父家庭。
成龙曾说:房祖名抱怨我从来没去学校接过他。一天我终于有空了,跑去他学校门口等,却没有等到他。后来才知道他已经升中学了,而我去的是小学。
后来房祖名沾染上了大麻,成龙后悔不已:“我不是一个好爸爸。”
于是,他决心要改变自己,试着做个好爸爸。
3、过于溺爱宠爱
我们常常以为,爱孩子就应该给他一切。
李双江的儿子李天一,可谓是天之骄子,最后却深陷牢狱之中。有人问李双江,孩子做错事惩罚吗?
李双江说:“不打,舍不得,有时真想打,但不能打,劝说,我们只是吓唬一下。还没有打,自己的眼泪先掉下来了……”
爱孩子,也需要理智和界限。
钱文忠说:“我们对孩子没有控制、抑制、约束,一味以爱的名义对他们让步,这样的教育是不对的。”
教育界有这样的一句话:“那些长大后没出息的孩子,有80%的原因是小时候家长对他们太过千依百顺。”
3
如何改变?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镜子是诚实的,能清楚地映射出我们为人父母的一切。
所以,最需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我们。
无条件地爱与接纳
所有的亲子关系,都应该建立在爱与接纳的基础上。
无条件地爱孩子,接纳孩子的一切,无论是好是坏。有的孩子爱发脾气,是因为他们的情绪要宣泄,他们需要表达,但不知道如何表达,于是常以发脾气的形式显现。
心理学家李子勋说:孩子的需求有三方面:陪伴、探索、确认自己的重要性。爱发脾气的孩子是因为内心没有被看见,不被理解,不确定自己在父母心中的重要性。
任何一个优秀的孩子,都不是横空出世的奇迹,而是有迹可循的因果,它的因,在家庭,它的根,在父母。
前段时间,27岁刚刚博士毕业的张霁,因为入选华为“天才少年”并拿到最高档年薪201万,受到全网瞩目。
可是纵观张霁的成长履历,他其实并非“天生奇才”。
他就读的本科院校,原本是一所三本大学,还是一所民办高校。
更让人难以相信的是,这还是他高三复读了一年的结果。
正如张霁回应媒体时所说,自己并不是什么天才型选手,能有今天的成就,除了自己后天的努力,也和小时候父母对他的影响息息相关。
张霁说,从懂事起,父母就特别尊重他的选择,从来不会替他做任何决定,而是全力支持他,经常鼓励引导他。
如果张霁需要买一个什么东西,父母不会一下子让他轻易得到:
“比如,有个东西100元,爸爸会出95元,另外5元让我自己去赚。”
父母的尊重和放手,让他成为了独立有主见的人,一直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最终不负众望脱颖而出。
杨绛的父亲杨荫杭说过一句话:“教育孩子独立,胜过当第一。”
性格和灵魂的独立,才是一个孩子行走世间,最大的实力。
以身作则
最近湖南的一对学霸双胞胎火了。
2020年高考放榜,湖南慈利县双胞胎兄弟赵稞和赵棣,分别以687、685的高分被清华、北大录取。
“双胞胎学霸”、“寒门学子”这些关键词,让两兄弟的热度久居不下。
人人高喊“寒门难再出贵子”的年代,他们用自己的成绩和实力证明了:
贫寒是不能阻挡成功的。
赵稞和赵棣的好成绩,有与生俱来的天分,有自己的刻苦和自律,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那就是两人的父亲。
父亲赵忠琪没有多高的学识,然而这个老实巴交的男人却清楚的知道:
大山里的孩子没有别的出路,唯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三年时间里,每个周末赵忠其都会从农村赶到县城,与孩子交谈,了解他们的想法。
当孩子表示压力大的时候,父亲只有一句话:“挺住,这三年你们必须挺住。”
抱着这样朴实而坚定的信念,父亲一直在背后默默地为孩子助力。
“只要父亲在,我们便感觉身后有了依靠。”
每一个横空出世的奇迹,都离不开父母的奋力托举。
父母是孩子的原件,也是孩子的起点。
家教,贵在自教,父母的言传身教和托底,永远是孩子触底反弹的底气。
不娇惯、不溺爱
我们愿意倾尽全力爱我们的孩子。但爱并不等于溺爱。
前不久,一个熊孩子在小区用水枪射人,射到了另一个孩子身上,把人家衣服全弄湿了。
另一个孩子父母便朝着四周问了一句是谁射的。
没想到,熊孩子的家长却发起飙来:
“打到你家孩子怎么了?你这是什么态度?他还是个孩子,谁让你家孩子站这里碍事的?”
不依不饶的熊孩子的家长,不仅不教孩子道歉,甚至推搡被水枪射到的孩子家长。
视频被传到网上后,引来了轩然大波,很多网友对熊孩子家长的态度议论纷纷。
本身,孩子玩水枪,不小心射到别的孩子,道个歉其实并没有什么。
然而,家长的嚣张态度却给孩子做了最坏的示范。
要知道,孩子犯错后,父母的态度,影响着孩子对错误的认知程度。
父母对孩子护短,会让孩子愈发地有恃无恐,可能会失去对规则甚至是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过分的溺爱,对孩子而言是一份“毒药”,害孩子于无形中。爱与教育,需要掌握好尺度来平衡。
多让孩子参与家务
家务劳动既可以锻炼孩子的动手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性,又能让他们理解父母的辛苦,培养责任感。
五年前,有一则新闻震惊网络:
一位留美双料女博士,因生活能力、社交能力极度缺乏,被企业辞退后无法继续申请签证延期,最终沦落街头,被遣返回京时,随身携带的只有一盒治疗精神分裂的药片。
这位来自大西北的女孩,是一名妥妥的学霸,从初中起就被一路保送,北大毕业后又一路读到博士后。
面对询问,女孩反复说着一句话:“除了学习,我什么都不会。”其父母也坦言,从不曾让女儿做过任何家务。
现实是残酷的,一个生活不能自理、无法与人交际的成年人,即便是天才学霸,也不会被社会接纳。
每一个无法独立的孩子,背后都有一双不愿离开的手。
良好的习惯是美好人生的开始。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比学习知识重要得多。
4
如何培养?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专家孙云晓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习惯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养成一个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将会终身受益,孩子小时是培养习惯的最佳时期,有一个公式:早期教育花一公斤的气力 = 后期教育花一吨的气力。
在这里给大家提供一个公式: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克服坏习惯用减法。
举例培养好习惯用加法:如培养孩子爱画画的习惯,今天叫他画一只小兔子,明天画小兔在吃青草,增加画青草或草地,后天在草地上画几朵花,再后天在天上画白云太阳。这样一天一天的增加,画画的好习惯就自然的养成了。
克服坏习惯怎么用减法:如孩子坐不住板凳是正常现象。
一位细心的朋友观察写作业的儿子,一会喝水,一会撒尿,不到一小时出来四五次。
朋友看在眼里却没有急于求成,而是在第二天孩子写作业前给孩子提了个建议:坐下前把该办的事办好,我看你写作业时出来3次完全可以,孩子在妈妈的鼓励下果真少出去一次;过几天朋友又提议再减少一次,孩子又轻松做到了。
父母的要求依次递减,直到孩子可以集中精力把作业写完,既帮孩子克服了不良习惯,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孩子的自信心。
好习惯的养成不在一朝一夕,贵在长久坚持。
孩子的每一个习惯里,都隐藏着我们的影子。孩子的成长需要我们持续不断的正确努力。愿我们,在竭尽全力爱孩子的同时,也能给孩子一个正确的方向。
愿我们的孩子,都拥有一个美丽圆满的人生!
-end-
▍来源:网络。本公众号尊重原创,好的内容值得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本文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