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会有一些"故意"行为,别以为孩子在气你,该学会反思了

今日问题:孩子的"故意"行为,并非是想气你

朋友小雅的儿子杰杰今年4岁了,小雅发现杰杰最近总是故意把手放进嘴巴里吃,明明杰杰从小都不会吃手指,不知道为什么最近突然喜欢上了吃手,说了好几次不能吃手,手上有细菌,而且会影响牙齿的发育,但是杰杰就是不听,还非常喜欢在小雅的眼皮底下吃手。杰杰这样的行为让小雅很不解。

通过私底下的询问,杰杰告诉小编,因为有一次看到妈妈对着领居家在吃手的弟弟说:"会吃手手了,真可爱,看着就想让人抱一抱。"而妈妈很久没有抱杰杰了,所以在妈妈面前吃手,想让妈妈也抱一抱自己。

孩子通常有哪些故意行为,家长是否发现?

1.故意去弄脏衣服

明明告诉孩子无数次,衣服干净整洁才卫生,不能弄脏衣服,但没过多久衣服还是脏了。比如说,在孩子画画的时候,在画画前,即使说好了,画笔不能画到衣服上,甚至还威胁了说如果画在衣服上就不给玩了。答应得好好的,可结果没过多久,一个身上五颜六色的孩子就出现在面前。注意观察的父母就会发现,那些喜欢"故意捣蛋"的孩子身上的颜料并不是不小心蹭上去的,而是孩子故意画上去的。

2.故意弄乱玩具

家有"捣蛋"孩子的家长就会知道,不管和孩子一起收拾多少次玩具,即使威胁孩子再不收拾玩具,就要把玩具全丢了。不用过多久都会看到,辛苦收拾好的玩具,一下子又变得乱七八糟的了,如果这时喊孩子收拾玩具,孩子非但不会收拾,而是会对家长说不想收拾,甚至还会把玩具弄得更乱。

3.故意喊疼

有一些孩子,在家长忙着工作的时候,总是爱捣乱,一会喊脚痛,一会喊手痛,还非得凑到 家长的跟前要抱抱或者吹吹。即使家长很和蔼地说:"爸爸在工作呢,等我忙完了再给你吹吹好吗?"可孩子还是会不依不饶地闹着:"不要,我现在就要抱抱。"其实孩子的身体并不痛,但他就是要家长安慰一番才心满意足。

4.故意装病

有些孩子除了会故意喊痛以外,还会故意装病。特别是那些平时父母都忙于工作,只有生病了才能得到父母陪伴照顾的孩子。这些孩子为了能够得到父母的关爱,即使没有病也会装病,甚至是故意千方百计地让自己感冒发烧。像杰杰就试过,有一次,为了能让出差的妈妈早点回家陪自己,在冬天故意脱了衣服泡冷水,当奶奶发现的时候,杰杰已经冻得全身发抖,即使立刻喝了姜汤,杰杰还是发烧了。妈妈回来严厉批评杰杰的时候,杰杰什么也不说,只是倔强地咬着小嘴掉眼泪。

为什么孩子总会出现这些"故意"的行为?

1.想得到家长的关心和在乎

很多家长或许会认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所以趁着孩子小的时候多拼搏,争取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等孩子长大以后再好好陪伴。可是实际上,孩子是很敏感的,哪怕是几个月的宝宝,如果宝宝感觉到他哭能够得到父母的关注和拥抱,那么在他想要抱抱的时候就会一直哭,直到抱起孩子为止。

而那些调皮捣蛋的孩子也一样,如果在乖巧听话的时候得不到能满足需要的关注和在乎,而在调皮捣蛋的时候能得到家长的情绪反馈,那么孩子就会乐此不疲地用,认为找到方法引起家长的注意。

2.对社交的一种迫切追求

而有些孩子喜欢在和别的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候进行捣乱,往往这个时候家长会一边不好意思地道歉,一边严厉地批评孩子,以为孩子这样的行为是不喜欢小朋友一起玩。其实恰恰相反,这是孩子迫切地想和小朋友一起玩的表现。只是,孩子不懂怎么去社交,误以为进行捣乱就能得到所有人的关注,别人会觉得他很厉害,进而跟自己一起玩,甚至孩子把捣乱当作一种跟别人一起玩的小游戏。

比如说,杰杰在小区的沙池里玩,看到别的小朋友一起堆了一个很漂亮的沙堡玩得很开心,他羡慕地看了很久,也想和小朋友们一起玩,于是冲过去,一脚踩坏了沙堡,还哈哈大笑,以为能够得到小朋友们的崇拜,心里想:"看我多厉害啊,你们堆了那么久的沙堡,我一脚就能踩坏了"。但是收获的是小朋友的责怪和妈妈的批评,像杰杰一样的小朋友如果得不到正确的引导,那么将会发展成为以破坏别人的劳动成果为乐趣的社交方式。

3.探索别人的底线

因为长期缺乏关注与陪伴,有的孩子就会以探索别人对自己的忍耐度来衡量对自己的关心有多少。比如,杰杰明明知道吃手是不对的,但还是一而再地吃手,一方面是期待妈妈能觉得他可爱,会抱一抱他,一方面是在试探妈妈对他"不懂事"行为的忍耐底线在哪里。

面对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处理?

1.安抚式的批评

在孩子捣乱的时候,有些家长很容易因为画面的冲击而产生急躁的情绪,进而很严厉地批评孩子,期望这样孩子可以记住错误改过,可实际上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如果家长能够用温和的语气和孩子沟通,引导他自己说出错误在哪,这样安抚式的批评更能让孩子接受。

比如说,当孩子打扰家长工作时,家长可以耐心地和孩子解释自己正在忙,等忙完了才有时间一起玩。引导孩子思考他捣乱父母工作的行为对不对,能不能让人喜欢。并引导孩子自己说出怎么做才能让人喜欢,能让父母很快地陪他一起玩。这样做比严厉地责骂孩子"不要闹了"更能让孩子耐心地在一旁等候父母工作结束。

2.提高陪伴的质量

家长在不忙的时候应该放下手机,全身心的陪伴孩子。家长容易因为迷恋手机而答不上孩子的话时,孩子会认为家长的陪伴很敷衍,进而产生不满的情绪,甚至会因此渐渐地疏远家长。

陪伴孩子的时候,就要和孩子一起体验他的世界,如果总是单一地和孩子聊天或者坐在一边看孩子玩玩具的话,很快就会让孩子感觉到枯燥乏味,让陪伴的质量大打折扣。

在陪伴孩子时善用亲密的肢体语言,陪伴孩子的时候表情不要太严肃,这样会让孩子误以为你不喜欢陪他玩而委屈。多对孩子微笑,在陪玩的时候,尽量让自己成为孩子的真正的玩伴,而不是高高在上的长辈。在适当的时候即使只是摸摸孩子的头或者给孩子一个拥抱都能让孩子开心一整天。

育儿启迪:

当孩子常常出现"故意"行为时,并非孩子想气家长,而是因为孩子缺少关注与陪伴了。尤其是在孩子的幼年期,家长的陪伴简直就是宝贵的财富。用心去陪伴孩子吧,他们为了引起你的注意可是煞费苦心,不要辜负他们的爱意,要好好沟通,让孩子得到无条件的支持。

每日一问:您家里也有一个爱和您作对的宝宝吗?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2433 字。

转载请注明: 孩子总是会有一些"故意"行为,别以为孩子在气你,该学会反思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