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西北油田采油一厂TK915-6XCX井现场,技术人员应用“小型撬装气举”工艺,通过注入增压天然气,排出了井底积液,不但解决了产能不足问题,而且还让这口低效井变成了长寿井,日增油20余吨。
该厂有近600口机采井,占全厂生产井的82%,由于油藏类型复杂,机采井呈现出高粘、高含蜡、高沥青等特点,技术人员立足提高油井产能,精心呵护每一口油井,通过消除异常、技术创新和破解生产难题等举措,油井平均检泵周期达808天,连续生产两年的长寿井已经达到140口,确保油气产量平稳运行。
“健康门诊” ,及时消除油井异常
“TK263井历次化验出的粘温数据,有高有低,通过多次研究,我发现油管内的稠油是主要因素。”技术员安国良在措施论证会上做出判断。
经过一番讨论,大家决定到现场查看异常情况,决定采取“先注稀油、后用盐水正循环洗井”措施,带动了稀油溶解环型空间里的稠油。措施实施后,油井果然恢复了正常,日增油近10吨。
该厂平均每天有7-8口异常井,为此,每位技术人员的电脑上都安装了油井监控系统,24小时对异常井的生产状态进行跟踪分析,一旦发现异常问题就找病根,开药方。TK261CH井是一口重点生产井,他们通过远程功图发现曲线异常,现场落实后,他们采取了正洗井措施,该井很快恢复生产。
针对生产异常,技术员何寅还专门编写了《异常井处理手册》,做成口袋书,分发给现场巡检人员,便于对异常井快速做出诊断。今年以来,共落实措施、现场指导200余井次,异常井同比减少了30%。
“专家会诊”,短命井变成长寿井
“AT1-15H井的免修期已达3000天,连续生产8年了。”看着刚录入的长寿井统计表,负责油井管理的技术员邓淇文特别开心。
该井是一口弱能量井,在制定方案时,技术人员充分考虑油井产液性质、杆柱载荷、泵型及地面配套等影响因素,尽量避免在生产中停机,同时,加强井口地面保养,通过综合治理,免修期由160天延长到了3000天,短命井变成长寿井。
该厂建立机采井免修期、泵效等八项健康采油指标,严把源头设计、过程管理等关口,今年以来优化设计和工作参数200余井次,连续生产5年的油井也有28口。
“油井长寿不仅可以多生产原油,而且节约了修井费用,近两年来,仅长寿井日产原油750吨,占总产量的19%,累计节约作业成本4200余万元。”该厂地质研究所副所长谭辉说。
技术人员在对每口井井温对比排查的基础上,还总结出一套根据井温变化判断油井异常的方法,即“井温图版”法,目前已在TK910H等多口井应用,减少产量损失920吨。
“专科问诊”,科学破解生产难题
近期,技术员安国良精心编写的《有杆泵升级改造集成技术与应用》项目,获得西北油田创新工作室项目一等奖,现场累计应用86井次,创效达1500余万。
为了延长油井生产寿命,他们专门成立项目组,开展技术攻关,通过收集第一手资料、组织措施论证会、现场实验评价,共解决了50多项低效井的疑难杂症。
机抽井的阀球阀座材质影响着油井的生产寿命,为验证阀球的抗酸性,他们将不同材质阀球分别放进配好的酸液里,每个小时轮流去记录样品变化,通过色泽、质量等变化去模拟腐蚀状况,最终选择使用碳化钛材质的阀球,油井泵效提高了3%。
稠油治理是开发中的一大难题,他们拓展专业领域去研究稠油生成原理,创新提出了“1+3”稠油治理模式,从源头降粘、井筒举升、地面集输等三方面进行治理,提高了生产效率,每年可减少产量损失2000吨。
“目前,我们形成了裸眼处理、套损治理、落物打捞等11项复杂修井技术和9项低成本工艺,成为治理低效井的利器,近两年累计实施400井次,创效3000余万元。”该厂开发研究所技术员钟敏说。(孔守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