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跟闺蜜一家一起吃饭,我跟儿子早早吃完,就送他去上寒假班了,留下我老公跟他们一起继续聊天吃饭。我回来时他们正好吃完,于是愉快地互道再见,并且约好了下次见面的时间。
回家的路上老公跟我吐槽说:“她家的闺女也惯得太不像话了吧!咱吃剩的一盘冻豆腐,她到处乱丢,丢完了捡起来放嘴里嚼,嚼完了吐得满地都是。
这还不算,她把装小菜的盘子哐哐往地上摔,她爸妈也不管管。”我叹了口气说:“那孩子是从小哭到大的,她爸妈实在是被她哭怕了,一点也不敢说她,一说就往死里哭,哭到呕吐那种。”
闺蜜的女儿今年快四岁了,是个特别典型的“玻璃心”宝宝,一遇到点困难就哭个不停,我甚至见过她因为涂色涂出了边框就号啕大哭半个多小时的场景,怎么哄都哄不好,真得让人束手无策。
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这个孩子自小就在爷爷奶奶的看护下长大,闺蜜夫妻工作太忙,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对孩子关注较少,两个老人又一味地溺爱孩子,于是造成了孩子变得异常“玻璃心”,一点都说不得。
像闺蜜女儿一样的“玻璃心”孩子如今处处可见,让人感叹是不是时代变了,“祖国的花朵”都变得如此脆弱,哪像我们小时候爬墙上树那样耐摔打,但其实细细观察,“玻璃心”的孩子大多有一些共性,那就是他们的性格都比较相似。
什么样性格的孩子容易“玻璃心”?
自卑的孩子
性格自卑的孩子遇事容易软弱,总往最坏的方面想,因此他们在遇到困难时就会表现得特别脆弱,习惯用哭来表达自己的畏惧情绪,这就使他们变得十分“玻璃心”,尤其面对父母的批评指责,更是令他们无法接受。
性格争强好胜的孩子
个别孩子从小性格就非常争强好胜,凡事都想要独占鳌头,个性非常强硬。这样的孩子一旦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就容易“过刚易折”。
自尊心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因此他们特别受不了失败,也受不了别人的不认同,所以遭遇挫折时这类孩子会表现得非常受伤。
被娇生惯养的孩子
从小在蜜罐里长大的孩子是最容易产生“玻璃心”的,因为在他们的世界里,所有人都会顺着自己,所以如果遭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就会不知所措,就会习惯性地用哭来解决问题。
有的人认为孩子的气质是天生的,但其实不然,孩子的性格只有小部分是来自父母的遗传,更多的还是受家庭环境的后天影响,尤其是父母对孩子内心需求的关注程度,孩子越是不被理解,就越容易变成“玻璃心”。
孩子为什么会变成“玻璃心”?
被过度溺爱
现代社会的生活条件提高了,所以很多父母长辈都对自己的孩子予取予求,把孩子说的话当作圣旨,对孩子过度溺爱。
这样就导致很多孩子迷失于自己的“位高权重”,一旦有人反对自己或者做事遇到困难,就会让他们无法接受。这类孩子的父母通常更关注孩子的吃穿住行,而忽视孩子的内心。
经常被批评
没有人喜欢被批评,孩子也一样。经常被批评的孩子会变得怯懦自卑,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这个类型的孩子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注和认同,但这份渴求却经常性被父母忽视,因此他们就容易心理脆弱。
父母的负面影响
著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曾说:“小孩是不会区分事实和笑话的,他们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观念。”
有的家长非常喜欢给孩子贴负面标签,比如当众说孩子是个“爱哭鬼”“胆小鬼”等,这样久而久之,孩子就会把自己定位成父母眼中的自己,变成所谓的“玻璃心”。
父母们要清楚,造成孩子“玻璃心”的情况并不仅仅是因为孩子自身性格的原因,更多的是因为父母缺乏对孩子真正内心需求的关注。
因此要想让孩子变得更加坚强乐观,就需要父母从自身出发,改变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对孩子多关注多理解,采取适合自己孩子的方式进行沟通,这样才能够行之有效地改善孩子“玻璃心”的性格。
如何避免孩子“玻璃心”?
家长多鼓励孩子
对于孩子来说,父母的鼓励和支持永远都是自己最有效的强心剂。
父母不要吝啬于自己对孩子的赞美和肯定,只有多多表扬和鼓励孩子,才能让他们内心更加坚强与勇敢,立场更加坚定,才不会遇事只会用哭来解决问题。
了解孩子“玻璃心”根源并教孩子学会情绪管理
父母在面对“玻璃心”的孩子时首先要学会接纳孩子的负面情绪,对孩子进行宽慰和安抚,等孩子心情平静再跟孩子沟通,了解他们“玻璃心”的根本原因。
只有从根源入手,才能逐步缓解孩子脆弱的心态,与此同时,父母还要教孩子学会适当的情绪管理,告诉他们哭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自己和周围人更加崩溃。
改善教育环境,给孩子减压
教育家克鲁普斯卡娅曾说:“对双亲来说,家庭教育首先是自我教育。”
身为父母我们必须以身作则,给孩子做一个好的榜样,同时我们也要下意识地培养孩子乐观的心态。
若是孩子已然变成“玻璃心”,那么父母就要及时改善教育环境,与家人沟通采取正确的教育方式,不能对孩子过度溺爱,也不能对孩子要求过高,要让孩子处于一个轻松环境的氛围之下,这样才能让他们形成更加乐观积极的心态。
总而言之,父母们切不可忽视“关注的力量”,只有对孩子真正的内心所需有所关注和回应,同时采取正确的教育手段,才能避免让孩子成为“玻璃心”,成长得更加阳光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