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夏交替季节防范小儿传染病

春夏交替季节防范小儿传染病

李红在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儿科模型室进行教学示范

当下正值春夏交替季节,艳阳高照,孩子们的户外活动多了,与此同时,自然界的各种微生物也活跃起来了,进入传染病多发期。孩子们的抵抗能力低,更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提高疾病预防意识。

在临床上,小儿肺炎是儿科最常见的呼吸道疾病,其症状是发热、咳嗽、呼吸增快。小儿肺炎一般会有高热的表现,咳嗽比较重,有些患儿有痰,有些表现为干咳,有些还能听到喘鸣音。但小婴儿咳嗽可能不是很明显,会有呛奶、吐沫、呕吐、腹泻和呼吸困难等表现。其实小儿肺炎并不可怕,大多数肺炎经过积极治疗均可好转。

如何有效预防小儿肺炎疾病的发生呢?市人民医院儿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李红建议:一是常喝白开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可以减少呼吸道疾病的发生。可能有的妈妈会说,宝宝不喜欢喝水,每次只喝一两口。没关系,小儿胃容量小,不可能像大人那样一次可以喝一大杯,但可以经常喂食,积少成多。另外,不要用果汁或葡萄糖水代替白开水,因为摄入糖分过高,会影响小儿消化,而且孩子习惯了喝“甜甜的水”,就更不愿喝白开水了。

二是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平时让孩子加强体格锻炼,培养其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鼓励其多到户外活动,多晒太阳。还要保证充足的睡眠,提高孩子的抗病能力。居室内应每日定期开窗换气,并注意天气变化,及时给孩子增减衣服。

三是预防交叉感染。尽可能让孩子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的病人,家里有人感冒、咳嗽时,不要让其与孩子接触。感冒流行季节,让孩子减少外出的频率,并且要远离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

四是做好儿童的计划免疫。按时给孩子接种麻疹、百白破及流感等疫苗,从而减少此类病原微生物感染后继发肺炎的可能性。另外,流感病毒很容易变异,基本上每年变异一次。由于病毒的变异,即使当年接种了疫苗,次年仍然会有患流感的情况出现,所以建议免疫力较差的患儿每年进行流感疫苗接种。

手足口病

进入5月,天气逐渐转热,又将进入手足口病的高发期。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引起,多见于5岁以下儿童,主要表现为皮疹、发热、咳嗽、腹泻、口腔疼痛等,少数可合并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心肌炎,潜伏期多为2至10天(平均3至5天)。皮疹主要散在分布于手、足、口、臀部,典型皮疹为丘疹、斑丘疹及疱疹,其周伴红晕,无触痛和痒感,不典型皮疹表现为疹点小、厚、硬、少。

患儿及隐形感染者为主要传染源。传播方式主要是接触传播(如接触患儿咽部及鼻腔分泌物、粪便或疱疹液,接触病毒污染的玩具、食具、奶具及其他用品等)、呼吸道飞沫传播,婴幼儿及儿童普遍易感。

儿童手足口病该如何预防?一是避免与手足口病患儿密切接触。二是接种手足口疫苗,尽量在1岁前完成接种。三是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外出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婴幼儿洗手;不要让婴幼儿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触患病婴幼儿;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并妥善处理污物;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本病流行期间不宜带婴幼儿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婴幼儿出现相关症状要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父母要及时对患儿的衣物进行晾晒或消毒,对患儿粪便及时进行消毒处理。轻症患儿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疗、休息,以减少交叉感染。

幼儿园及小学等机构要积极做好预防手足口病相关措施:如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日对玩具、个人卫生用具、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进行清扫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扫厕所)时,工作人员应戴手套,清洗工作结束后应立即洗手;配备碘酊、消毒棉球等消毒必备品。一旦出现疑似手足口病症状的病例,应立即送到医院就诊。

李红表示,多数手足口病患儿预后良好,后遗症少,但部分重症患儿预后差,因此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是手足口病的主要治疗原则。

■ 文字/阳江日报记者 谭兴孚

通讯员 廖兆军

■图片/市人民医院提供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609 字。

转载请注明: 春夏交替季节防范小儿传染病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