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挫折教育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越来越多的父母看到了经常鼓励孩子的好处。但就像挫折教育不一定能养出抗打击的孩子,不适当的鼓励教育也会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同样是孩子不愿意洗头,两位妈妈的不同做法,孩子的反应差距悬殊
孩子到了两岁前后,让宝妈头大的事情一茬接着一茬,其中就包括了不愿意洗头发。
宝妈A:2岁半的宝宝每次洗澡都要嘀咕一句“只洗澡,不洗头”。每次给他洗头都表现得十分恐惧,我一直鼓励他勇敢、不要怕,只是洗个头,很快就好了。但每次孩子还是动来动去导致水进到眼睛里,接着就是大喊大叫,乱抓一气。
宝妈B:两岁的宝宝不愿意洗头,无论是安抚还是鼓励都不起作用。后来有一次亲自示范,往后仰着脖子洗头给宝宝示范,跟他闲聊“你看妈妈脸上都没有水”,随后宝宝学着我的姿势洗完头后,笑着对我大叫“没事”,我知道那是他克服了小小人生中的第一次困难所表露出的愉悦。
当孩子抗拒一件事,最没用的举动就是一直鼓励他,还自以为是先进
很多家长在孩子遇到困难或者抗拒某件事情的时候都会犯一个错误,即马上帮(逼)孩子解决问题,此时鼓励或批评便成为了催促孩子前进的一种“工具”,殊不知这种手段到了一定阶段可能就不起作用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巴甫洛夫用狗做了这样一个实验:每次给狗送食物以前打开红灯、响起铃声。这样经过一段时间以后,铃声一响或红灯一亮,狗就开始分泌唾液。
不少家长都利用了“巴甫洛夫的狗”的这一实验结论,试图运用正向激励的方式来引导孩子的行为。
事实上,这种行为于年纪较小尚未形成逻辑思维的孩子,用微笑、惊叫、表扬确实能起到规范行为的作用。但与此同时父母表现出焦虑、着急、生气的情绪,会让他们误以为自己胆小愚蠢,能力不足,对自己不合理的认知会直接影响他们的抗逆能力;
当孩子稍大一点,懂得观察和思考之后这种方法便更加不适用了。一开始父母的夸奖会让其活在“楚门的世界”之中,认为自己最棒最强,当接触到更多同龄人,发现自己掌握的别人也都会的时候无疑等于一落千丈,形成害怕失败,畏惧挑战的性格。
别让盲目鼓励成为孩子成长路上的绊脚石
太多的父母只注重结果,评判孩子是否达到了自己的心理预期或者目的,而忽略了孩子的真实感受。
对于初次接触游泳的孩子来说,眼睛进水真的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孩子第一次登高往下看,腿软走不动很正常;遇到困难,他们也会感到累,出现气馁、急躁、生气、焦虑等情绪。
当孩子抗拒某件事情,我们应该站在孩子角度看问题,承认孩子的负面情绪,把自己当成孩子,试想自己当年是不是也害怕那些东西呢?
然后再给孩子一点提示,询问孩子的需求,用亲身示范的方法鼓励孩子去努力和尝试,如此才符合心理学上的“成长性思维”,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可以不断提升,更愿意积极面对挑战。
任何时候,都不要表扬或者批评当成手里的一把工具,怀着一种塑造和改变孩子的心态实施教育。他们是一个个具有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人,不是一块任由别人摔打捏揉的泥巴,教育的核心是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