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
话 枚
《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3年08月25日 第 09 版)
“大家都知道熬夜对身体不好,但其实熬夜对眼睛的伤害也很大。”在知名眼科医生陶勇的部分科普视频里,如果不仔细观察,很难发现屏幕上侃侃而谈的医生并非陶勇本人,而是基于人工智能(AI)技术为其打造的“数字分身”。
高度还原的形象、声音、表情等,使该数字分身几乎可以“以假乱真”,不免让人惊叹——哪个是真的陶勇医生?
随着移动智能终端的普及,人们的主动健康意识大大提升,医生出镜的视频已经成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新型科普方式。然而,视频制作耗时费力,不少医生的本职工作已经十分繁重,再叠加出镜任务,他们常感到分身乏术、有心无力。
AI技术的快速发展为这一矛盾提供了破解之道——在采集医生的视频和声音素材后,经过人工智能分析学习,能够实现根据文字内容自动生成以AI数字分身为主讲人的视频,可高度还原人物的外貌、声音、神态、动作等特点,大大提高了科普内容创作效率。
“以往录制一批科普短视频基本要占用我一整天的时间,现在仅仅需要撰写一段科普文稿,5分钟后就会自动生成一个我‘本人’在讲话的科普视频。”陶勇说,AI数字分身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增加了很多以前无法实现的功能,“例如,‘数字陶勇’可以说英语、日语、韩语和粤语、江浙方言等,这是释放医生科普生产力、帮助患者获取健康知识的好方法。”
制作科普视频、推送健康资讯、开展健康讲座……如今,越来越多的医生利用AI数字分身,活跃在各大短视频平台、社交媒体上。他们宣讲应急救护知识、普及慢性病预防方法、讲解养生保健知识等,通过增加健康科普知识的高质量供给,帮助人们避开“伪科普”“假养生”等有害内容的侵扰。
目前,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慢病管理、病历分析、智能化器械、药物研发等领域大施拳脚。可以预见的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AI在赋能健康方面还有巨大的想象空间:完善实时交互功能,为患者提供有针对性的健康咨询;分析个体的生活习惯,定制个性化的营养和运动计划,帮助更好地管理健康;通过更智能的医疗设备和系统,让诊断和治疗变得更加精确和高效;通过虚拟导诊、虚拟陪护、虚拟答疑助手等,让患者就医更便捷……
当然,人工智能也给医疗领域带来一些新挑战。随着医疗数据的共享、协同进程不断深入,如何保护患者的隐私、筑好信息“防火墙”成为重要课题。目前国内人工智能相关法律规范、标准相对缺乏,亟须建立有关规范标准,升级监管体系,推动“人工智能+医疗”行稳致远。
当健康插上AI的翅膀,医疗领域将迎来更多新的可能。可以期待,在人工智能的合理应用与持续助力下,一个更便利、更高效、更普惠的医疗健康服务环境会加速到来,为我们的美好生活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