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物入药可除湿利水、分清去浊,体内有湿、精浊色黄者服之即缓

湿邪扰身是影响现在很多人健康的一大病邪,中医认为湿气属于阴邪,湿气重则体内阴盛,且有“阴胜则阳病,湿胜则阳弱”之说。故而体内湿邪重者,多会出现脾阳较弱、肾中阳弱等情况。

同时湿邪有黏滞的特性,湿热蕴结于体内常会使人感觉浑身黏腻,一身不爽。重者还会出现小便不畅、涩痛难忍,甚至出现尿黄发臭、精浊不清且色黄等情况。所以现代很多人养生都喜欢祛湿以养生,但是在诸多的中医良药里面能够祛湿的药材不胜枚举,除了常见的除湿药材外,很多人对于除湿的中药并不是十分了解。

此物入药可除湿利水、分清去浊,体内有湿、精浊色黄者服之即缓

比如这味叫做“萆薢”的除湿良药,很多人甚至对此物的名字都十分陌生。在诸多的除湿中药里面,萆薢可以说具有非常鲜明的除湿特点,它有很多其它药材无法超越的除湿特性。

在《雷公炮炙论》中记载,萆薢具有除“阳明之湿而固下焦”的特性,入药最能除湿去浊。《滇南本草》中也说到,萆薢可“利膀胱水道,解赤白便浊”。而《得配本草》中对于萆薢的记载更加详细,书中说到萆薢可“去湿邪而固下焦,能解周身之湿痹、骨节寒湿、膀胱宿水、精浊不清”,可以说是全面而到位的描述了萆薢的作用。

而到了现代中医里面人们根据古人的总结得出结论,萆薢乃是一味“利水除湿、分清去浊、祛风除痹”的良药,服之有消体内一身之湿、解水道精浊不清的妙用。

此物入药可除湿利水、分清去浊,体内有湿、精浊色黄者服之即缓

1、中药萆薢可缓解下焦湿邪蕴结导致的膏淋诸症。

古人记载膏淋之症的时间说到:膏淋之状,尿与精混,似淋非淋,小便色如米泔,或如鼻涕。其实这种症状就是我们现代医学所说的乳糜尿,小便如同米汤、豆浆一般。

而中药萆薢有除阳明之湿而固下焦的作用,入药最能去浊而分清,像此类膏淋、小便涩痛之症,中医里面则常用萆薢同石菖蒲、茯苓、车前草、益智仁、乌药等同用即可有效缓解。

若是体内湿热兼有热火者,则还可以加一些金银花、木通、莲子心等药材同用,兼能除湿清热。倘若是水道结石之淋证,则也可用萆薢同金钱草、鸡内金、海金沙等药材配伍,亦有利湿通淋之功。

此物入药可除湿利水、分清去浊,体内有湿、精浊色黄者服之即缓

2、中药萆薢可以缓解湿热下注导致的小便混浊、湿热带下之症。

当体内的湿热之邪下注于膀胱之时,最易引起小便色黄不清、浑浊等情况,而此类情况也是生活中较为常见的。民间有记载,此时单用萆薢煮水代茶饮,即有清热除湿以分清别浊的作用。而中医里面也常会有萆薢配伍茯苓、车前草、黄柏等药材同用,可以有效缓解小便发黄、浑浊不清的症状。

而对于女士来讲,当湿热之邪流至下焦之时,则常会出现湿热带下、有异味等情况,此时也是常用萆薢入药缓解。中医常用萆薢同薏米、土茯苓、山药、黄柏等药材同用,具有很好的缓解之效。而若是湿热过甚的话,则还可同猪苓、泽泻之品同用,其除湿之效更佳。

此物入药可除湿利水、分清去浊,体内有湿、精浊色黄者服之即缓

3、中药萆薢可以缓解湿热内侵导致的各种痹证。

湿邪粘滞于内,阳气难以舒展,久而久之湿邪就会侵入肌骨而出现痹证。此时则常会伴有腰部、膝部疼痛红肿,筋骨关节舒展不利、难以屈伸等情况,对于此类湿痹之症,萆薢也是可以有效缓解的。

像湿热偏重而引起此类情况,可使用萆薢同薏苡仁、防己、黄柏等药材配伍;若是阴胜损阳引起的肾中之阳不固导致的此类情况,则可用萆薢搭配补骨脂、杜仲、牛膝、山茱萸、木瓜等药材同用,还能起到除湿且固肾的良效。

此物入药可除湿利水、分清去浊,体内有湿、精浊色黄者服之即缓

不过,萆薢除湿去浊之效虽好,但是因其利湿之性过于滑利,故而有损阴伤阴之弊端,所以对于本就属于阴亏不足体质的人来说,此物是不宜使用的。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333 字。

转载请注明: 此物入药可除湿利水、分清去浊,体内有湿、精浊色黄者服之即缓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