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收到一位妈妈的留言:
“前几天跟孩爸吵了一架,原因是周末的时候天气好,孩子想出门玩。跟着爸爸下去了。可是没多久孩子就哭着回来,说爸爸一直在看手机,根本就不陪自己玩。等了一会,爸爸一边埋头盯着手机,一边换着鞋回家了。
他也没有理会孩子的情绪,头也不抬,一屁股躺沙发上。
这样的情形已经出现无数次了。可还说不得,一说吧,他就说自己陪了孩子,不是一起下楼去了吗。然后说自己哪些同事,周末都是去钓鱼打球,根本就不会陪孩子。
每次这样说,还不知道怎么反驳他。
但总觉得这样不对啊,一陪孩子就看手机,这是陪伴吗?
至少这不是孩子想要的陪伴。”
我们的身边,有太多这样的情形。
孩子兴冲冲地跑来跟父母分享做好的小玩意。
可是忙着看手机的大人,却根本没有去认真看看,或者抬头应付一句“去去去,一边去,我忙。”便作罢了。
只留孩子在那满是尴尬和失落。
孩子需要什么样的陪伴?值得我们思考。
如果说陪伴就是在一间屋子里,孩子玩平板,大人玩手机,各玩各的。
那给孩子一个平板就行了。
可实际上呢,孩子需要什么?
从儿童心理学角度看,会发现孩子需要的是有温度的陪伴,这是安全型依恋发展必须的。
心理学家哈里·哈洛曾经做过一个“恒河猴实验”。
他把婴儿猴放进笼子里,笼子里有两只假母猴,一个是“金属母猴”,它是用冰凉的金属丝围绕而成的,头部画有两个眼睛,胸前安置了橡皮奶头,幼猴可以从隆起的橡皮奶头上吃到奶汁。
另一个是只“布母猴”。它的身体是一个圆筒,外面包有一层柔软的绒布。
幼猴可以在笼子里自由活动,自己选择接近哪一个“母亲”。
结果发现幼猴大部分时间依偎在“布母猴”的身旁,这个实验的结果被称为“爱的发现”,说明喂养不是母亲最重要的功能,幼猴也需要身体接触的舒适感和亲密感,形成依恋。
而孩子的需求,远远要超过小猴子。
他们要父母有效的陪伴,而不是冷冰冰的无效陪伴。
这样就算待在一间屋子里,好像是陪在一起。
可实际上陪伴却是无效的,没有什么意义。
这样的无效陪伴,反而会伤害到孩子。
心理学家指出,如果照料者表现出冷漠拒绝,儿童就会认为自己不值得爱,他人并不可靠,对外界也表现出冷漠拒绝的态度。无法发展出安全型依恋。
为什么陪伴这么重要?
孩子跟父母之间其实有一种共通的东西。
这不仅仅是血脉相连,而是呼吸与共的生活。
比如,父母对什么感兴趣,孩子也会产生兴趣。
因为在陪伴中,父母说的话,孩子听着,父母做的事,孩子看着。
不知不觉中,耳濡目染的熏陶着。
比如我喜欢历史,经常会跟身边的人谈历史人物和那些历史事件。
有一次,小小鱼问我:“爸爸,夏朝以前是什么朝代?”
我当时一愣,嘿,这小子什么时候也对历史这么有兴趣了。
可能跟我经常说的话有关。
因为父母说的话,会被孩子听着,吸收着,变成他们的一部分。
所以我们总是抱怨,孩子也会学着抱怨。
如果父母喜欢吹嘘,孩子也会变得爱吹嘘。
而如果父母喜欢阅读,那孩子也会更容易爱上阅读。
比如我们家,周末的时候,我抱着弟弟,有时弟弟睡着了,我就翻看自己喜欢的书。
小小鱼也会打开书看,有时我会鼓励他朗读,因为弟弟听到了,好像睡得更香。
我觉得能陪着孩子,看着他们一天天长大,真的是一种恩赐。
什么是有效陪伴,我觉得就是跟孩子一起参与着做一件事,获得共同的感受或者经验。
每个孩子都渴望有父母的关注和陪伴,而陪伴其实很简单,不要那么多的准备。
比如:
陪孩子一起吃饭:这件简简单单的事,充满烟火味,有温暖感。
条件允许,父母还是可以经常亲自下厨,为孩子做几道喜欢吃的菜,再一起聊聊天。
分享彼此遇见的有趣的事,是一件多美好的事。
陪孩子一起运动:很多父母说孩子不爱运动,其实是一种误解。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喜欢的运动,看父母有没有引导孩子去尝试,去发现。
而孩子小的时候,更需要父母陪伴着一起运动,慢慢坚持,再养成习惯。
比如小小鱼跳绳,刚上小学时,起初只能跳两个,还费老大的劲。
我一点点地教,给他示范动作。
慢慢的,能跳5下,然后很长一段时间都突破不了。
那段时间,我去学校接他,看到课后全班都在操场那练习跳绳,而他笨拙又有点僵硬地跳着。
我心里也急。
接下来的一个学期,每天放学后,我都带他去楼下练习。
能跳多少就跳多少,我们坚持练习看。
坚持了一段时间,有一天 ,他一口气跳了二十多个。
可把他乐坏了,兴奋地跟我喊着:“爸爸,我会跳了,你快看!”
坚持这么久,终于悟出来了。
不错呀!我鼓励他。
而打羽毛球,也是这样陪着他一起练习,慢慢进步。
每天陪孩子聊聊天:就算再忙,也要抽出时间每天跟孩子聊聊天。
不是只盯着孩子问作业做了没有,你玩具收好了没有。
有没有跟同学打架啊!……
而是跟孩子聊聊,你今天遇到了什么有趣的事,在学校过得怎么样?
最近看了什么有意思的故事书,分享一下看。
随便聊聊,才发现原来孩子的世界这么有趣。
也能发现孩子的喜好,小心事等。
陪孩子一起阅读:如果孩子还没有3岁,请一定要尽早陪孩子亲子共读,养成阅读的好习惯。这个时候的孩子,会非常喜欢父母温暖的读书声,在睡前,能在父母的怀里听故事,没有哪个孩子能拒绝。
如果孩子是3-6岁,也是阅读的好时间,因为幼儿园阶段的学业相对轻松,有足够的时间来遨游精彩的绘本世界。并且绘本故事会传递给孩子一些美好的品格,也能给予一些习惯养成的熏陶。比如不爱刷牙、不爱洗澡、不爱吃蔬菜,都有专门的优质绘本来让孩子改正坏习惯。
如果是进入了小学,那要把握住10岁前的关键期,因为习惯更容易养成。优质的书本,会让孩子跟那些伟大的灵魂对话,宛如站在巨人的肩膀,构建孩子的价值观。
有一句名言说:“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读书给我听的妈妈。”
陪伴孩子,不仅仅是在孩子的身边,而是心也放在孩子这里。
养大孩子的同时,我们自己也在陪孩子一起,自我成长着。
他们思考着,问各种各样的问题时,我们能认真倾听,并且给予解答。
他们拿着自己做好的作品或者搭建出来的积木,跟我们分享时,我们能第一时间看到,并且给予他们回应。
在孩子的心目中,爸妈是不是富有,并不是最重要的。
他们没有那么在意父母有没有钱,而在意父母是不是爱自己,珍视自己,陪伴自己。
编辑:王星
责任编辑:姜澎
转载:养育男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