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不能呆板片面,看古代医家治病的过程,就知道厉害了!
说起中医看病,很多人都有一些刻板的印象。有的人单凭一种症状就给别人下诊断结论,一伸舌头看两边有齿痕就是湿气,面苍白就是血虚;有的人以为高人只需拿脉就知道病情,找医生看病就像给医生出题一样,一伸手什么都不说,医生就知道是什么病,该用什么药;还有些人照搬古医书,以为看了几个方子,背了几味草药,就能治百病了。
这些都是大误区,不论是给朋友建议,还是临床治疗都很容易出现大问题。这种情况不仅现在有,古代照样有。古代素有“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和“坐堂医”的文化传统,所以古代很多读书人都对医学略知一二,但是正真精通的却不多。今天为大家讲一个《临证医案笔记》里的一个小故事。
话说清代有位内阁大学士,叫做戴莲士。有一次因为夜里熬夜办公不小心受了风寒,就告了病假在家中休息几日。一起共事的同僚及他的好朋友好几日不见戴莲士,于是相约去戴莲士家中探望。
这天,戴莲士平时的几位好友在他家中相聚,和戴莲士攀谈。嘘寒问暖一番后,大家就戴莲士的病情聊了起来,戴莲士说:“本来,我以为我这只是小病并没放在心上,估计就是近来太累了,休息几天就好了。结果一连多少天不见好转。你们要是看好了,回头请你们喝茶去。”
于是几个人便七嘴八舌地问了起来,戴莲士也十分的配合,有问必答,仔细说着自己的病情。现在他主要是感觉身体发热、无汗、头痛,还时不时干呕想吐,不论是坐着还是躺着,都觉得不安,心里烦躁。
于是众人中有一个人说道:“戴兄,你这病我知道是什么了,都说‘有一分恶寒则有一分表证’,你现在微恶风寒发热、头身疼痛、无汗、干呕、烦躁等证并见,可见应该是冬月伤寒,风寒束表之实证,当用麻黄汤发汗来治疗。”众人听到这番话,觉得说的有几分道理,都纷纷附和。
但是只有一个人没有说话,这个人便是吴箎,他不急不慢地说道:“列位从症状分析似乎有些道理,可是中医讲究‘以脉测证’,为何不来看看脉象和分析的证型是不是一致的呢?”说完便起身走到戴莲士面前说:“戴兄,可否为你把一脉?”戴莲士乐呵呵地配合着。
只见吴箎拿脉,闭息凝神片刻,说道:“戴兄的脉象浮大而滑,浮脉主外感风寒,滑脉主痰饮,而且脉虽浮但不紧,可见病邪尚且清浅,用麻黄汤太过猛烈了。我认为应该用参苏饮,去掉大枣,加杏仁、葱白,以解表和中。这样益气、理气化痰才是正确的。”戴莲士问道:“参苏饮不是益气解表的方子么?外感病多是实证,不宜补吧。”
吴箎说道,刚刚的问诊和切脉,可以看到你不仅是外感风寒,而且体内还有痰饮。用参苏饮,当然还考虑到你办公熬夜,劳累过度而体虚,所以采用益气解表之法,同时去掉原方中的大枣,怕它滋腻而助长痰邪。还加了葱白、杏仁是为了解表降肺,又可以化寒痰。”
戴莲士听后不禁感叹:“想不到吴兄深谙医道,真是深藏不露啊!”说完便赶忙吩咐下人去抓药。不要才喝了一天,戴莲士病情大好,不发热了,脉象也平和了,就是觉得胸口还有些闷涩不舒服,晚上难以入睡。
戴莲士再去找到吴箎求药,吴箎看了便笑着说:“你每天忙于案牍,思虑过度,又病后初愈,肯定是正气不足,来几副归脾汤就可以啦。”戴莲士按照吴箎说的抓了几副归脾汤喝了,没几天病情就全好了。
这个故事里的主人公吴箎,后来也成为了清代著名的大医家,这个故事就是他记载在《临证医案笔记》当中的。
注:参苏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主要由人参、紫苏叶、前胡、半夏、干葛、茯苓各三分(9g),枳壳、桔梗、木香、陈皮、甘草各半两(6g),煎煮加生姜7片,大枣1枚组成。
【本图文由“医者荣耀”新媒体独家出品。作者柳池,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