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5月中旬在出现儿童长期误食冒充“特医配方粉”的固体饮料而怀疑导致营养不良的“大头娃娃”事件后,月底在广州又出现了类似原因的家长集体维权事件。2018年以来,在医生推荐下,这些家长开始长期购买并给孩子服用“贝儿呔”和“敏儿舒”这两种品牌的固体饮料。与5月发生的案件不同,广州家长们维权的要点在于,医院和医生成了过敏孩子服用固体饮料的关键因素。
该事件由媒体曝光发酵两周以来,广州市当地包括工商、市场监督管理局以及卫健委等多个政府监督部门,已分别介入针对生产企业、商品流通渠道和医院的调查,但进展缓慢,涉事机构至今无一家获得明确查处和公示。
一些阶段性的调查结论也令家长失望。在此期间,多名家长拨打过12345政府热线举报婴健药房,这里正是附近广州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医生明确引导其购买固体饮料的销售场所。6月9日,一名家长收到来自由广州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天河分局负责回复的政务短信称,“因未发现被举报公司存在违法违规经营行为的客观证据,现已中止调查。”工商部门针对这次消费纠纷的处理意见仅仅是“被举报公司同意予以退货退款处理”。
同日,另一家涉事医院——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番禺院区的投诉科一名工作人员回复家长询问时称,目前仍在等待上级部门公布调查结果,医院的任务是收集小孩的产品食用情况和家长意见。据了解,过去两周,作为医院层面的“上级主管部门”的广州市卫健委已经对该事件展开专项调查,并通知部分家庭,安排孩子到指定医院做体检。但家长们认为,卫健委把调查重点放在了产品跟小孩的健康关联上,偏离了家长的诉求。
“我很诧异,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厂,也不知道它投入了多少经费,居然能让广州很多的三甲医院都涉及到这个事件里面。”一位不愿具名的家长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表示。
根据《第一财经》YiMagazine记者多方采访和对公开资料所做的梳理,包括北京、上海、长沙、广州在内,近一年多以来在全国多地出现过假冒“特医奶粉”的事件,流通渠道以药店和母婴专营店为主,也涉及部分超市专场的奶粉货架。而这些违规流入市场的危险“奶粉”,最早往往是通过综合医院的儿科医生,或者是儿童专科医院免疫科、消化内科和皮肤科的门诊医生,推荐给了孩子家长。
发生在2008年的“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至今仍在深刻影响着中国乳业。面对食品安全这根红线,国内头部的乳品企业都变得小心谨慎,唯恐再度伤及品牌。但市场仍在给予“固体饮料充当特医配方粉”这样的不法销售以空间。时隔十二年,中国婴幼儿奶粉的消费者依旧站在信息不对称的“弱者”一端。
01
被选中的贝儿呔
由广州多名家长提供的证据显示,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消化科的医生们在确诊孩子存在牛奶蛋白过敏的情况后,开具门诊处方的同时,会给家长再附带一份事先印好的、内容详细的《婴儿湿疹、牛奶蛋白过敏注意事项》,其中将贝儿呔1号、2号、3号系列分别对应氨基酸、深度水解和部分水解奶粉,推荐给家长购买。
“理论上讲,我们医生大部分都会不直接说品牌名字,因为这个是有诱导性的,除非是不能替代的产品。”一名涉事医院不愿具名的儿科医生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如果家长在购买方案上寻找帮助,医生的通常做法会推荐2-3个主流品牌以供选择,即使推荐品牌也绝不会指定药店,这些通行做法均是为了避嫌和防范医患风险。
上述医生还强调,所谓“不能替代”多指药品,奶粉并不在“不能替代的产品”之列。如果医生在推荐产品时使用的是打印成文的《注意事项》和处方笺,逻辑上应该是整个科室的一种默认行为。
在一个已经聚集了126人的家长维权微信群中,据《第一财经》YiMagazine统计,被提及的涉事医院至少多达七家——包括广东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第五医院,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的儿童医院、妇婴医院和珠江新城三个院区,以及广东省妇幼保健院下属的番禺和越秀两院区。
家长和医生经常提及的“特医奶粉”,其正确的叫法应该是“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截止到5月16日,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产品批准注册清单》,目前通过国家审批注册的合规产品共48款,其中,针对1岁以下儿童的特配食品仅29款,覆盖美赞臣、雀巢、贝因美、圣元等在内共有10个品牌。每款获批的产品在外包装上,其具体产品名称前都会用中文注明“特殊医学用途”字样,并配以“国食注字”开头的注册号。
“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有别于普通的婴幼儿配方奶粉的地方,在于这是一类针对代谢紊乱、消化吸收障碍或有疾病状况的婴幼儿研制的食物,需在医生或者临床营养师的指导下使用。这些获得注册号的“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根据过敏情况的不同,又可以分为乳蛋白深度水解、乳蛋白部分水解、氨基酸配方奶粉等共9类,目前均由乳品企业生产,其中有部分产品在外型上也是冲泡型的粉状物,看起来很像奶粉,可当主食单独或与其他食物配合食用。
“贝儿呔包装很简陋,我们不是没有怀疑过,”一名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就诊的孩子妈妈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道,“但是医生都以只有贝儿呔的氨基酸奶粉里面含有乳糖,对大脑发育有益,驳回了我们的质疑。”
由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消化科向家长们提供的《注意事项》单页上,也有一列文字写着“贝儿呔系列均含有乳糖,可软化大便”的说法。
事发之后,前述不愿具名的家长在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番禺院区交涉的过程中,该医院的儿保科一位副主任一方面向该家长确认“贝儿呔”只是一种营养素,但同时也解释称,医生们当初建议服用,是因为根据该产品提供的营养表信息,认为可提供符合孩子生长发育需求的营养元素,故而才推荐给家长。
“我们也是这一两年才搞清楚什么叫特殊医学奶粉,什么叫固体饮料。这个概念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这位医生说道。但是在家长看来,沟通并没有正面回应家长的诉求——告知家长为什么“贝儿呔”可以成为推荐品,而不是在解释医生的认知也存在不断更新的过程。
“贝儿呔”和“敏儿舒”这两个品牌的固体饮料,皆为广州特益孚特实业有限公司生产。公开资料显示,该企业注册资产只有500万元,厂址位于广州番禺区的百众创意园内,并非国内知名乳企或者食品企业。
特益孚特的控股股东谢碧平,控股的另一家贸易公司所开办的能婴药房,比邻广州市儿童医院,也涉及此次经由医生推荐售卖固体饮料一案。《第一财经》YiMagazine在6月8日致电谢碧平,对方仅简短证实能婴药房目前处于停业状态。至于特益孚特为何能在广州打通多家医院的部分科室为其产品背书,谢碧平并没有对此做出回应。
广东省妇幼保健院投诉科的一名工作人员在电话中曾回复一名家长称,如果医生有明确指定某款产品甚至推荐购买药房则肯定属于违规行为。“但是现在调查结果还没出,我们也不去评论这个事情。”这位工作人员说。
6月11日,数名维权家长在与广州市卫健委的沟通中获知,目前针对医院的专项调查缺乏相关直接证据。广州市卫健委表示,不会存在偏袒涉事医院及医生的情况,希望家长们能进一步补充提交真实有效的证据资料,案情一经查实,将对涉事医生做严肃处理,严重者将吊销医生行医资格证。
02
突然警觉起来的家长
中国针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监管规范起步较晚。2010年,原国家卫生部发布《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于2012年正式实施。而直到2013年,国家才首次出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通则》和相关生产规范,市场监管总局则于2016年3月出台管理办法。
根据2010年发布的特殊医学用途婴儿配方食品通则,标准除去对蛋白质、脂肪等化合物做了指标规定外,对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其他可选择成分均有明确的指标要求。
要求如此严格,目的在于要能在能量和营养成分上满足在婴幼儿生长发育快速阶段有特殊医学状况婴儿的生长发育需求。1岁以内的婴儿,主要从母乳或配方奶粉中获取蛋白质和营养,如果摄入不足,极有可能患上“重度营养不良综合症”。
据广州地区家长反馈的情况,当地医院最早推荐患儿服用固体饮料的时间是在2018年。而无论是郴州还是广州,都并非第一个卷入固体饮料冒充特医奶粉的地点。
2019年5月,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京都儿童医院儿保科的医生向家长推荐固体饮料“佳瑞宝”,且该医院与首都儿科研究所、北京妇产医院以及周边商店售卖宁波特壹、金大洋等“三无特配粉”。2019年7月,《人民日报》记者调查发现湖北省宜昌市一母婴用品店将“雅乐迪”固体饮料冒充适度水解蛋白配方粉售卖;同年12月,澎湃新闻曝出湖南省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医生将固体饮料“舒儿呔”当特医奶粉推荐给过敏儿童食用。“雅乐迪”和“舒儿呔”同属同一个公司山东梵和生物旗下产品。
就在这些新闻事件持续发酵、各地监管执法机构多次发布查处公告的同时,2019年12月,“贝儿呔”产品更换包装,新包装开始在罐体以更醒目的字体标注出“营养素固体饮料”的字样。
“佳瑞宝”“雅乐迪”“舒儿呔”“贝儿呔”“敏儿舒”……这些被曝光的固体饮料,名字非常相似且多有影射婴幼儿的过敏症状,它们均由地方小厂商生产,都是首先打通医院医生这个环节,成为向家长推销其产品信息的第一出口,并基于医院附近的药房和母婴店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
2020年5月14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选购消费提示》,明确指出固体饮料“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标签和说明书等不需要产品注册审批,不能为特殊医学状况人群提供营养支持,不能标示适用人群,也不需要在医生和临床营养师指导下使用。如果用固体饮料替代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长期食用,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接二连三的媒体曝光新闻开始引发越来越多过敏患儿家长的警觉。他们开始重新审视摆在家里的那些“奶粉”罐子。
圣元在6月8日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回应称,李元购买的这款产品,属于圣元针对海外贸易公司订单而生产的出口产品,符合与婴儿配方及特殊医用婴儿配方食品相关的国际生产标准,但目前并没有向国内监管机构申请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相关注册。
“这些商品在哪儿销售,不取决于我们。”圣元方面向《第一财经》YiMagazine出具了该款产品向一家香港贸易公司的出货合同和报关单,并解释称,产品后续的流通已不在生产商的控制范围之内。“从生产的角度,贸易公司给我们下订单,人家要多少,我们就按当地生产标准生产完交付。针对出口产品,我们工厂不会受理任何国内经销商的进货,那样就是违规销售了。”
03
特配食品注册难
欧洲、北美大多数国家对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管理标准,通常是当作食品来管理,并相应设有国家标准,少数国家要求在产品上市前到相关监管部门备案。而我国特配食品管理不同的地方在于,我国目前对特配食品采用的管理方式为注册制。
2015年4月24日,《食品安全法》修订第八十条规定“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应当经国务院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注册”。至2016年,原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制定颁布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管理办法》,首次明确规定对特配食品的注册程序和要求。除了对产品配方、生产工艺、标签、说明书、产品安全性、营养充足性和临床效果要经过审查外,监管机构对生产企业的生产和检验能力、质量可控等方面也要经过多项审核。
可以说,国家为特配食品的注册设定了较高的准入门槛,需要报审企业在生产条件和研发能力上下足功夫。所以,通过该项注册的产品,至今不足50款。
在准许注册后,生产企业的产品将会拿到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注册证书,匹配相应的“国食注字TY 4位年号 4位顺序号”注册号,之后才允许产品上市销售。每个注册证书的有效期为五年。
一位在国内乳企负责相关申报工作的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国内企业参与生产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起步较晚,其中深度水解配方粉和氨基酸配方粉,由于缺失针对“氨基酸高级原料”的相关国家标准,所以目前一直无法通过这两类特配食品的注册,能获批的均为国外品牌——深度水解配方为雀巢的蔼儿舒和肽敏舒两款,氨基酸配方只有纽迪希亚的纽康特一款。
海外品牌的相关产品,因为有多年的销售历史做背书,其安全性已受到市场认可。此外,这两类产品在生产线上也有严格的限定,比如不能与其他产品共用生产线,因为如果生产线清理不干净,混入其他奶粉的大分子蛋白,可能会导致产品的安全风险。基于这些背景,国家现阶段优先通过海外品牌的注册申请。“会是一个慢慢开放的过程。”上述业内人士对《第一财经》YiMagazine说。
符合国家注册规范的“行货”规模有限,这一局面也让在淘宝上做母婴海淘生意的店铺找到了一块重要市场。
张娜是淘宝上做英国奶粉代购的店主,最早也是因为自己孩子是过敏体质,她开始做起了特殊医学用途配方食品的代购生意。张娜告诉《第一财经》YiMagazine,目前特配食品相关的销售量,已经占到她整个海淘店铺商品销售量的3成左右。在她的店铺里可以买到爱他美、惠氏、美赞臣等多个品牌的特配粉,每个月出货量大约在700到1000桶左右。
据张娜介绍,大多数有购买特殊医学用途食品需求的家长,第一步并不会找上代购,因为医生会向他们建议购买一些海外品牌的国行产品。之所以后来改为找代购,原因之一在于价格——海外产品的国行版,价格约是海外直接代购的近两倍。其次,随着国家推行特配食品注册制,一些原来当成“行货”在国内售卖的海外产品,因为未拿到“国食注字”而陆续断货,比如纽迪希亚的纽太特和美赞臣的安敏健,均属于这种情况。
这些海外品牌的“国行”产品断货,在今年上半年进一步刺激了张娜店铺的订单量上涨。“他们心里也知道海淘奶粉没有注册号,但他们会问在英国那边是不是就算特殊配方奶粉。我们有很多和当地医生做交流的视频或照片,来证明就是英国的专科医生向推荐我们的这个牌子可以买。”张娜对《第一财经》YiMagzine说。
文章作者
文思敏 王姗姗 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