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努力”,老师的言外之意,很多家长都误解了

“你家孩子其实挺聪明的,只是不够努力。”

“这孩子特别聪明,但就是考试的时候马虎。”

相信很多家长都曾听老师说过类似的话,并且深以为然:我家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和天赋没任何关系,只要认真学,肯定比绝大多数孩子要强。

老师的言外之意,家长要明白

当老师发出这样的评价时,可能孩子确实聪明,学习知识的速度也很快,但更关键的是孩子在学校中学习不够认真、不努力,于是老师才会向家长委婉地提出建议。

“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努力”,老师的言外之意,很多家长都误解了

其实,老师这么说往往强调的是后半句,言外之意可能是“孩子虽然天赋还可以,但聪明没有用对地方,长此以往前途堪忧”!

可家长往往只听进去了前半句,认为老师是在夸奖自家孩子聪明,而忽略了老师的后半句。

当孩子听到老师、家长夸奖自己聪明后,也会很容易窃窃自喜:我是个聪明的孩子,成绩不好只是因为没认真,而这样的心态对其成长是非常不利的。

“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努力”,老师的言外之意,很多家长都误解了

这样评价孩子会有什么后果?

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德韦克曾带领团队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们将孩子分为A、B两组,进行简单的拼图智力测试。

在两组孩子都完成后,对A组表示“你们很聪明,所以才完成了拼图”,对B组则说道“你们肯定很努力,才做得这么出色”。

随后让两组孩子继续拼图时,A组几乎所有孩子都选择了更简单的,而B组则选择了更难的。

德韦克认为,之所以A组孩子会这样选择,是因为他们担心自己无法完成更难的任务,表现得不够出色,导致失去了“聪明”的评价。

而B组孩子则会认为,只要自己再努力一些,即便拼图比较难,也一定可以完成,所以很多孩子不仅会挑选更难的拼图,还会要求带回家继续拼。

“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努力”,老师的言外之意,很多家长都误解了

事实上当家长、老师夸奖孩子聪明时,很容易无形中让孩子忽略了“努力”的力量,误以为仅凭聪明可以完成一切。

而且对于单纯的孩子来说,还有可能为其养成“表演型人格”,如果孩子在尝试稍稍努力之后,成绩没有明显变化,为了维持自身在其他人心中“聪明”的形象,他们往往不会去全力以赴,竭力营造出一种“我有能力,只是不发挥”的错觉。

“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努力”,老师的言外之意,很多家长都误解了

努力比天赋更重要

德韦克在《终身成长》中,提出了“固定型思维”和“成长型思维”的概念。

所谓“固定型思维”是指认为自身的智力等各种先天属性是无法改变的,遇到当下无法解决的困难时,潜意识里会觉得无法通过更努力来实现反转。

而“成长型思维”则是相信自身的知识、能力会随时间和经验的累积而增长,即便困难在当下无法解决,但只要自己多想办法,提高能力,问题最终会迎刃而解。

如果孩子秉持着“固定型思维”,那么往往很难认识到主观学习为自身带来的改变,而将一切都归功于“天赋”。

“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努力”,老师的言外之意,很多家长都误解了

而事实上,努力要比天赋更重要,对于绝大多数普通孩子来说,天赋上的差距都是微乎其微的,勤奋才是孩子是否优秀的决定性因素。

教会孩子努力,为孩子养成“成长型思维”,才能让其受益终身。

夸孩子聪明,不如夸奖努力

当孩子完成一项学习任务后,如果家长对孩子夸奖“你真聪明”,那么孩子很容易会认为,之所以自己能够如此出色地完成任务,在于“天赋异禀”,而非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久而久之很容易因此养成“固定型思维”,认为自己的天赋是有限制的,一旦遭遇失败,结果不可逆转。

“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努力”,老师的言外之意,很多家长都误解了

反之如果家长能够夸奖孩子“你为了完成任务确实很努力”,孩子就会认识到努力对于问题解决的积极意义。

当下次遇到无法解决的问题时,他们会想办法再次挑战,表现出鲜明的“成长型思维”。

不同的夸奖方式,会为孩子塑造不同的思维方式,引导不同的行为模式,与其夸奖孩子聪明,不如夸奖孩子努力。

“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努力”,老师的言外之意,很多家长都误解了

结语:

家长应该教会孩子的一个道理是:“以多数人的努力程度,根本用不到拼天赋”。

当家长教育孩子时,一定要警惕“聪明陷阱”,所谓“大智若愚”,懂得努力、足够勤勉的孩子,才更容易取得成功。

今日话题:你听过老师给出类似的评价吗?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1490 字。

转载请注明: “孩子很聪明,只是不努力”,老师的言外之意,很多家长都误解了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