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山东大学齐鲁医院 张梅 教授
近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介绍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情况数据显示,中国新冠病毒感染率整体呈下降趋势。专家认为,该情况并非病毒本身发生变化,而是与先前大规模人群感染形成免疫屏障有关,短期内病毒传播速度会变慢。尽管如此,关于新冠疫情下基础疾病患者出现病情加重的报道依然不断涌现。如何最大程度降低基础疾病合并新冠感染重症发生率,成为大众和医疗一线关注的焦点。
事实上国家卫健委最新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疗方案(试行第十版)》中已经明确新冠病毒感染重型/危重型高危人群的范围—— “年龄大于65岁老年人,有心脑血管疾病、慢性肺部疾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肾脏疾病、肿瘤等基础疾病者以及维持性透析患者”需要引起关注。先前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曾指出新冠肺炎存在心脏和血管的病理损伤——“心肌细胞可见变性、坏死……全身主要部位小血管可见内皮细胞脱落、内膜或全层炎症;可见血管内混合血栓形成、血栓栓塞及相应部位的梗死。主要脏器微血管易见透明血栓形成。同时存在脑组织病理损伤——脑组织充血水肿,部分神经元变性、缺血性改变和脱失……血管周围间隙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
不难看出新冠感染可导致血液异常出现血栓、血管损伤尤其是微血管、心脑组织损伤。那么重点来了,中国作为心脑血管疾病大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2022年发布的《中国心血管健康与疾病报告2021》中推算中国心血管病(含脑血管病)现患人数3.3亿,庞大的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在新冠肺炎疫情之下面临哪些风险?如何平稳度过并尽快恢复?我们来一一分析。
新冠疫情下,心脑血管病患者面临的三重风险
风险一:心脑血管基础疾病患者是高危人群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多为中老年人。受长期基础疾病困扰,机体自身免疫力低下,较正常人更易感染新冠。同时,中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状态,血液成分和血管功能不佳,心脑组织得不到有效的血氧供应,脏器功能减退,感染新冠后机体承受能力明显减弱,因此有报道显示在新冠感染住院患者中有30%-40%的入院者患有心脑血管疾病。
风险二:新冠肺炎直接损伤心脑,增加患者死亡率
正如《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已提到的新冠感染可导致血液、血管、心脑组织损伤,患者会出现胸闷胸痛、心慌气短、乏力,也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头痛头晕等表现。而对于危重症的出现,2020年《中国-世界卫生组织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联合考察报告》中提及新冠肺炎病死率时指出,合并心血管疾病的新冠患者死亡率为13.2%。
虽然目前奥密克戎病毒株导致死亡率的权威数据尚未公布,但是2022年12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中指出,此次奥密克戎新冠病毒感染以后死亡的主要原因还是基础疾病。可见,对于既往患有心脑血管病的患者而言,新冠病毒感染对心脑的损伤,无异于“雪上加霜”,将会大大增加这类患者重症及死亡风险。对此,我们应当敲响警钟,提高重视。
风险三:新冠肺炎心脑血管后遗症不容小觑
“长新冠”通常指的是新冠后遗症。世界卫生组织将其称为“新冠后症状”,统指一些人在感染新冠病毒后经历的一系列长期症状,无论性别、年龄或最初新冠感染的严重程度如何,任何感染新冠病毒的人都有可能出现“新冠后症状”。大约10%至20%的新冠患者在急性新冠感染后会出现持续症状。
学术界更多使用“新冠后综合征”等来描述大众口中的新冠后遗症。虽然名称不同,但是表达的意思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指病症发生在新冠急性感染期后,二是指包含多种症状。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指出,患有“长新冠”的人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症状,包括影响日常生活的疲劳或乏力、体力或脑力劳动后症状加重、呼吸和心脏症状、神经系统症状、消化系统症状等。这些症状可能会持续数周或者数月,有时症状甚至可能在消失后再次出现。
新冠感染心血管后遗症包括冠状动脉病变、微血管功能障碍、心肌缺血甚至心律失常、心功能减退等。脑血管后遗症目前表现最多的就是“脑雾”——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睡眠不佳,以及不明原因的头痛,这些都是新冠肺炎恢复阶段短期及长期存在的问题。
新冠疫情下心脑血管病患者亟需三重保护
无论是上述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感染风险高、易于导致重症增加死亡风险,还是后遗症期心脑血管病变相关症状不断出现,归根结底离不开心脑血管疾病的三大基础要素——血液、血管、心脑组织。
(一)从基础疾病分析
血液呈现粘稠凝聚: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心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大部分心脑血管疾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上述风险情况,其中以血脂、血糖异常以及凝血、抗凝功能紊乱最为常见,导致患者血液在日常就呈现出粘稠凝聚的状态,更易于导致血栓形成。
血管结构功能损伤:人体的血管主要结构包括内皮(内膜)、中膜和外膜三层结构。内皮因为与血液直接接触,受上述血液因素的影响最直接,而内皮结构和功能损伤也被认为是血管病变的始动因素。内皮细胞在控制血流动力学、血管收缩-舒张调节、血管内外的渗透压平衡以及维持血管屏障功能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内皮结构损伤或者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变化,构筑的血管防御的“护波堤”不牢固,就会导致脂质成分沉积在中膜,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形成易损斑块。对于微血管来说,因其位于循环系统的末端,仅有一层内皮细胞结构,所以微血管在心脑血管疾病中发挥的作用更应给与重视。
心脑组织功能损伤:心脑血管疾病本身就存在脏器实质性的损害,其中也包含对器官微循环系统的损害,导致作为微循环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微血管内皮细胞不仅受到损害、还不能及时修复和更新。同时大血管中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重,血管管腔狭窄,血液输送不足,则会导致心脑组织缺血损伤,若易损斑块破裂则会出现心肌梗死或者脑血管意外等危重情况。
(二)从新冠肺炎影响分析
易于形成血栓:有报道认为,近20%的新冠肺炎患者会出现凝血功能异常,重型、危重型患者几乎都存在凝血功能紊乱。高凝状态、消耗性低凝、甚至纤溶亢进相互叠加,导致广泛的多脏器的微血栓形成,将成为压倒很多重症患者的“最后一根稻草”。
易于损伤内皮:目前认为内皮细胞结构及其分泌血管活性物质的改变,可导致新冠肺炎患者发生血栓事件的风险明显增加,从而出现血液高凝状态、微血管渗出和器官缺血,导致新冠肺炎的血管病变、通气-血流灌注不匹配,引发心肺功能异常。
易于损伤心脑:由于前述血栓及血管的损伤,加之病毒直接对心脑组织的侵害,使得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易于发生心梗、脑卒中,同时容易合并呼吸、循环衰竭,导致死亡率提升。
(三)通络药物三重保护
通心络胶囊是在中医络病理论指导下研发的创新中药,曾先后获得多项国家科技奖励。“通心络治疗冠心病的研究”荣获200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络病理论及其应用研究”荣获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虫类药超微粉碎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荣获2007年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019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的“中医脉络学说构建及其指导微血管病变防治”项目中,证实了通心络在微血管保护及微血管病变引发的心脑血管疾病防治方面具有明确的作用。
通心络胶囊上市以来发表的大量实验与临床研究文献证实其具有血液-血管-组织三重保护作用,即通过血液保护、血管保护、基于微血管保护的缺血组织保护,有效防治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脑梗塞等心脑血管疾病。
在血液保护方面:通心络胶囊具有降脂、抗凝作用。研究表明,通心络可有效降低血脂,抑制炎症反应及增强纤溶功能,改善冠心病患者凝血和纤溶系统,抑制血小板活化、聚集,有效改善血液流变状态,对于新冠肺炎高凝状态具有积极作用,可防止血栓形成。
在血管保护方面:通心络胶囊可有效保护血管内皮结构,维持内皮细胞完整性,保护细胞间紧密连接,改善内皮屏障功能,从而加固血管“护波堤”;调节内皮细胞分泌的血管活性物质,调节内皮细胞关键分子及信号网络;有效稳定抑制易损斑块,解除冠脉痉挛。
基于微血管保护的心脑组织保护:实验证实通心络可以有效保护微血管,保护心肌灌注单元和心肌细胞,减少心肌梗死面积;对于心肌梗死PCI手术患者,通心络可增加心肌有效血流灌注,缩小心梗面积,改善心功能,抑制心室重构,改善长期预后;对于脑梗死患者,通心络可保护脑组织微血管,改善血液循环,缩小梗死灶面积,改善神经功能。此外通心络对于改善记忆力、认知功能亦有良好的疗效。
结语
新冠疫情下心脑血管病患者面临着三大风险,更需要科学防治,加强认识,规律用药,降低风险!通心络胶囊可发挥血液、血管、心脑缺血组织三重保护作用,帮助心脑血管病患者度过这一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