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传播:国学丨文化丨亲子丨教育丨中医 | 健康

传递:爱地球 | 爱万物 | 正能量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近年随着大家对健康养生的重视,很多人开始关注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医学经典《黄帝内经》。


很奇怪的是,这部医典里面没有很具体的药膳方子。


虽然很多养生专家在根据典籍里的内容教大家怎么吃,吃什么,但是,到底“吃”是否是《黄帝内经》的真正精髓呢?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其实,这是走进了一个误区。


闻名中外的当代国医大师邓铁涛曾在一次采访中提及:“养生的秘诀只有一句话,养生先养心,养心先养德,要道德。”


而在《黄帝内经》中有一句养生名言:“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


邓老口中的养德、道德,和医典中的“德”都是同指一物——道德,是具有能量性的一种高能物质。


“德”并不是西方哲学所简单定义的那样,并不只是一种外在行为规范、一种品格、一种品质。


道德,除指道德品格、品行以外,其实更重要的是,它具有能量性,是直接营养我们精神系统的精神食粮,


我们应当去主动地亲近它、吸收它、摄入它。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人的生命具有双重结构,是“性”与“命”两者共同复合而组成生命体。


,指的是我们的精神系统;,指的是肉体系统。


在人的生命活动里,起到主宰作用的是精神系统,她指导和管理着人的命体系统正常而有序地工作。


这个精神系统的营养来源,并不是靠吃好的营养品来获取能量,


而是如《黄帝内经》里提到的“天德养神,地气养形”那样,是由天德来进行滋养的。


精神系统靠的是天上存在的德性能量,这种能量可以转化成具体的仁德、义德、礼德、智德、信德的五德能量营养我们的精神系统。


精神系统缺乏德性能量的时候,就会加速我们体内先天肾精这一能量储备的消耗。


“五德养性”是指根据“仁、义、礼、智、信”来养自己的“性”,即精神系统。


肝里边藏仁德,心里边藏礼德,肺里面藏义德,肾里面藏智德,脾里面藏信德。


如果五德品格缺失,五德能量缺乏,就会使我们的身体里面产生很多相应系统的疾病。



五德品质缺失分析表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源自熊春锦先生对《黄帝内经》及《徳道经》总结的中医理论)



两千多年以来,我们逐步地与道德渐行渐远,离开了根文化的本源。


老子帛书《德道经》第一章《论德》,更是全面而系统地揭示了人类离道失德的轨迹与重新回归的出路。


中华传统道德文化揭示了自然万物健康生存与发展的真谛,为人类引领了一条正确认识自然、认识道德、认识生命的道路。


什么是德?


从本义上说,德由道所化生,她既是人类必须具备的做人品格,同时又是滋养生命活力与健康的能量。


在中国古代,用数字“一”来比喻“德”,即是“德一”。这个“一”具有一体两面性,即品格品质能量通用性


根据《黄帝内经》中指出的“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炁也,德流炁薄而生者也”,


中国古代将“德”这一质象能量游离于物相之外的时候称为,这一质象能量一旦进入人体或其他物相内部以后就称为“炁”


在中国古代虽然存在“炁”字与“气”字混用的现象,但是“炁(气)”字的内涵与现代通用的空气之气是不同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炁”指的是质象能量体,物相内的能量之“气”具有性质变异性,因而后来多以“气”字来表示。


例如人体内存在着正气,正气不足以支撑生命体正常活动的时候就会产生邪气、浊气、病气等等。


但是,无论是“炁”还是“气”,都无法与原生态“德一”能量的品质相提并论。


“失德而后仁”,德一旦离开“一”的状态,就必然朴散为五,


故而存在仁、义、礼、智、信五类德的能量状态,蓄养着天地间各种有相的万物和生命。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宇宙自然运用无穷的道德能量,昭示她的慈悲和特性,百姓日用而不知,犹如鱼儿在水中而不知水对其生存的意义。


天德的能量弥纶于宇宙空间之内、万物形体之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增不减。


因此,老子在其五千言中告诉我们后代子孙:“同于德者,道亦德之;同于失者,道亦失之。”


道光德能虽然无处不在,却必须“同气相求”


只有本身具有道德的特性,心身之内具有道德,才能与其发生谐振,通过一种自然和谐的“同频共振”接收道光德能进入心身之中。


当我们自身的德性具备之时,自然即用五德之气饲食于我们


仁德修持好者,即能获得阳木之气,可以养护好我们的肝臟


礼德修持完善者,即能获得阳火之气,可以养护好我们的心臟;


信德修持真实者,即能获得阳土之气,可以养护好我们的脾臟;


义德修持上佳者,即能获得阳金之气,可以养护好我们的肺臟;


智德修持诚实者,即能获得阳水之气,可以养护好我们的肾臟。


五德全部修持到淳厚无杂者,则能五臟调和,身心宁静,合同于道。


正所谓:“一阴一阳谓之道”,天有五德,亦有五贼!


在人体之内,五臟六腑内的阳五行就是五德能量,缺失过多,必然阴五行横行,


产生“喜怒悲思恐”五种负面异常情绪,与天刑负能量产生共振,则“道亦失之”,负能量伤害身体臟腑,出现疾病和灾咎。


因此,现在生活条件优越了,但疾病却越来越多,越来越难治,出现越来越多稀奇古怪的病,人们真应该时常反思自身的思想、行为,是否已离道失德很远很远了?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约束和规范自己的言行,使其符合道德品格、品行以外,


还要注意实践古代圣贤留给我们后人的养德养生方法,其中最简单易行的就是,诵读上善的经典,循声觅音,产生乐治效果。


乐治的核心就是把声音、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治理手段。


古代圣贤很早就认识到声音和音律以及音乐对健康心身的乐治功用,而乐治也在现代得到了“音频振荡学说”等科学研究成果的验证。


当今西方音乐疗法的广为流行也佐证了乐治在疾病疗愈领域的功效。 


《黄帝内经》中曾对乐治的生理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音,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


“五臟有声,声各有音,人有五音……声音相应则无病……五音声乱则有五病。”


这就是说,喉咙是气息上下流通的通道,会厌的声带是声音进出的门户,口腔和嘴唇就像扇子一样,能够推动声音的传播,舌头的运动则是声音变化的枢机


人体内五臟器官由于各自性质的不同,其声波振荡频率也是各不相同的,


五臟器官不同的声波振动会产生各自对应的“宫商角徵羽”这五种音。


如果声波振动能够与这五种音呼应、响应,产生谐振,那么人就不会生病;


如果声波振动是混乱的,不能与五臟器官本身固有的五音相应,那么就会相应地产生不同的病理状态。


《黄帝内经》中还揭示道:“天有五音,人有五臟;天有六律,人有六腑。”


这句话告诉我们,五音六律跟人体的五臟六腑有对应关系,运用五音六律能够调理五臟六腑。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史记·乐书》中说:“故音乐者,所以动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


这就是说,声音、音乐能够振动人体内的气血、经脉,使气血通畅流转,精神具有活力,从而使心理状态和谐、正常。 


德慧智经典诵读,牢牢确立以老子《德道经》这部万经之王、百科全书、总揽宇宙阴阳的巨著作为首选读物,倡导终生诵读。


同时倡导以《周易》《黄帝四经》《黄帝内经》《大学》《中庸》《论语》这几种“经”与“书”,共同构成经典诵读系列教材。


这些上善的经典,皆为承传了数千年的大德大慧者的著作,携带丰富的道光德能


依据老子提出的“上善治水”的原则,通过正确的诵读,通过声和音的传导,就可以激活和培补心中的正、善、德的能量,


令人具有道德心灵,激活慧心妙舌、灵心慧性,进而身体也由内在的心善、心火礼德的明亮而发生外在的变化,人变得和颜悦色、慈眉善目、体健性柔。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黄帝内经》中“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所揭示的生命真谛,一直被人们所忽视。


真正高质量的养生,绝不仅仅是吃吃喝喝,而是坚持上善经典的诵读,运用乐治调理身体,使生命得以正确的养护。


尊道贵德,道德养生才是最根本的养生,才是真正把握了生命的本质!


参考资料:熊春锦先生《道医学》《太极修身》等专著



—END—


 每一次的随手转发与点赞或许就能点亮一个生命! 

 配图:姚姚  美编:璐璐


版权声明:本文源自 网络, 于,由 楠木轩 整理发布,共 3139 字。

转载请注明: 中医元典《黄帝内经》中被忽视的真相 - 楠木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