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在不恰当的时机“帮忙”,会打乱孩子自身成长的节奏
孩子需要不断学习和锻炼才能成为更优秀的人,家长害怕孩子受伤,害怕他们走弯路都是正常的,但是不能让父母的焦虑导致孩子没有思考和动手的能力。
只要是孩子自己能做的,该做的,就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做,家长不要代劳,更不能一手包办。
在孩子年纪小的时候,他们的好奇心其实是很重的,对于大多数新鲜的事情都想要参与,想要尝试,然而往往是父母的担忧和焦虑,阻止了孩子试探的双手。
又或者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让孩子去按照大人的指挥做,虽然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更好的结果,可孩子不经过思考,没有主动权的成功,并不是真的成功。
这样不仅会打击孩子的主动积极性,而且对于他们来说,可能会丧失尝试的兴趣和意愿。大人不能打着为孩子好的旗号,阻止了孩子独立完成事情的行为。这样其实是中断了孩子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
孩子需要经过自己的尝试和探索,找到尝试新鲜事物的乐趣,他们的感受能力都是很强的,家长的举动有的时候是在变相地传达不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认为他们自己能做好,这样会造成孩子内心的自卑。
孩子的兴趣就是主动探索最好的引导,不过这也不代表家长不能提建议,引导和控制之间的界限很模糊,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最后的结果并不重要,重点就在于能够激发孩子的能动性和兴趣,发展他们能力就够了。
只要孩子做了,内心就能产生满足感,同时也能感受到自身的能力边界,当孩子下次遇到类似情况的时候,就会更加自信地去做事。
孩子的自信都是通过尝试各种事情,从实践中逐渐累积起来的,父母在适当的时候出手帮忙,大部分时候让孩子自己去想去做,这样对他们来说才能更好地成长。
大人在不恰当的时候参与,反而会打乱孩子自我发展的节奏。有的时候大人眼中孩子在毫无目的玩耍,其实并不是真的没有价值,而是孩子在不断地尝试,从错误和失败中学习,当通过各种实践掌握某种能力的时候,孩子就能够比现在做得更好。
这就是为什么家长要允许孩子犯错的原因,有的时候错误并不是坏处,尤其对于年纪小的孩子来说,很多事情都有新鲜感,当家长给了孩子任务之后,兴趣自然会引导他们去做事,即使孩子做的结果再不尽如人意,那也是他们实践的结果。他们最需要的是做事情的过程,而并非结果。
家长只要做好自己该做的,把孩子应该做的还给他们,不要干预不要代劳就是最好的教育了。只要让孩子知道在他们真正需要的时候,家长会站在背后支持他们就够了。这既是尊重了孩子发展能力的需要,又能让孩子感受到他们的归属感。很多时候父母做得太多了,不仅把该做的做了,还把本应该让孩子做的都做了。
这样并不是真正的爱和教育,如果大人想要通过讲道理教给孩子一切,结果总会是失败的。家长所谓的帮助孩子,其实是为了满足自己内心的愿望,只是为了满足内心的愿望,缓解育儿焦虑而已。
当父母把孩子应该做的事情替他们做了之后,即使能够免遭孩子可能因为失败而遭受的痛苦,但同时也失去了让孩子亲身体会错误带来的经验,他们同时也无法体会到因为成就而带来的成就感。
但是孩子终有一天会离开父母,需要自己去面对社会和世界。如果家长不分场合地对孩子进行指责和唠叨的时候,就等于忽略了孩子在实践过程中试错的机会。
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没有学会如何自我反思,从错误中学习,而是学会如何逃避父母的说教。
这样的孩子随着成长会逐渐走向两个极端:如果孩子认为在反叛中能够得到主导权,那就会更加叛逆。如果孩子认为自己没有希望赢得父母,他就会变得更加自暴自弃。
对于年龄更大一些的孩子,需要完成更加复杂的任务时,家长除了要更加完善地教育孩子之外,还要引导他们学会观察和思考。只要是能够锻炼孩子行为能力的事,家长要引导孩子完成。
总而言之就是:能让孩子自主完成的事情,家长就尽量不要出手帮忙,只有这样做才能让孩子感觉到成就感,如果所有的步骤都是父母帮忙包办的,那么孩子无法体会亲手做的成就感,他就永远学不会如何自己去做。
如果在孩子做事的过程中,家长总是指导或者不停地参与,其实也会让孩子无法学会正确做事的步骤。不给孩子犯错的机会对他们来说也是不好的。
培养孩子的过程,就是监督孩子不断实践的过程,家长要勇于放手,才能让孩子活得更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