楠木轩

从小,孩子们就不允许吃零食。他们将如何成长?看完后我很害怕

由 郎文芬 发布于 健康

很多家长都不喜欢自己的孩子吃零食,有些孩子可能从小被限制吃零食的次数,甚至连零食是什么味道的都不知道,这样对于孩子真的好吗?而那些从小就被家长禁止吃零食的孩子长大后怎么样了?

曾经在某个论坛上看到一位孩子的妈妈发过这样一个求助贴,说自己从小就不给孩子零花钱,目的就是为了防止孩子乱吃零食。每天放学回到家就吃饭,吃过饭后就吃水果。孩子偶尔想要吃零食都会被拒绝。因为这位妈妈认为零食都是垃圾食品,不营养不健康。但是孩子在一天天的长大,虽然在妈妈眼皮下面还是比较乖巧,但是总有一天是要长大的。没想到孩子在上了大学之后像是刚出笼的小鸟。成为了学校超市和周边路边摊的常客。每天汉堡、薯片、辣条等零食没完没了地吃。体重也跟着飙升,最后变成了220多斤的大胖子。后来这位孩子自述道“因为妈妈从小家教很严,做什么事情都要听妈妈的,甚至自己想吃个零食都要先和妈妈申请,但基本上都是被拒绝的,因为妈妈说吃零食不好。所以在上了大学以后没有人在约束我了,而我也可以无拘无束地享受自己的零食了。就变成了现在的这个体重”孩子的妈妈看到这个结果后追悔莫及,后悔当初为什么要那么严厉的管教孩子,如果当时孩子想吃零食的时候就适当的给他买点,是不是就不会有后来这种报复性吃零食的行为了。但一切都晚了,这个孩子只能在医院进行医学减肥治疗。

家长完全不让孩子吃零食会有哪些后果?

第一、增加孩子的逆反心理

在儿童心理学上,有个名词叫做“匮乏感”,讲的就是孩子越是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就越会增加对这个事物的渴望。对待零食也是一样,外加孩子在1-2岁、7-8岁以及后来的青春季都会出现不同时期的叛逆,也就是家长们口中常说的“越不让干什么就越想干什么”

出现过“匮乏感”的孩子曾说道“无法满足,即使我拥有了再多的花裙子,可心理上还是那个被拒绝的孩子,只能一直买。”这就是在童年时期的匮乏感带来的后果,其实就是物极必反的道理,到后面已经变成了执念,越是得不到,越是想得到。

第二、心和父母不在一起,俗称“离心”

小孩的思想是非常单纯的,有的时候很容易钻牛角尖,这时候孩子就会对父母的爱产生怀疑,为什么那么便宜的零食都不给他买,别人家的小朋友都有,自己却怎么都得不到。如果这种思想被定性,孩子会误以为失去了父母的爱。如果再缺乏及时的引导,很容易陷入低落的情绪,和父母的距离越来越远。

面对孩子对零食的渴望,家长应该如何引导?

第一、主动给孩子提供零食

预期严防死守,使孩子最后压抑到反抗自己找一些不健康的零食去吃。莫不如家长自己找一些相对健康的小零食,比如酸奶、坚果等主动给孩子吃。矫正孩子对零食认知的同时满足孩子对零食的渴望。

孩子想吃某一样零食的时候,可以少量给孩子买。因为大多数的孩子仅仅是“眼睛饿”而已,好奇心驱使他们想吃零食。但当你真给他买回去让他自己去尝试新鲜事物的时候,他的好奇心反而会降低,自然而言也就没那么高的渴望。

第二、限量给孩子提供零食

多数家长普遍地址孩子吃零食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卫生和营养无法满足在生长发育期间所能达到的标准。大部分的零食不仅是高盐、高糖,甚至连最基本的制作车间的卫生条件都不达标。但是孩子又对零食有很大的渴望,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控制的就不是吃不吃的问题了,而是要把握好摄入量。

可以采用“九一”法则来控制孩子的零食摄入量,也就是说保证孩子每天九成以上的营养食物的摄入,剩下的一成留给非营养食物,也就是零食之类的食品。这样既可以满足孩子对零食的渴望,又可以让孩子的营养保持充足的状态。在孩子可以正常商量的年纪可以“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规定零食量,尊重孩子也让孩子懂得尊重大人。

第三、零食的时候注意成分表

超市里贩卖的零食都会有成分表,家长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和孩子一起参考成分表里的物质,然后用科学的态度和孩子说哪些可以吃,哪些吃了会对身体有害。有理有据地和孩子商量总要比“一刀切”更要有说服力。这种严谨的态度不但可以帮助孩子树立健康意识,还可以让孩子通过配料表了解到一些食品安全知识。久而久之,不用家长督促孩子也会主动拒绝一些零食。

结语

孩子的天性就是追求开心和快乐,而家长也要因材施教。如果零食真的可以让孩子感到快乐和开心,作为家长可以适当地让他体验吃零食的感觉,满足孩子对零食的渴望。并且引导孩子,让他明白,快乐也是分很多种的,零食也只是众多快乐中的一种而已。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知道,生活还有很多美好的事物等着他们去发现。你家有没有那么一个爱吃零食的孩子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