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人说,带孩子时,就怕他突如其来的安静……
以前我还不信,
有了孩子后,我真的都害怕了。
记得他1岁半那年,一个没看住,家里种了5年的绿植就惨遭他的“毒手”。
他不仅把叶子揪得光秃秃的,还打算把花盆里的土刨出来!
看看——就好像大型施工现场。
“哎呦,这显然是斩完草,要除根的节奏嘛。”
不过,当我看完别的“熊孩子”,心情又突然平复了。嘿。
故事一:爷爷一缸好酒泡10年,孙子用它给奥特曼洗澡
事情是这样的:
很多人有泡药酒的习惯,适当喝点可以强身健体。这位爷爷也不例外。
有一天家中有喜事,爷爷就让爸爸将他泡了10年的好酒拿出来,招待客人。可爸爸看到酒缸时瞬间傻眼了!
只见那一缸好酒里,除了一些名贵的药材,还有一些孩子的玩具:一个奥特曼,再加几个“小怪兽”。
不用想,肯定是孩子泡进去的,爸爸顿时火冒三丈,又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他叫来孩子,问他为什么把奥特曼放进去,孩子委屈地说,“想给奥特曼洗个澡,放进去就拿不出来了。”气的爸爸没话说,想半天没想好怎么解释……爷爷知道后都快哭了。
网友说:“时间长了没法喝,油漆可能都溶进去了。”
故事二:趁父母不注意,“熊孩子”开仓放粮
有一位网友偷偷拍了孩子“静悄悄”的视频。
从视频中判断,孩子大概2、3岁的样子,趁父母不注意,偷偷溜进库房将粮仓的仓门打开。
看着玉米粒从出口哗啦啦地往外流,孩子在一旁“咯咯”地笑。
这时候,估计拍视频的家长的血压都快升到房顶上了吧?
网友说:“这是开仓放粮的节奏啊,年纪很小,志气很大嘛。”
故事三:网友体验,什么叫“鸡飞蛋打”?
另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亲戚家一对双胞胎的故事。
这一天她去亲戚家做客,大家在客厅聊天,孩子们在院子玩耍。
有一阵子没听见孩子说话,妈妈有种不详的预感,找到厨房一看:厨房角落里的一桶鸡蛋,被这对双胞胎摔得稀巴烂。
哥哥负责摔鸡蛋,弟弟负责给哥哥递鸡蛋,分工合作,配合的相当默契。看来这种事情没少干啊。
看着破碎的蛋壳和淌了一地的蛋液,网友的心也跟着鸡蛋碎了一地吧。
这么多鸡蛋,应该能吃好长时间。
不过话又说回来,对孩子来说,他们的探索和创造,代价可能就是破坏秩序。这时候,可不要随意给孩子贴一些标签。
比如:调皮、捣蛋、熊孩子……
因为孩子的自我认知,更多来自于“身边人”对他的评价。相反,给孩子多贴正面标签,会让孩子更加优秀。
比如:勇敢、坚强、能干,就比调皮、捣蛋的“标签”要好。
但是,你可能会匪夷所思:难道孩子捣蛋,我还要夸他能干不成?当然不是。
问题的关键点在于,善于发现孩子的“美”和“优点”,扬长避短!
那么,你知道具体怎么做?
告诉孩子“不可以”,不如告诉他们怎么才“可以”。
比如,孩子带一身泥巴脏兮兮地回到家里。
相信很多家长第一反应是,尖声高叫——这样做,不可以。
但如果我们换个方式,这样说:
“咦,你刚才是不是洗了泥巴澡?瞧你头上的泥巴都长了小草了,如果不洗掉,小草可能会长成大树哦。”(顺手在孩子头上假装摘根小草)
相信我,这样做孩子肯定会笑得前仰后合,然后高声大喊——
“我才不要呢,那样脏死了。”
你会惊奇的发现,从孩子嘴里说出来的“不可以”,比我们唠叨一千遍“不可以”都有效。
当他因此改变了自己的行为方式时,再给孩子贴上正面的标签,相信我,孩子一定会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