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加减法
对于“双减”政策落地后作业大幅减少的状况,孩子很开心,家长也很开心。“一做作业鸡飞狗跳”的情况少了,但也有家长问“我的孩子的学科类作业这么少?还要不要适当给他加点料,额外布置点作业呢?”“我也想‘加餐’,可是孩子说我违反‘双减’,要投诉我。”针对家长们的种种疑惑,广州多个名师工作室的专家对此予以解答。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刘晓星 通讯员穗教宣
问题1:“双减”背景下,教师减少布置重复、机械化训练的作业,作业少了真的好吗?孩子不能熟练掌握题型或者作业完成质量下降怎么办?
广州市蒋基露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由于“双减”政策对每天作业时长有严格的规定,教师在作业布置时减少了重复性、机械化训练的作业。孩子学习完一个知识点,在做题型练习时因不熟练而出错,家长自然希望孩子多做几道同类型的题,以达到熟练掌握该类题型的目的,可孩子却认为加重了负担,大多都会不乐意。
家长可以从以下几点帮助孩子:
1.培养孩子完成作业后检查的习惯,仔细检查就好比重做了一次,加深理解和记忆;
2. 遇到孩子不懂的问题,最好不要直接用作业的题目讲解,而是先用同类型的题目来讲解,孩子理解后自己解决作业问题,帮助孩子更熟练掌握知识;
3.鼓励孩子遇到不懂的问题,多回忆课堂中学习的内容,查看书本例题,多动脑筋思考,勤与老师沟通,主动向老师请教。
问题2:如果孩子拒绝做作业怎么办?
广州市黄润带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 1.从教师角度,要控制作业时长。要结合学生年龄、学习进度、所学内容等进行调整,保证时长,也不能过长,也不能过短。需在保持预习的同时,适度进行复习,巩固记忆。同时要加大创新力度,让作业内容更有趣,更具有个性化。
2.从家长角度,要持续关注和引导,以此关注孩子个性发展,人格发展,提高综合能力。不要不明就里地实施惩罚,要给孩子表达和申诉的机会。问他能想到的解决办法是什么?需要什么帮助?如果孩子单纯因为缺乏自我约束,那么适当的纪律管制是有效的。用纪律帮助约束,还是提供支持,都是孩子对我们的期望,我们需要静下心来明确了解真正的期望是什么。适当的纪律管制,目的是培养出孩子自己的责任心,父母需充分的沟通和引导。
问题3:现在作业减少了,补习减少了,孩子的作业能够实现有效复习和预习的作用吗?家长需要自主布置作业吗?
广州市黄翠婉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家长可以培养和观察孩子的作业习惯,在完成书面作业前,先自主复习当天所学习内容,作业过程中,尽量采用闭卷完成的方式进行,以便于让孩子自我检测当天的学习效果;在闭卷后,如果有不会的内容,可以打开书本再复习涵括内容,然后用另一种颜色的笔完成,以提醒自己这个部分是需要强化的部分;在教师批改讲解后,引导孩子做好习题管理,用不同的符号标记出“已熟练掌握”“完全可独立完成”“听完讲解,已掌握并再次独立完成”和“听完讲解,但仍然不明白”的题目类型,最后一类型题目,可以根据孩子目前学习情况决定是否必须弄明白,如果超出孩子可接受难度,可以暂时忽略。通过以上方式,让做过的作业发挥最大价值。
“双减”政策中提到,“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因此,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分析各学科的个性化需求,咨询科任老师在学科素养提升方面,孩子是否需要补充、补充什么样的学习材料以及每天或每周完成多少量的学习内容。避免盲目选择内容或过量增加学习内容,对孩子造成过度负担。
广州市刘映桃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双减”意味着教育要回归本位,家长要凝心专注于家庭教育应有的担当,从事真正的家庭教育工作才能发挥家庭教育应有的功能。
希望家长们明白,教育培养一个优秀的孩子,光砸钱是不够的,还要投入用心陪伴的时间,不能再用简单的经济投入来代替精力投入,在孩子成长中更需要投入的是时间、精力、情感、智力、陪伴、互动沟通、共同成长。
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双减”后,家长可以不用再花太多时间纠结在学生书面作业上,而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亲子阅读上,既能增进亲子关系,又可以帮助孩子提高阅读能力。
问题4:家长应该怎样引导孩子进行有效阅读呢?
广州市黎颖桃家庭教育名师工作室:阅读是父母帮助孩子成长和自我成长,最省钱、最便捷、最有效的路径。“双减”后,学生多出来的课余时间,父母们应该懂得用经典作品阅读来填补。
做题训练,只能局限性解决眼前的问题;阶梯性有营养的阅读,可以积淀应对未来甚至终身的素养。中低年级的孩子在阅读的过程中,离不开父母们的“如影随形”。如果父母们把孩子需要阅读的作品提前读过,并在轻松氛围里将自己阅读的感受和孩子一起聊聊,可以想象这样的阅读能释放多大的能量。
要想孩子成人成才,父母要挤出时间陪孩子读书,腾出柜子给孩子装书,养成习惯陪孩子坚持。当然,培养阅读习惯,扩大阅读量并不意味着什么都读,建议多读经典。
在阅读过程中,对中低年级的孩子,父母亲最好能做到同步伴读,对中高年级的孩子,尽管不需要父母与其同步,但父母最好把孩子的书也能够自己读一遍,这样才可以形成对话,形成思维的碰撞,从而更好地引导孩子。
更多资讯或合作欢迎关注中国经济网官方微信(名称:中国经济网,id:ource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