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说: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
父母之疼爱子女,不应该只体现在一时的溺爱上,而是应该为其计划长远,让孩子能在离开父母的庇护之后,依旧可以很好的生活。
作家屠格涅夫说: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那么首先要学会吃苦。
能吃苦的人,一切的不幸都可以忍受,天下没有跳不出的困境。
有远见的父母,即使再爱孩子,也舍得他承受这4种苦。
独立的苦
孩子在身边的时候,没有教会孩子独立,等到孩子走远了,就不得不吃“不独立”的苦。
清华大学社科院院长彭凯平说:
真正的教养不是在温室里栽培植物,而是帮孩子建立完整的人格,同时教会他们独自面对世界。
但父母往往爱子心切,常常说:你只管学习就好了,其他的不用担心。
于是事事替孩子做,事事替孩子着想,这并不能说错,但父母能养孩子一辈子吗?
如果不能,不如放手,教会孩子独立,让他有能力、有勇气独自面对这个世界。
这样即使有天失去了父母这样强有力的后盾,孩子也可以沿着原本的生活轨道,继续前行。
读书的苦
年少轻狂,总觉得读书是这个世界上最苦的事情,慢慢走过那个年龄段才意识到,读书是世上最好走的路。
前几天看北大、清华的招生宣传片,内心触动很深。
如果时光能倒流,我也好想告诉当年那个觉得读书苦的自己:再努力一把,考个更好的学校,这真得不一样。
孩子无知,但父母是过来人。
在孩子想偷懒的时候,逼他一把,在他想放弃的时候,鼓励他一下,总有一天,他会感谢今天为读书吃的苦。
成长的苦
本质上,每个人都是相似的,对于困难或者需要吃苦的事情,都会本能的抗拒和逃避,小孩子也不例外。
但当他们走过那段痛苦的时光,收获新的机遇之后,往往会感谢当时那个充满勇气出发的自己和严厉的父母。
《银魂》里说:在成功的路上,没有任何捷径和技巧,而唯一能够到达终点的秘诀就是——永不放弃,笔直向前!
为成长吃的苦,终会蜕变成蝶。
生活的苦
吃过苦的孩子,懂得生活的不容易,明白一餐一饭皆来之不易。
他们对于生活的印象,不再局限于课本的“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而是切切实实的基于当下的经历。
吃过苦的孩子,更珍惜当下的生活。
他们懂得感恩,更能体谅父母的不容易,也更加坚韧,遇到困难时,他们也要比同龄人更加坚强。
张爱玲说,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这句话对于孩子同样适用。
教他们生活之苦,带他们体悟生活的酸甜苦辣,这样他们自然明白一切的来之不易。
杨绛先生说: 如要锻炼一个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称心,才能养成坚忍的性格。
一个人经过不同程度的锻炼,就获得不同程度的修养,不同程度的效益。好比香料,捣得愈碎,磨得愈细,香得愈浓烈。
世上没有白吃的苦,今天吃的苦,都铺成了明天更好走的路。
千万别在该吃苦的年纪,让孩子选择安逸,舍得让孩子吃苦,才能收获不一样的人生。